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事入手,让学生快乐成长
2013-04-24王恩华
王恩华
1.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将制度、标准、准则进行宣传讲解,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达成共识。根据《中学生行为规范》先后出台了《30中学学生形象标准》、长春市30中学周常规工作、卫生纪律评比标准、学生评价记录、政教处日常工作流程、违纪学生处理办法、班级文化基本建设、课间操工作方案、政教处工作汇总等制度与工作流程,在学生、班主任、政教处工作人员中进行宣传、解读,使之达成共识,便于管理;在班级中实行星级管理,根据卫生纪律评比,评选出每周星级班级,并为2星班级颁发流动红旗,使德育管理由人的管理变为制度管理。
2. 从小处着眼,重在落实。按照制定的管理制度,从基本的礼仪入手,抓常规、经常抓,这项工作重在建立长效机制,重在落实,重在全员参与。从新生入学第一课——军训开始,这是必修课之一,也是重要的评价之一。参加军训的学生在社会实践课程中获得学分5分,同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加分和减分,并纳入学年综合评比中。这种管理提高了新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们是轻伤不下火线,表现出积极的热情和参与度。同时,在军训中开设礼仪、法制安全讲堂,将礼仪教育与法制安全教育融入到军训课程之中,对学生进行走直线转直角、见到老师和客人问好等基本礼仪的强化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管理过程中,形成全员管理的态势,即全员德育:以政教处为中心,班主任、科任教师协同管理,形成管理的合力,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在管理过程中注重坚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规范礼仪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对学生的着装、发式、卫生进行检查和督促,根据制定的学生形象标准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入学生评价档案,基本实现校内穿校服,没有长指甲,没有怪发、染发、长发的现象,学生的精神面貌逐步得到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有效扭转。
3. 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形成。每年举行一次趣味运动会,活动设计体现在团结合作、关爱他人上;两年一届的校园之星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学生们踊跃参加,一时间校园群星闪耀。为了使学生有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我们又设计了两年一届的纪念“一二·九”文艺汇演,这项活动正好弥补了两年才能上一次展示舞台的空缺,受到全校师生的欢迎。不同年段的学生认知程度不同,开展不同的活动,在活动设计上围绕爱国、爱校、爱家、感恩、励志、团结互助、关爱他人等主题进行开展活动,并使活动形成系列化与序列化;主要形式有升旗、班会、板报、手抄报、观看影片、演讲等。
学校为了使学生德育素养有效地达成,根据初中段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校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让每一处都会说话,让每一点都是教育,都是一种引领;不仅是教育,更主要的是一种熏陶,这种文化育人必将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
4. 建立完善考评体制,进而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对学生的考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综合实践部分,包括前面所说的参加军训活动、参加乐山教育实践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运动会、参加公共场合的各级各类活动等,每次活动基础分为5分,根据活动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的加分和减分;另一部分是学生平时的日常考评,在日常德育检查及班级活动中,根据学生的表现,如好人好事;班会主持、发言;为班级做贡献等加分,迟到、上课说话、不完成作业、骂人、打架、携带管制刀具、留长发等违反规定的行为扣分,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和政教处共同完成,最终形成每个学生的年段得分;两部分汇总得分为该生道德素养得分。学生所获得的道德素养得分作为评优秀学生、升学推荐生、入团等主要依据。这样为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5. 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化管理体系。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和家长情况的分析,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社会育人作用,聘请老红军刘景林老先生为法制安全宣传员,利用每周三第八节时间,为学生讲述当年的故事和必要的法律安全知识,收到较好的效果;并且聘请派出所的民警为法制副校长,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法制安全讲座;为了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一致,使家长回归到教育子女的轨道上来,我们创办了《家长报》,为家长提供必要的家庭教育食粮,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拍,同时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开办家长学校,聘请具有资深家庭教育专家为家长学校授课,提高家长育儿水平和能力,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接轨,为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