APP下载

《围城》中的虚假语用预设及其认知理据

2013-04-29刘毓容

作家·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围城

摘要 虚假语用预设是预设的一种超常操作形式,是变异的预设。本文以《围城》为例,用心理空间理论和理想化认知模式来阐释虚假语用预设的认知心理,揭示预设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生成的实质。

关键词:虚假语用预设 心理空间 理想化模式 《围城》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长期以来,语用预设在常规操作下的基本特征,使用规则以及交际价值都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学者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阐释和分析语用预设。目前,语用预设的研究停留在语用预设理论本身及其认知层次或者对二语习得的应用研究,很少涉及到该理论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和研究。正基于此,笔者在弄清什么是虚假语用预设的基础上,阐释了虚假语用预设在《围城》中的应用及其认知阐释。

二 虚假语用预设的界定

顾名思义,虚假语用预设是由语用预设界定而来的,我们首先探讨下语用预设及其发展。

1 预设和语用预设

预设,由Strawson首先提出,曾被命名为“先设”、“前提”,在20世纪中受到哲学家们的关注和青睐。预设被认为是语言的一种特殊推理关系,语言学家对此有很多解释,对预设的研究达到巅峰。

语言学家主要从两个方面研究语用预设,即语义学和语用学。语义学主要从两个语义命题的角度去研究,随着语义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预设在语用学领域的发展更为广阔,笔者主要从语用学角度去研究《围城》中的虚假语用预设。

Keenan(1971)是第一个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语言预设的学者。从此,对预设的研究就越来越多。笔者认为有三种研究是占先锋的。一是说话人、听话人、环境三者的关系,其中这三种关系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二是认为关联理论是语用预设的基础,一个言语行为或说话人的一句话或一个行为都必须满足社会合适性的条件。Fillmore(1971)指出,语用预设就是满足一个言外行为必须拥有的条件,或一个言语行为或者一个言外行为所必须满足的条件。Keenan(1971)认为,“有许多命题都要受到环境和文化的制约,要两个条件都满足方能使人们理解这一命题。这些条件自然就被称之为预设。语用预设就是一句话是否满足言外行为的条件。三是认为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和共知的所有知识就是语用预设的条件。这些观点都正確地给预设下了一个定义,但归根到底,他们的共同点可以归纳为:“共知性”和“合适性”。

2 虚假语用预设

人们在交谈过程中都相互遵守着一定的规则,不管是用词、造句还是谋篇都受到语义、语法和文化背景的制约。但在现实言语环境中,人们总是不经意或刻意地破坏这些规则,从而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语言变异,这种变异同样适用于语用预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时语言预设的传递或理解并不能如愿地被人接受。听话者在对交际意图和预测中,在表达者明示话语的提示下,通过与个人已知信息的理解消化过程中,也许会产生一些偏差或不同于寻常的反馈,从而产生虚假语用预设。换句话说,发话者对于预设的内容来说是一个“表达者”,听话者的观念集合对于预设内容来说是一个“理解”的关系。只有当表达和理解相一致时,交际才会畅通,两者如果不相一致,或产生偏离,无论是表达还是理解预设就会转化为虚假预设。由此可见,虚假语用预设是预设的一种超常现象。它打破了预设的常规使用时具备的单向性、隐蔽性和主观性的特点。在交际过程中传递着对于一方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未知的、不被人理解的共有知识,是一种语用预设的变异形式。这种预设的产生有时是故意的,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突显一些人物性格,刻意隐含一些信息而传递着虚假的预设,为了某种目的或逗乐而为之。

三 《围城》中的虚假语用预设的认知解读

1 认知解读的心理空间理据

心理空间理论是一种概念知识聚合,心理认知模式的概念整合模式,是一种认知心理过程,是一种虚拟的心理空间模式。何谓虚拟心理空间模式呢?很多学者认为虚拟空间模式并非语义结构上的简单部分,而是语言和语言外相关信息的容纳器,或者是语言使用者在处理语言和背景知识的一种概念整合。

