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用途英语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2013-04-25章燕
章 燕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它强调开展基于学科内容的语言学习,学生可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掌握一部分专业英语技能[1]。作为大学为非英语专业学生普遍设置、涉及专业领域知识的英语教学课程,ESP是继大学英语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后的教学补充,是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和一定的翻译能力,并具有撰写专业英语文摘的能力,能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最终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得专业所需要的信息的重要工具。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等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外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外资、合资企业对毕业生的该专业领域英语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没有扎实的专业英语知识,学生是很难胜任工作的。另一方面,学生今后读懂本专业原版资料,做学术论文,了解国际最新动态和学科前沿知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技信息,都需要有深厚的专业英语知识。因此,近年来关于ESP英语如何教学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一直是许多院校探索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让英语教学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以笔者所在的大学本科院校为例,学校普遍开设了ESP英语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宝贵的经验,但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来源、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方面仍没有形成清晰、统一的认识。尤其是学生在经历了紧张、严格的基础阶段英语学习后,大部分同学通过了四级考试,进入ESP英语学习阶段,如果对ESP英语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又没有和毕业、工作等相挂钩的利害相关的考试,学生就会缺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因此和基础阶段相比,ESP英语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急需提高。同时由于备课量大、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对ESP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原因,教师中也普遍存在懈怠情绪。既然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存在困惑需要思索,我们就有必要对ESP英语的教学深入研究。
一、大学英语教师对ESP教学认知调查
(一) 大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的全球化促使我们去思考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一目标将英语教育推到了重要的位置,高校需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这对从事公共外语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师也带来了大的挑战。
随着基础英语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大学生高中阶段已基本掌握了英语语言技能,而我们所实行的通识教育一再强调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因此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与大学阶段大同小异,这也是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缺乏兴趣与动力的根本原因。冯燕通过对北京大学等3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调查,发现不少学生进校已经达到相应层次公外目标水平。因此,可以预见“公共外语教师即将成为无外语语言课程可教的过剩教师”。为此她明确提出了高校“去外语化”的观点,认为“随着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公共外语课程已经失去作为课程存在的理据”,“公外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从教育部部分直属高校课程体系中退场”[2]。胡壮麟认为“英语教学一条龙的最终目标是使高中毕业生达到现在大学四级水平至六级的水平。那么,这就产生若干年后大学英语是否继续存在的问题”[3]。
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英语教师的规模与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和学生群体数量的增加及教师的课时持续增长相比,提高幅度就显得有限。周燕的调查显示,55%的教师周授课时数平均在8-12节,29%的人在13-18节,12%的人在18节以上[4]。这导致教师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课堂教学,在教学理念上重视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对自我发展、教学反思等方面则有心无力。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师已习惯传统的语言教学内容与模式,因此面对新变化所带来的新形势,教师需重新审视,自身定位,迎接挑战,与时俱进。
(二)大学英语教师对ESP的认知状况
如何自身定位?从事ESP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刘润清教授就曾指出 :几年之内,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是走专门用途英语的道路[5]。ESP确实是今后大学英语改革的方向之一。
对ESP听、说、读、写、译各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都有非常明确、具体的规定,但对于ESP英语的教学目标,许多教授ESP的老师仍心存困惑,如同济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ESP教师在具体时间和学时的安排上,以及课程本身的定位上,都没有达成一致意见[6]。
那么在普通本科院校,ESP英语的教学情况又如何呢?就此问题笔者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为主,以深度访谈为辅,对教授ESP的34位英语教师进行了调查,目的是了解教师对ESP教学的了解程度、已开设ESP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把未从事过ESP教学与从事过的教师分成两组,未教授过ESP课程的教师为A组,教授过的教师为B组,每组17人,通过问卷比较两组对教学目的、教学成效和ESP对英语四六级考试影响等方面问题的认识。
