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纺织业新跳板
2013-04-29孙杰贤
孙杰贤
曾经有着“上青天”美誉的青岛纺织服装业多年来积累的优势正在削弱。为了重振纺织服装业,青岛正加快转型步伐,而信息化成为重要的支撑和跳板。
青岛的纺织服装业发端于1902年,被誉为青岛的“母亲工业”。曾以优良的技术装备、严谨的科学管理、雄厚的人才优势和蜚声海内外的产品盛极一时。当前,伴随着以即发和红领为代表的青岛服装名牌的接踵诞生,催生了整个产业链的繁荣,逐步形成了以“中国针织名城”即墨为中心的较为完备的半岛纺织服装产业体系,也奠定了青岛良好的纺织服装产业基础。
但是同其它地区一样,近年来,青岛纺织服装行业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积极推广柔性化设计生产、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两化融合新型企业发展模式,纺织服装行业逐步转型,形成规模适度、品种齐全、产业链完善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明显加强。
战略IT
以即发集团为例,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主营业务已经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青岛即发集团始建于1955年,是国家行业龙头企业和山东省重点企业集团。
该公司投资5600万架设了集团到各个子公司的千兆骨干网络,配备了服务器、核心交换硬件设施,集团到各事业部、事业部到各工厂,通过架设VPN虚拟局域网实现分级管理,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覆盖织布、染整、成衣全过程的生产ERP系统,以“合同”为主线实现全程作业驱动。
同时,即发集团积极应用新方法、新技术,向两化融合深度和广度拓展。公司建设了自动调浆系统生产线,将信息技术与调浆生产设备及印花工艺流程相结合,将范例推理、色光。粘度数学模型、数据库技术应用于印花调浆过程中,准确控制印花调浆参数,实现高速智能调浆及残浆回用,调浆效率提升30%、余浆利用率达95%以上、小样配液精度达到1%克,该项目获得青岛市两化融合专项资金支持。此外,引入了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RFID系统,应用于成衣生产现场管理,实时采集工位信息,及时了解关于生产进度、质量状况、工作效率、车位状态、在制品数量等各方面的综合信息。实现了生产线资源优化配置,节省人525%,提高成衣生产能力15%,实现了决策信息数据化,生产过程透明化。
“企业通过信息系统将管理思想和作业标准贯彻到每一个流程和环节,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和效益最大化,并为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每一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都推动着企业的流程优化、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而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谈到信息化建设的体会时,即发集团这样告诉记者。
作为当地纺织服装业的另一家龙头企业,红领集团的两化融合工作更具特色和示范性。红领走出了一条全球数字化高级定制的全程解决方案品牌供应商的商业模式,使一个传统产业通过两化融合焕然一新,创造了独特的核心价值。红领集团的高级定制是一个高级定制的数字化工程、可复制的全程解决方案,以年产销“35万套西服+65万件衬衣”,即100万套件,100%高级定制作为一个红领单元。为了支撑公司这一战略布局,红领的两化融合也定位在MTM个性化量身定制上。
红领MTM工程强调的是通过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所蕴含的创新驱动力的深刻挖掘,捕捉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的化学反应式的变革力量,规划设计能够高效率、低成本支撑MTM战略实现的创新型信息基础架构和自动化快速生产体系。根据公司初步规划:到2014年系统平台基本成熟,可以开始复制,预计到2016年实现7个红领单元,以后模式逐渐成熟、完善形成孵化效应,最终可望在全球实现40个红领单元的商业布局。
红领集团认为,新技术的应用可能为企业创造全新的战略机会,不同的基础信息架构,为企业带来的也许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尤其是对创新型战略来说,信息系统的基础架构最能够体现企业战略的差异之处。理想的信息化架构可以把商业模式转化为行动,并能灵活经济地影响企业流程的变化。
深度转型
青岛市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副处长周海华说,青岛像红领和即发这样利用IT提升竞争力的企业有很多,IT和信息化已经不再是企业运营和管理的一个支撑手段,而是引领业务的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平台。根据他的介绍,青岛全市拥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739家,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8个,7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形成规模适度、品种齐全、产业链完善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明显加强。去年,全市纺织服装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393.7亿元,同比增长23.1%,占全市工业的11%,高出全市工业增速2.7个百分点。
纺织服装工业是青岛市的重要产业之一,长期以来在满足人民衣着消费、增加社会就业,扩大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门类齐全,配套产品多,产业链较长,基本形成了上中下游想链接的产业体系。已涌现出像红领和即发这样的一批骨干企业和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
但是,青岛的纺织服装业这几年也面临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最明显的是整个行业的原材料成本和用工成本的大幅上涨,据统计,2012年底国内棉价比国际市场高出约45%,人均工资涨幅仍将在10%以上,对广大中小企业影响突出。与此同时,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美国和欧盟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同比分别下降0.9%和5%,造成我国出口企业订单不足。以青岛为例,2012年整个行业的出口交货值完成320.4亿元,同比下降1.0%。
因此,对于青岛纺织服装行业来说,已经从此前持续高速增长的阶段逐步转向了在平稳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转变方式和优化结构的发展阶段,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和动力不断增强,“两化融合”已经成为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下一步,青岛将以“7+6”产业为重点,进一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工作落实,主要是加强组织领导,注重顶层设计,加强工业企业与软件企业对接,加快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为青岛纺织服装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猜你喜欢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