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策略 打造高效课堂
2013-04-29刘月华
【摘要】新授课是数学课的主要课型,小学数学新授课“探究式”教学策略只是给我们老师提供一个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怎样在践行新授课教学策略的基础上,创新教学策略,打造数学高效课堂呢?我认为……
【关键词】课程标准 “探究式”教学策略 创新 低负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37-02
新授课是数学课的主要课型,只有上好新授课,才能真正实现数学有效教学,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以学生为本,激发求知欲望,引导自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活动过程。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小学数学新授课“探究式”教学策略,应该怎样践行并创新新授课教学策略,才能打造数学高效课堂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自制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浓厚的兴趣可以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感兴趣的事才会去做,才会发挥出他们的内在潜力,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只有对某一事物或情境现象提出数学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这一环节可谓是学生步入探究行程的起跑线,同时也具有导航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使学生触境生情、处境生思、处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情境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须是有价值的。常用的数学情境一般有下列几种:
(1)问题情境 生成问题。如“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的教学,我是这样创设的:“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这样的大数如1800000000,我们该怎样读与写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便可知道!”直接问题导入的优势在于直接切入正题,重点突出,其不足在于直接切入,显得有些枯燥,没有新意,没有趣味性,因此要慎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科学合理地运用。
(2)游戏情境 生成问题。小学生喜欢做游戏,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我运用游戏来生成新课,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进入探究状态。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摆擂台,看哪位同学能打败老师,比一比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回答出“某个数能否被3整除”。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纷纷争先地说出任意一个数字,我第一时间就可以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我总是赢家。学生对我的“特异功能”非常钦佩,此时我说:“你们想和老师一样有这样的特异功能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样在游戏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生成本课探究的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求知。
(3)故事情境 生成问题。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运用讲故事,在故事中引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激情与兴趣。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就运用了《猴王分饼》的故事来引入新课的:唐僧让悟空分饼吃,悟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人一份,八戒想多吃一份,便说:“这样分不公平”,悟空想了想,便将其中的一份又平均分成了两份给了八戒,对于这样的分法,八戒很满意。悟空却在一旁笑个不停。“同学们,你们认为八戒分到的比其他人多吗?”这样会引发学生对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探究兴趣,积极进入新课的自主探究活动。
(4)悬念情境 生成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窗口,是探索的动力。问题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带着疑问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尤其是小学生好奇心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设置问题来制造悬念,从而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意愿,而产生探究的动力。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我先问:“同学们,你们多长时间过一次生日?”“一年过一次。”继而:“有这样一位小朋友,他今年12岁了,可是在这12年里他只过了3个生日,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引发了学生的认知矛盾:为什么我们每年过一次生日,可是这位小朋友却四年过一次生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学生便会认真探究,来解决心中的疑问。
(5)多媒体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为传统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对多媒体这一新颖而又有趣味性的教学媒体充满了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引入新课。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课前我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在上课时播放课件——动物骑车大比赛:森林里要举行骑车比赛,这下可忙坏了森林里的小动物,它们开动脑筋,自己动手做车,车轮的形状千奇百怪,有圆形的,有三角形的,有正方形的,有椭圆形的。“下面请同学们来预测一下,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终点呢?”同学们的说法不一:“骑三角形车轮的小动物,骑圆形车轮的小动物……”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而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另外还有生活情境、操作情境、活动情境等生成问题的方法,就不再赘述了。
总而言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课堂教学起始阶段的创境导入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一个设计精巧、新颖、充满趣味性与艺术性的创境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石。创设情境生成问题的方法不是仅局限于以上几种,只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与教学紧密结合,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我们都可以科学而合理地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来。只要我们用心设计,创境导入就一定能成功,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取得低负高效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对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组织。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对策,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发生发生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通过下面三个程序完成:
(1)自主探索。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知识基础、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主动获取感性认识。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对圆并不陌生,但若问什么是圆?学生却答不上来。由于小学教材不教学圆的定义,所以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从感知入手,让学生体会圆的意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旋转的电风扇,在空中形成一个圆形,但要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圆面,不是教学中讲的“圆”。之后,我让八个同学围着老师站一圈,要求每个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一样远,请同学们看一看围成了什么图形?(近似的圆形)。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学生越来越多,而且距老师都同样远,那么会形成什么图形?(圆)。最后,我再让学生拿出一个圆盘,在纸上沿着边沿画一个圆,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圆?