表1显示,在对ESP教学目的的认识上,教师普遍重视ESP教学对将来职业领域的影响,强调学以致用的动手能力,这和所调查高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有关。有意思的是,B组比A组教师选择学术目的的要高得多,这和现行ESP教材不无关系:ESP授课所用教材大多是国外专业文章节选或国内专家对行业所涉知识的介绍,理论多而实践少,因此客观上更适宜于学术目的。
表1 教师对ESP教学目的的认识
用ESP课程来取代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会不会影响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也是教师和学生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笔者的问卷显示,在此问题上两组教师的分歧也较大,如表2所示。
表2 教师对ESP影响四六级考试的认识
A组教师未教授过ESP课程,可看做教师普遍对此课程的看法,B组教师全部有教授ESP课程的经验,更符合客观实际,也更有发言权。B组中认为对四六级考试没有影响的占了53%,说明教学实践使他们普遍认为ESP对学生考级不会起到负面影响。
做为大学英语的延续与补充,ESP课程是否达到成效,即对于课程有用性的认识,受测教师的看法也颇多差异,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教师对ESP教学成效的认识
两组经过比较可以看出,有ESP授课经验的教师倾向认可ESP教学对学生发展有用处,但并不乐观。在教学实践中,相较于已发展成熟的通识型大学英语课程,ESP还需在教材、教法、测试、评估等多个环节大力完善,这些未完善之处使得教师对ESP教学顾虑重重,这有待今后ESP的发展,并期待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ESP有效教学的建议
上文的分析可知,ESP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研究,那么怎样才能进行课堂教学,使ESP发挥优势取得好的效果呢?国内外关于有效教学的论述也许能给我们带来启示。何谓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有效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关注教学效益,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是当前国际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在积极引进和介绍国际有效教学理论的同时,在教学理念和实践层面上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下面笔者从四个维度简要探析如何对ESP英语进行有效教学。
第一个维度是ESP的教学目标。当前的ESP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强调教师的课堂讲授,而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不利于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教学目标应突出ESP英语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带着需要学,学了就能用,应该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ESP英语的教学目标普遍较为笼统,不同专业学生没有自己的专业侧重点,教学目标完全相同,比如:都学计算机英语,网络专业学生没有比其他专业学生学到更多的网络专业术语,软件专业学生也没有比其他专业学生学到更多软件专业术语。因此设置一个公共教学目标和多个专业教学目标是解决此问题的好途径。各个专业都要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英语,可设置为公共教学目标;再根据各个专业特点,设置多个专业教学目标,最大程度满足学生对计算机英语的需求,为专业学习服务,培养应用型人才。
第二个维度是教师课堂教学。本维度可分成两个方面探讨,第一个方面是选用教材,要体现应用型的目标,教师需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增补、删除或整合,使之更具实用性、时代性和灵活性。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用,促使其爱学、好学。第二个方面是教学方法。对于ESP的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翻译法,教师注重对文本材料的阐释,注重译、写技能的培养,但在培养译写能力的同时听、说、读的能力也需强调。教师可设计一些教学互动环节组织教学,如问题接力法,对教学内容设计多个任务,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学生可充分调动起自主性、积极性。通过问题接力的方式让全班参与,并有效锻炼各项英语技能。再如任务驱动法,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课堂教学围绕任务的完成而展开,模拟现实场景编造英语对话,引导学生运用专业词汇和语句,并自主学习。还可采用分组教学等。
第三个维度是学生对教学的配合。教师教学组织得再好没有学生的配合也是枉然。ESP由于自身的特点,内容单调枯燥,学生没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这可从三个方面来解决。一方面强调英语学习对专业学习的重要作用,把英语学习融汇到专业学习中;另一方面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课内给学生布置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和专业有关英语作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最后也可把部分理工科的ESP课堂移到实验室去,通过实验、操作等熟悉使用的英语知识。
第四个维度是有效的教学考核。考核是对教学最有效的检验,运用得当也是提高学生兴趣和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重要。ESP要加大对学生所学专业术语、基本理论英语表达能力的考核;同时,考虑到学生所学专业之外的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学习也非常关键,如软件专业的学生了解些网络方面的英语术语有助其专业发展,体现在考试形式上,则本专业知识可占百分,再设置二十分左右的其他专业加分,这既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得高分,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大学英语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ESP英语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修读这类课程,学生在提高自己的专业的同时,针对自己学科专业的英语交流能力能够得到大幅度提高,为国际化学术交流打下基础。因此端正对ESP的认识,从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提高教学手段就显得特别重要,这也正是构建适合ESP的有效教学模式的意义所在!
[参 考 文 献]
[1] 丁双红,张学辉.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及改革意见[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2):114-115.
[2] 冯 燕.去外语化:重点大学公共外语教师发展的必然选择[J].大学教育科学,2010(3):67-72.
[3] 胡壮麟.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语研究,2002(3):2-7.
[4] 蔡 玲.从反思性教学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转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1):175-176.
[5] 刘润清.论一堂课的五个境界[J].英语教师,2010(12):3-6.
[6]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