心理空间是语言结构和心理认知的一种概念整合,听话者在明确语言结构无误的情况下调动自己的语境知识,形成一个整合了更多的语言信息,个人情感,不同于现实的心理空间,这些被刺激了的信息在这个空间里被重新加工、筛选、解释。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相同的信息即使被加工的过程相同,也有可能产生千差万别的解释,形成不同的预设;也有可能在不同的语境中构造出不同的心理空间。这样,由于这种差异性,就为虚假预设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我们来看《围城》中的例子。

例1:张先生大笑道:“我不懂什么年代花纹,事情忙,也没功夫翻书研究,可是我有hunch;看见一件东西,忽然what d' you call 灵机一动,买来准O.K。他们古董掮客都佩服我,我常对他们说:‘不用拿假货来fool我。O yeah,我姓张的不是sucker,休想骗我!”关上橱门,又说“咦,headache——”便捺电铃叫佣人。

鸿渐不懂,忙问道:“张先生不舒服,是不是?”张先生惊奇地望着鸿渐道:“谁不舒服?你?我?我很好呀!”鸿渐道:“张先生不是说‘头痛么?”张先生呵呵大笑,一面分付进来的女佣说:“快去跟太太小姐说,客人来了,请她们出来。make it snappy!”说时右手大拇指从中指弹在食指上“啪”的一响。他回过来对鸿渐笑道:“headache是美国话指‘太太而说,不是‘头痛你没到States去过罢!”

从该对话可知,在开始时,两人在谈论古董,张先生给方鸿渐介绍他家的古董,介绍后得知方鸿渐古董知识甚少,完全没有共同语言,对鸿渐心生厌烦,他说了句:“headache”。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在方鸿渐的心理空间里,激活了不同于对方的虚假预设,误以为张先生认为他不懂古董知识,变着法子不耐烦的嫌弃自己。所以把张先生的指责(预设)与自己不懂古董知识的心理空间联系起来,结果不知所措。其实张先生心理的预设是得知太太回来了。方鸿渐因为自己的特殊认知语境决定了此时此刻特殊的心理空间,“肚子无货”使他歧解了张先生的话,直到张先生在话语中把预设明示,方鸿渐才“放下心”来。重新建立与张先生相似的心理空间。也正是这种虚假空间预设的一转一合,使得文章如此默契和精彩。

例2:背面是花英文字professor May Din Lea(李梅亭教授。May、Din、Lea分别是五月、吵闹、草地的意思)……鸿渐问他,为什么不用外国现代姓Lee,李梅亭道:我请教过精通英文的朋友,托他挑英文里声音相同而有意思的字……辛楣狠命把牙齿咬嘴唇,因为他想着Mating(交配)跟“梅亭”也是同音而更有意义。

对于李梅婷的名字,文章中给出的英文翻译是“May Din Lea”,从这些英文的字面意思来说是五月的草地,给大家的心理空间暗含的意思是美丽的感觉,但鸿渐的心理空间并不对此翻译认可,他认为“李”应该翻译为Lee,跟美丽无关,他的心理空间对李梅婷的名字出于中性状态。而对于憎恨李梅婷的赵辛楣的心理空间则不会把李梅婷的名字和美妙的东西联系起来,而是马上把“梅婷”音译成“mating”(交配)的意思。在赵辛楣的心理空间里,他只会把李梅婷和低俗文化联系起来。正是这些不同的心理空间认识导致了虚假预设的生成,从而幽默得以产生。

2 虚假语用预设的理想化认知模式理据

Lakoff(1987)提出了用“理想化的认知模式”简称ICM,来研究认知在语言中的作用。ICM 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提供了有关语境作为理解言语的背景;一个是一些共同的概念和知识的激活机制。

从ICM这一理论出发,预设产生的模式可以视为:语言使用者对同一事物的共同认识和某些领域里经验的同一理解。如《围城》中的一段话:

例3:辛楣笑道:“总而言之,你们这些欧洲留学生最讨厌,花样名目最多。偏偏结婚的那个星期三,天气是秋老虎,热得利害。我在路上就想,侥天之幸,今天不是我做新郎。礼堂里虽然有冷气,曹元朗穿了黑呢礼服,忙得满头是汗,我看他带的白硬领圈,给汗浸得又黄又软。”