这样设计能使学生知道: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的图形(是一个圆圈,不包含面)。在此基础上再认识圆内、圆外和圆上。感知圆的本质属性,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圆的概念。
(2)互动交流。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比较,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做好记录。再把小组的结论向全体同学汇报,达成共识。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想一想:“可以拼成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学生操作后演示所组成的新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所拼成的新的图形的底和高与原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小组讨论交流后,再让全班学生讨论交流:能否根据所组成的新图形的面积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同学们相互交流,认真倾听,质疑完善后,老师接着说出:“谁还能把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完整的再说一遍?”学生兴趣浓厚,都争着想把自己的方法倾吐出来,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实现了互动交流,达成共识的目的 。
(3)共同优化,形成结论。在交流、研讨的数学活动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或小组的探究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形成科学结论。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通过设计游戏、摆擂台找出的能被3整除的数及用数字2、3、4组成的三位数中,同学们发现:它们都能被3整除。学生在观察这些数的特征时,由于受到“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在个位上已不能找出其数的特征了,继而又引导学生先观察这些用2、3、4组成的三位数中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间有什么特征时,小组讨论交流后,有的小组发现:“各位数字之和不变”,有的小组发现:“各位数字之积不变”,这就出现了两种结论,相互争议。同学们在倾听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继而启发学生看看“和”或“积”的数字与3有什么关系?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又找出了各位数字之“和”或“积”的数字都是“3的倍数”这一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探究《擂台赛》中找出的那些3的倍数的数中,都有这两种规律吗?这一石又激起了千层浪。同学们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经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或小组的探究成果,终于达成共识,形成唯一科学结论:“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的数才能被3整除”。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到
学生掌握了知识方法,还要在解决问题中深化理解,实现由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在活字上出花样,才能使学生爱学爱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产生策略,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之目的。
先要安排一些基本题和发展性题目,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练习。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以达到巩同应用的目的。不再举例说明。
再安排一题开放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在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商店里有不同颜色的气球分别为2角、3角、4角、5角、6角、7角、8角,给你1元钱,你能买几个气球?用算式表示出来。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有的说可以买两个:2+8=10,3+7=10,4+6=10,5+5=10;还有的说可以买3个:3+3+4=10,4+4+2=10,6+2+2=10……通过设计这一开放性题目,给学生进行探究和数学交流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加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高效性。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于生活。孩子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数学知识远比课本上的知识要多得多,也远比书本和黑板上枯燥的算式让他们乐于接受。也可设计实践活动,拉近生活与课堂的距离。如,在教学“图形与位置”后,我设计了如下的实践活动:要开家长会了,请你告诉家长进学校以后,该怎样找到你的座位?过生日的时候,邀请小朋友来家做客,你能向小朋友介绍去你家的行走路线吗?再现了图形与位置的关系。又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通过设计滚一滚、摸一摸、猜一猜、堆一堆、搭一搭、数一数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形成了初步的空间表象。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对课堂教学和课堂学习进行全面地回顾和总结。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进行回顾总结。可学生总结交流,也可老师总结。
综上所述,教学策略只是给老师们提供一个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在践行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全体老师认真依据教材内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灵活应用、创新应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就会促进课堂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深信:创建和打造低负高效课堂的成功之花会在不远的将来开遍祖国大地!
参考文献:
[1]《心理学》
[2]《本色课堂》 陈中杰
[3]《数学课程标准》
[4]《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 白春礼
[5]《抓住课堂不足 力争创新教学》 周富强
[6]《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探索》 李军
作者简介:
刘月华,男,50周岁,大专,教龄30年(一直在农村小学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