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彩色多普勒联合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测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诊断价值
2013-04-27西安市中医医院超声室西安710001康亚宁
西安市中医医院超声室(西安710001) 马 静 康亚宁 闫 磊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实验组:我院2008~20012年临床诊断为VBAI的患者120例,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15~70岁,平均年龄58.72岁,符合1996年全国脑血管会议分类及诊断标准,并经CT、MRI检查均未发现肿瘤、出血或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大面积梗塞等引起的病变,病程1d至3年不等;也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AI)的参考标准[1]。对照组:为无相关症状的健康志愿者120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62例,年龄18~68岁,平均52.43岁。
2 仪器与方法 采用HP5500彩色超声显像仪。首先用线阵探头7.5-10M检测椎动脉的颅外段,患者充分暴露颈部,头略向后仰,并略偏向检查侧的对侧,观察椎动脉的走形、内径、血流方向、峰值速度及阻力指数。再用扇形探头1.7-3.4M,观察颅内段的椎基底动脉的走形、血流方向,频谱形态,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数,受检者俯卧位,颈屈曲,探头置于枕骨粗隆下,显示“Y”型的椎基底动脉。
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的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椎动脉表现见附表。实验组120例中,12例椎动脉表现正常,余108例椎动脉表现异常。① 血管变细56例,右椎动脉全程变细35例,左椎动脉全程变细13例,双侧全程变细8例:②局部狭窄36例,其表现为血管壁钙化或软斑、硬斑形成;③血管迂曲12例,迂曲点上下血管的角度<90.度,其中血管扭结1例;④单侧椎动脉闭塞4例。对照组120例,仅20例椎动脉变细,余例椎动脉表现正常。
基底动脉表现;28例局部狭窄,其中1例有基底动脉瘤形成。对照组120例,基底动脉表现均正常。
附表 实验组与对照组椎动脉CDFI、TCCD表现(n)
讨 论
VBAI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眩晕是其主要症状,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多在24h内缓解,可反复发作,病程1d至数年不等。VBAI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后循环梗死在急性期的病死率高达20%~30%[2]。
应用彩色多普勒(CDFI)及经颅彩色普勒(TCCS)联合检测椎动脉的全段及基底动脉的血流参数,可全面观察VA的内径、走向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尤其对于患者VA阶段性改变所造成的临床症状提供依据,说明严重的颈椎病、椎动脉斑块形成均是引起VABI的最常见原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中老年常见的脑血管病。椎动脉的各种结构异常是最常见的导致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其次是基底动脉[3]。其病因有:①各种原因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管腔狭窄、血栓形成以及迷路微循环障碍;②动脉血压过低使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量减少;③严重的颈椎病导致横突孔狭窄,压迫椎动脉;④其它,如先天性椎动脉发育异常[4]、基底动脉延长扩张或动脉瘤等。而对于狭窄原因及其程度的判断是临床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的依据[5]。
实验组12例检查未见异常,可能与下面因素有关:病变血管为椎基底动脉的细小分支或终末分支,TCCS未能显示病变;动脉血压过低或血管痉挛所出现的VBAI表现,属功能性病变,动脉管腔并无气质性的狭窄病变,检查时痉挛已缓解。
目前诊断VBAI的影像学检查有 MRA、DSA、CTA、CDFI。MRA是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显影技术,适合3级以上血管病变检查;心脏起搏器或其他金属植入者均是MRA的禁忌。MRA对血流信号依赖性大,血管狭窄及分叉部位由于血流漩涡易产生夸大效应,70%的重度狭窄常显示为完全闭塞,对狭窄程度的评估较实际情况有所夸大。DSA为脑血管造影技术的金标准,但为有创性,不能显示血管周围的骨性结构,在椎动脉起始段的识别方面,由于其深而弯曲的特殊解剖位置,其诊断准确性不如CDFI。CTA的VR重建能清晰的显示椎基底动脉的全貌及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但不能测量管腔的实际管径大小和显示血管壁的钙化,碘过敏者不能检查。但联合检测也有局限性,在部分脖子粗短的患者中左椎动脉的起始段显示不清,颅内段的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内径无法准确测得。
应用CDFI及TCCS联合检查对VBAI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此联合检测无创、简单、快捷、便利、易重复、可在床旁进行。
[1] 和姬玲,王颖慧,侯宪文,等.经颅多普勒、MRI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2):144-145.
[2] 吴建秋,景在平.椎基底动脉颅外血管重建进展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J].2001,4(4):214-216.
[3] 陈发祥,金朝林,张树桐,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后循环缺血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10):1525-1527.
[4] 刘 伟,邵康为,朱才松.椎动脉发育不良的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12):1249-1251.
[5] Law renceNT,Neil MB,et al.CT angiography in acute ischem ic stroke prelin inary results[J].Stroke,2002,18(3):27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