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例谈

2013-04-24于爱莹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年2期
关键词:分组讨论本课手段

于爱莹

九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仍处在感性认识阶段,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中要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活跃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全面的历史观点。下面我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为例,简单谈一谈在新课程标准下怎样上好历史课,怎样使历史课“活”起来。

一、教学手段的转变多样化

今天的课堂教学手段已经不再是一本书、一支粉笔,许多学校已实现了电教白板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高科技设施,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为例,我就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教学重点和难点用ppt展示出来,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目标,同时用视频资料和图片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

以视频资料作为新课导入,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不仅直观、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能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教学中,我选取的是电影《凡尔登战役》片段,视频资料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凡尔登战役的惨烈场面,接着让学生自由发言,发言的主题是:看着这段视频,同学们最想说什么呢?通过刚才气氛的渲染,学生情绪活跃,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为后面的知识难点做了铺垫。但是,在选取视频资料时,首先要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所选取的视频应为后面的教学服务,真正起到导入的作用。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不然学生看完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就达不到教学目的。最后,选取的视频资料不宜过长,不然会产生喧宾夺主的影响,学生完全沉浸在视频中,不利于后面教学的开展。

充分利用书中图片、漫画、小字部分内容的补充、数字统计等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如,一战爆发的原因和影响是本课重点,也是难点,就可以利用这些手段来处理,学生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整个课堂老师是主体,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法和情景教学法等。

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乐于动眼、动口、动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书中的漫画和皮洛夫的那段话;接着,结合以前所学知识,让学生分组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最后自主学习一战的经过、结果等基本知识点。把课堂变成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以此培养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如,课前的那段视频,课堂中在学习凡尔登战役时可以再次重现,从而突出重点。

三、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相结合

“以史为鉴”,将本课教学内容与当今社会的时代主题相结合,教会学生“以古论今”的方法和观念。将战争的惨烈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流”相对比,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战争的看法,各抒己见;接着向学生渗透“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理念,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将僵硬的课本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使知识更加灵活、生动。

总之,在历史新课程标准下,老师只有转变观念,采取多种多样且符合学生基本学情的教学方法,将课本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落实并达到预期的目标,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猜你喜欢

分组讨论本课手段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②
战争允许一切手段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
漫话“共同富裕”
临机的手段
艺术,不只是作为自我表现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