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生态环境看《洛丽塔》的横空出世
2013-04-29赵杉珊
赵杉珊
【摘要】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研究的新视角,将译作看作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的影响下选择译文的结果。《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内容涉及不伦描写一度被列为禁书,然而该书却于2005年以“全译本”形式再次译介到中国,本文旨在根据翻译生态学的理论探索该书的译介生态。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27-01
一、生态翻译学综述:
2001年12月,胡庚申教授一篇题为“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①”在国际译联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宣读,该文借用达尔文的“适应与选择”理论重新定义了翻译,并对翻译的过程、原则与方法等作出了新的描述,开启了生态翻译研究的新篇章。
作为“译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视角②”,“一种生态学的翻译研究途径③”,生态翻译学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④”,(方:1)包括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这二个相对独立、却相辅相成的二个方面。其中翻译生态指的是翻译活动中不同分工的参与者,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读者、翻译发起人、赞助人、出版商、编辑、译文审查者、译评人、营销者、版权人等④”。(胡:方梦之1)而翻译环境指的是翻译活动产生时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社会、文化、语言、政治等各种客观环境。在翻译活动中,翻译生态与翻译环境作为二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翻译生态环境影响制约着翻译活动的进程。
二、Vladimir Nabokov and his Lolita⑤:
Vladimir Nabokov(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俄裔美籍小说家,也是公认的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他认为“任何一部杰出的艺术作品都是幻想⑥”,因此为了表达他眼中的“独特世界”,纳博科夫一生都在尝试用最赤裸的方式表达最纯粹的艺术,Lolita(《洛丽塔》)即是他以非正常的爱情为题材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讲述的是一个中年男人与一个12岁少女之间的不伦之恋。由于内容敏感,几经周折之后,终于于1955年在以出版淫秽色情文学为主的法国奥林匹亚出版公司发行,然而发行后迅速在法国、英国被列为禁书。三年后该书终于在美国出版,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读了以后,在伦敦《泰晤士报》写评论,把它称扬为1955年最佳三部小说中之一部。此后,《洛丽塔》就不胫而走,成为国际畅销书。
三、主万的《洛丽塔》:
《洛丽塔》最初译为中文是赵尔心翻译的“台湾皇冠版”,接下来共有女研究生黄建人翻译的“漓江版”、于晓丹的“江苏文艺版”;彭小丰、孔小炯的“浙江文艺版”和和华明、任生明的“河北人民版”等十个版本。由于时代、译者等各种因素均有不同删节。然而,200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竟然以“全译本”、“没有任何删节”⑦的方式向全国读者推出了轰动一时的“主万版”。
四、新翻译生态环境下《洛丽塔》的横空出世:
以上不难看出,无论是《洛丽塔》的原著,还是译著,之所以能招来关注、引起轰动的地方可以概括为二:一、该书极具文学艺术价值;二、该书的极度吸引人眼球的争议性。而主万版虽称旨在介绍美国文学,用了高雅低调的封面,却在封面上极富喻意地标明“第一部中文全译本”、“最具争议”等字样,配上“无删节”等高调宣传,让人不禁浮想联翩,欲罢不能。如果说译本是译者根据翻译生态环境所作出的适应和选择,那么是什么样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主万版的《洛丽塔》呢?
首先,从翻译环境来看,自建国以来,整个国内翻译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台湾版《洛丽塔》只保留故事情节到黄建人、于晓丹版不同程度的删节,到主万的“全译本”,正如译林版的责任编辑张遇所说“环境越来越宽松了⑧”。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束缚人民思想的锁链也得到了解放。在政治上,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都已获得了更大的空间,例如《金瓶梅》、《玉蒲团》等禁书的逐步解禁;互联网上以“性爱”为题材的网页、话题、文学、图片、高频等的公开流传,虽然新闻出版界仍然有必要的监查审核环节,但与文化大革命时以“政治”为单一主题,谈“性”色变的情况相比,基本已经能接受不是以单一“情色”为主的文学描写,这些都为“全译本”的产生提供了可靠的环境土壤。
其次,从翻译生态来看,读者是出版界的衣食父母。一方面,随着国际之间的交往密切,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渴望也显得越来越迫切,他们渴望了解别国文学,而且是不经篡改、原汁原味的、有异国风情的别国文学;另一方面,看了几十年中规中矩、掐头去尾、千篇一律的“模子文学”,他们渴望一些“奇趣异志”来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猎奇心理,同时希望这种猎奇是在“名著”、“艺术”的掩护下进行。这就是为什么“主万版”一方面宣称自己“权威”、“杰作”,另一方面“暗示”自己无删节。读者的需求使得译者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尽可能的再现原著的风采,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语言上,这也是为什么主万译本让很多习惯读“同化”策略下所产生的较为顺畅的中文译文的读者大呼失望的原因。
五、结束语:
褒扬也好,贬损也罢,主万版的《洛丽塔》无疑成名了,大卖了。我们一方面看到译者由于怎样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影响对译文进行了怎样的适应与选择,另一方面也看到译者作为翻译主体,为了取得成功,必须要多维度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这样的大环境,还是读者、出版商、赞助人这样的微生态,都要与他们和谐共存,这才是译作可以“适者长存”之道。
参考文献:
[1]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P]. 国际译联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宣读论文,香港,2001.
[2]杨自俭. 翻译适应选择论(序)[M].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思创·哈格思. 生态翻译学R&D 报告:十年研究 十大进展[J]. 上海翻译, 2011,(4).
[4]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上海翻译,2011,(1).
[5]Vladimir Nabokov. Lolita[M].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1989.
[6]Vladimir Nabokov. 文学讲稿[M]. 申慧辉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7]Vladimir Nabokov. 洛丽塔[M] . 主万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8]张英,黄敏. 50岁的《洛丽塔》揭秘中文版翻译历史[EB/OL]. http://www.en8848.com.cn/Article/Class5/Class6/2006-03-18/3197.html, 2006-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