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如何提高效益
2013-04-24董锐
董锐
每次作文题目宣布后,很多学生都会愁眉苦脸无从下笔,尤其是遇到议论文题目时,他们的这种表情就会更夸张。写作文,真的就这么难吗?
每次思考这个问题时,总是不自觉地要反思自己:作为语文教师教给学生什么了。每次批改或讲评作文时,总要在学生的作文后写上一些“开篇冗长入题慢,或论据啰嗦不典型,或语言缺乏逻辑性……”之类的话,虽然也给他们勾划出了具体是文章哪部分的病症,但是这样去评价他们的作文,似乎不免有“事后诸葛亮”之嫌,并且这个诸葛亮也并不能让还处于“迷途”中的学生们“柳暗花明”。这样的评语或许只能对那些领悟能力高、亦或是知道如何才能写好作文的同学来说起作用,而对于大部分还不知道怎样才能写好作文或领悟力又稍弱的学生来说,作用就微乎甚微了。因为这样的评语对于这些学生似乎只是一个医生看出了他们的病症所在,却没有明确告诉他们怎样做才能治愈,而他们需要的又恰恰是这些。
如果要每次都在作文上详批细改的话,对老师工作量是个挑战,语文教师实在没有这么充裕的时间,况且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并不是教师批改出来的。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既减轻教师压力,又能让学生们知道如何写作文,使下笔不成为一件困难事呢?
让学生互批互改虽说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对于教师也是一个解放,并且在我所任教的高二年段也曾实施过这个方案,然而毕竟每个班学生的整体素质情况不同,我所任教的班级可能是由于学生能力层级差距太大,一些本应该很好的文章却得不到应有的评价,甚至一些学生不珍惜手中的权利,对别人的作文草率评价……最终也就导致这个本应该很有效的方案在我们班“无疾而终”。或许“互评互改”,还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评改观念上做长期的引导,让它成为一种能调动起所有学生积极性并让他们信服的方案,“互批互改”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来吧。然而,这毕竟也是文章成型以后的一个修补过程,当学生再次拿到评改后的作文时,已是两周后的事情了,恐怕早已是兴致缺失,不知从何下手了。那么,这又需要把评改的时间缩短,或许需要改换一下思路,如果把功夫更多地用在学生作文成型之前呢?
还记得几年前赴黑龙江省尚志市参加创新写作协会的教研活动,得到了很大启示。郑晓龙老师针对“如何让学生打开思路”进行了专项训练,从“桥”的“说文解字”到“词语链接”,再到“相关链接”,最后到“自问自答”,运用联想、想象,使得一篇文章的思路就这样打开了。给学生一些套路,融会贯通,养成习惯,自然就有的写了。清华附中翟暾老师的示范课也是分项训练,教学生如何开头:把握规律“开门见山,直切主题”;掌握不同形式的开头,如陈述式、比喻式、设问式、引用式、排比式等等。大连华南中学肖慧老师讲解的“议论文‘美容术”也是把写文章这个大难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解决,教会学生用具体生动的事例诠释事物或概念,分步骤一点点来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形成一个显性的互动,既有教师思路上、方法上的引导,又有学生作文片段性的训练。
在感慨这些作文训练课精彩的同时,我也回想了平时的作文课是如何上的?以前大多时候是公布作文题目,简单引导讲解,然后就是让学生自行创作文章。当然,也有过专题训练,如“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效果就不错,学生积极踊跃地说出自己对材料提炼出的观点,并且有很多同学要求根据所提炼的观点写一篇文章,此时的他们似乎忘记了心中对作文的惧怕。但我们的分专题训练并不是那么系统,老师的指导也不是很具体,这就需要在以后的过程中将写作化整为零,教师自身的指导也要不断充实、完善。
首先,在学生的心理压力上,这是一个减压过程。800字的作文没有话说,那么几十字的小片段写他们心里的话应该够用了吧!愚公的“太行、王屋”或许很难搬,但化成了小山小土就容易得多。这样,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展现其才华的机会增多了,也就提高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而且让学生能更多地接触来自身边的许多优秀的文章,这对于他们来说又是一个激励,他们便会不自觉地跃跃欲试,同时又弥补了一节课只能读一两篇优秀作文的局限。当然,这种激励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如把优秀的习作推荐到校办的写作学习报上,自己的作品变成了铅字,这种喜悦和激动会促使学生爱上写作。美国著名作文教学专家罗伯特·希尔里奇博士在《儿童作文教学法》一书中提出了“课堂作品出版法”,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将作文制作成“学生的书”,在班级、学校或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传阅,使他们拥有更多的读者群(特别是同龄读者),可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和认同感,激发写作的欲望。这种方法启示我们,教师不应只把阅读作文、评讲作文作为自己的专利,应该提供作文交流的机会,建立作文园地,出版作文小集,满足学生的认同感,鼓励学生变“为教师而写”为“为读者而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其次,在具体方法的指引下,学生当堂就有练有改,弥补了从学生写一篇文章到教师批改完所有学生作品时间过长,而学生内心的写作萌动早已因时间的流逝而冲淡的弊端,并且也使得学生在写作上容易犯的共性、个性问题,更多地暴露在老师和学生面前。师生间共同研究、解决问题,这要比老师在两周后拿着两周前的学生要忘得差不多的文章大谈特谈来得实际、有效得多。
再次,如果能够长此以往地坚持作文的分项训练,就能够让学生的写作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突变,掌握更多的写作要领。
最后,对于老师来说,既可以在课堂上示范性地评改很多文章,同时又可以减轻教师课后的繁重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