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读背训练的实践探索
2013-04-29马耀东
马耀东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读是学习语言文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对学生朗读、背诵的训练,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读背训练 指导方法 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85-01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读背训练,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裨益。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有益探索:
一、提出问题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这就使语文课具有实践性、人文性、母语性。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对其它学科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样,就要求语文教师把教学重点转移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质上来,这也是以后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学生语文学习素质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有五大要素;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写字、查字典;二是听说读写能力,包括听说、说话、朗读、作文;三是跟上述两方面同时发展的智力;四是语文学习中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态度;五是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政治、思想审美等方面的素质。学生入学前,已经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日常交际的语汇,口头语言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入学后,他们的语言基本变化是学习并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同时使口头语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我认为五大素质中,听说读写是核心,其中,读的训练是关键一环。学习语文靠朗读背诵,只有背得乱熟,作者的认识才有可能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去认识自己身边所熟悉的事物;只有读得烂熟,会背诵,才有可能将作者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去叙述自己的看法和情感。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记忆发展的最佳期,小学课文多数是名家大作,是文质兼优的精品,是可供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如果能抓住读背这一环,让所学词句佳作在记忆里生根、消化吸收,成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储备,一定会使学生学习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繁多,让人目不暇接,今天学这儿的经验,明天推广那儿的模式,但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抓朗读背诵,则是症结所在。古今文学名家,无不是熟读背诵百家经典,才写出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现在学生读了几年书,所学课文篇数不少。教师一篇一篇讲过去,学生一篇一篇听过去。讲是讲了,听是听了,时间一过,也就随之消逝。既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热闹非凡,给学生留下也不是永久的烙印。一动笔写作文,思想贫乏,语言干瘪。这种“营养不良症”,正是由于平时教学中不注重朗读背诵训练造成的。
二、读背训练的实践探索
为了改变小学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要从朗读背诵入手,强化学生的语言材料的回忆。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加大朗读、背诵的练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这是促使学生语文学习各种素质同时得到提高的主要途径之一。具体操作如下:
1.从朗读背诵入手,强化学生的语言训练。
为了突出读背这一主线,增强可操作性,我们对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设如下环节:让学生在朗读背诵过程中揣摩、品味,消化吸收语文营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进行扎实训练,把语文课上成读书课,上成语言训练课。每教一篇课文,要以检测学生胸中积蓄开始,教师指定所要背诵的语言材料,已学的课文或片段或佳词佳句,让学生背诵默写,量要大,面要宽。目的是让所记忆的材料经常复习,不断巩固防止遗忘。要做到这一点,平时教学中教师必须十分明确哪些词句片段学生必须记住,学生目前胸中应有哪些积蓄。这个环节一般安排在每节课的开始阶段,新授之前的复习检查。教师也可以灵活安排,可随学习进程相机点拨,由一点触发而拓展开来。另外还可以安排在讲读课文之后,作为复习巩固强化记忆的环节处理。各年级学生语言特点不同,所学课文积累量有大小,所采用的形式和所测的内容应有所不同。现将主要形式进行例证说明。一是以旧代新的背诵。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时要想一下,在这一篇之前还学过哪些课文与本文在内容上,在表现手法上、结构上有联系,课前进行检查,以此巧妙地导入新课。二是对课,就是“对对子”这是私塾教师一种语言训练方式,如教师说“雨”学生对“风”等,如果经常这样训练,不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是对学生语言、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的综合训练。三是四字型的训练,增强成语和四字短语的积累和运用。要突出读背主线,要设计好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讲前读,指阅读前的读,要求读正确,即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不重复,不读破句,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晰响亮。讲中读是讲读课文中带着问题读。讲后读,是讲完课文后,要读流利,读出感情,会背诵。有感情地读,就要读出不同的语调,并注重轻重缓急,读出抑扬顿挫,如临其境。古人曾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慨。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可见朗读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一篇课文,若是离开了朗读,只靠默读和分析讲解,只能学到一点皮毛和干巴的几条筋,根本体会不到其中的感情,品味不出里面的韵味。汉字的四声之别,才有抑扬顿挫。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不足以表达其音韵之美,节律之美,不足以感受到其朗朗上口,悦耳动人的魅力。
2.指导方法,教会学生朗读与背诵。
根据朗读的方法,教师可设计相应的创新教学思路,如:教读,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听读,对课文文意文理分析;品读,赏析式地读;研读,就是要研究,体会为什么这样朗读;评读,对课文边评点边朗读;背读,指导学生读好背好;赛读,用比赛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通过以上方式途径,使学生体会到文理、文思、文情、文气。产生共鸣,品味作品中的美感,增加文化底蕴,提高文学素养,形成优良的气质,为进一步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推荐书目,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除了课堂朗读,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每组课文后面推荐的《课外书屋》,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让学生读一读,能加深对本组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博览群书,才能真正体会到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并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学气息的熏陶,文学素养的沉淀必然因人因事而情动辞发,这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有神”之笔在“万卷书”的引导下必会写出生花之处。
三、结论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真切地感悟到读背训练的重要。只有“读懂书”才能“悟透神”,进而才能“写好文”。学生才会采摘到语文这棵长青树上结出的甘甜之果,学生才能终身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