通过对“秋老虎”一词理想化的认知,我们可以知道,秋老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大家都对辛楣的话都表示赞同和理解,这一态度也是认知环境的一部分,激起了大家对这一认知模式的预设,确保了话语的理解。

但是,这一认知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相对性,这些共享的认知环境也是有一定范围的,是相对于特定群体而言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年龄层次等方面都会对交际者的认知模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就会使交际者在认识同一事物或现象时存在这些差异,从而导致虚假预设的产生,如:

例4:一天清早,专差送封信来,是赵辛楣写的,说昨天到点金银行相访未晤,今天下午四时后有暇请来舍一谈,要事面告。又说:“以往之事,皆出误会,望勿介意。”顶奇怪的是称自己为:“鸿渐同情兄。”

查阅字典,我们可以看到“同情”的定义:“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这个定义具有绝对的普遍性。可是辛楣却称呼鸿渐“同情兄”,不免使得鸿渐对辛楣的话语表达产生疑问,什么事情让辛楣同情呢?难道是没有追到苏小姐,在看他的笑话?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出入使方鸿渐无法从辛楣的信中获得辛楣暗含,省略的预设。也就是说,辛楣的预设对于方鸿渐来说不存在而成为了虚假预设。到文章的后一段,方鸿渐找辛楣问话,辛楣这才笑道:“这是董斜川想出来的,他说,同跟一个先生念书的叫‘同师兄弟,同在一个学校的叫‘同学,同有一个情人的该叫‘同情。”正是虚假预设使语言变异,使得文章诙谐有趣。

例5:一千年后,这些书准像敦煌石室里的卷子那样名贵,现在呢,他们古而不稀,短见浅识的藏书家还不知道收买。

例5是作者对三闾大学图书馆藏书的讽刺,一共还不过一千本。就算有这么多本,还是一些老掉牙、破烂不堪的教科书。“古稀”是个大家都熟悉的词语,形容人到了七十岁,可是作者要把他拆开来用,词语结构强制构式。把古稀变异为古而不稀。词语结构非常新颖,使得语义也很幽默,偏离了常规的年龄问题,而变异为既古又没有什么价值。用“短见浅识的藏书家还不知道收买”的反语,不但避免了叙述的呆板平直,而且营构了戏谑嘲讽的氛围,揭示了战乱对文化教育事业极度破坏的现状,表达了作者的愤怒之情。

四 结语

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出于某种目的超常地使用预设从而衍生出虚假语用预设。虚假语用预设是一种变异的语用预设,它更体现了预设在文学作品中的魅力。本文运用了理想化认知模式和心理空间理论来阐释虚假语用预设的内在实质和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同一信息在不同的读者空间中具有差异性,这就为虚假预设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當这种文学作品的预设与读者的预设达成一致时,文学作品的魅力就突显出来了。

注:本文系2010年湖南省教育厅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网络写作教学改革中的有效性研究(湘教通[2010]243号-26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Fauconnier,Gilles Mental Spac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 Keenan,E.Two kinds of presupposition in natural language[A].In Fillmore,C.& Langendoen,T.(eds).Studies in Linguistic semantics[C].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1971.

[3] Fillmore,C.verbs of judging[A].In Fillmore,C & Langendoen,T.(eds).Studies in Linguistic Semantics[C].New York:Holt Rinehart& Winston.1971.

[4] Saeed,John I,Seman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 陈家旭、魏在江:《从心理空间理论看语用预设的理据性》,《外语学刊》,2004年第5期。

[6] 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7] 张莹:《虚假语用预设的实现途径》,《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第1期。

作者简介:刘毓容,女,1978—,湖南株洲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工作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围城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破围城,看数学
演习代号:围城计划
《围城》围住的从来都是心
听李健吾谈《围城》
海量快递垃圾正在“围城”——“绿色快递”势在必行
“围城”内外
“围城”之战
《谜城》:走出自我的围城
医改,必须冲破市场“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