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交谈式”教学探索
2013-04-24陈正荣
陈正荣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展示开放性特点,要鼓励学生依据材料,合理想象,多角度、多层面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创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说、会说、能说,通过实践,我认为“交谈式”教学值得尝试。
一、交谈与交谈式教学
交谈是人类口头表达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而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进行广义的对话交流,那交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不言而喻。交谈式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师生间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而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以谈话为基本形式,在教师、学生、文本间面对面地进行见解交流、情感沟通、思想碰撞、思维启迪的教学形式。
1. 目的性。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我们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依据课程标准统筹教学目标的设置、把握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的联系、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例如,讲八年级上《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时,要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普通大众的社会生活及传统节日里丰富多彩的活动,品味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从而认识到我们的生活其实是历史的延续。
2. 平等性。民主与平等是交谈式教学的前提,它能使师生距离拉近、交谈顺利、开发学生潜能。课堂上老师要由传统的“权威”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平等伙伴,学业成绩的差异更不能成为相互对话的羁绊。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实话实说话流行》中,许多时尚、流行元素还是学生懂得多,教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学到许多东西,这样也可以使师生关系处于平等的地位。
3. 调控性。课堂充满了各种不可预料的“可能”,不管老师预先准备多么充分。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但学生兴趣兴奋点又往往与教学目标不一致,也总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发生。这都需要老师在交谈中适时地调节着课堂的节奏、进程、容量等变化。我们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但不是没有方向、没有限制,师生之间都不能随心所欲、无所顾忌。
4. 互动性。教学是一种老师与学生、文本之间互相交往的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活动应当是多维互动的。我们的课堂要由教师“牵”为教师“导”,变学生“向老师学”为老师也“向学生学”。通过每位学生的切身感受、合作、对话等互动方式,积极调动学生思维,实现多视角的沟通、汇聚、融合。
5. 体验性。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现实社会中体验生活,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这就要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即能使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因为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交谈式教学就是使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介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成功进入活生生的语言表达和思想交流之中,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二、交谈式教学的构建
在交谈式教学中,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取决于谈话的准备、策略和方法的选择设计。基于实践,我认为交谈式教学要求教师应做到:
1. 谈而有“备”。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必要充足的准备才能有条不紊,才能游刃有余。课堂交谈准备主要包括目标分析设定、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精神状态分析、教师特点风格分析、教具学法选择、步骤环节设计、话题和材料选择、效果预估、启发和引导、偶发事件处置、时间和容量、预习和素材收集等等。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学生还需在老师协助下做好预习和收集素材准备,否则交谈会因学生准备不足而流于形式。在实践中我们用“导学案”来辅助,其中有目标要求、重难点、探究新知、例题评析、课外训练、相关链接等项目,便于学生更好地做准备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交谈必定要使课堂各要素间互动起来,这必然要减少学生课堂上静坐和静听的时间,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实践中体验,在参与中提高。为便于学生的活动和交流,根据他们的学业水平、个性特点、性别等差异,把全班同学分成7~8个小组,由他们自己确定负责人和组名。在课堂中按小组把桌椅排列换成“半圆形”或“围坐式”,把个人自学、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初步形成全员参与的探究型、交往型、开放型课堂组织形式。
2. 谈而有“控”。在课堂上影响交谈效果的因素来自各方面,它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但许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教师业务水平低、未作充分准备、责任心不强所致,而是因其不善于调控课堂、调控学生的思维情绪行为等。那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调控呢?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要谈之有“景”。交谈式教学除师生间信息交流的互动外,更注重思想、情感的沟通和碰撞,这就需要在交谈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感氛围。孔子经常用音乐创设优雅的教学环境,师生间常互相讨论。所以,良好的情境能激发兴趣,调动热情,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在课堂上,我们可利用视频、音乐、游戏、朗诵、讲故事、角色扮演、课堂生成等来创设情境,寓教于“境”。
二要谈之有“物”。交谈是为了学到一定的知识和培养一定的情感,所以交谈应该是有内容、有思想、有观点、有材料的,而不是空洞、漫无目的的。另外,交谈材料选择要生活化、社会化、时效性。为什么有时课本的事例引不起同学的兴趣,因为他们感觉离得太远而显得不真实、不鲜活,而身边的、现实生活中的事更能激发兴趣和引起共鸣。
三要谈之有“序”。交谈是让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使得有时的谈话会天马行空、泛泛而谈。老师虽可作适当拓展,但最后也应回到教学目标上来。所以,教师对话题要做到“收放自如”,包括环节衔接、切入口、难易程度、时间、节奏、结论导出等的掌控。交谈是多维互动的,老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眼神、表情等多种渠道来获取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从而迅速调整交谈进程和策略,把教学继续引向深入。
四要谈之有“仪”。民主、平等、尊重是交谈的前提,教师应努力倡导一种师生平等、互相尊重、民主自由的学习理念,并身体力行。在交谈中不能只看到优秀生而忽视冷落“学困生”,应求人人提高,生生进步。布鲁姆说:“三分之一学生由于缺少与教师进行课堂交往的机会而真正变成了差生。”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习的兴趣。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交谈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语言能力。老师的语言应该是准确简练、通俗顺畅的,学生才便于沟通接受;老师的语言应是节奏分明、充满情感的,学生才能吸引感染;老师的语言应是幽默机智、个性鲜明的,学生才便于熏陶感悟。
3. 谈而有“思”。在教学活动中,最好能经常请同伴观课或自摄录像,便于在每次交谈活动结束后对整个交谈程序、策略、效果、得失等进行深刻的反省总结,并与类似的教学方式进行比较,然后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不断地推敲、磨合、调整,作为下次交谈的一个基础。在不断反思、经验积累中进行提炼、内化,以促成交谈教学形式的逐渐完善与成熟。
“教无定法”,我们只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发挥语言的基本功能、回归课堂的本真,就能找到教学的真谛。运用得当的交谈式教学,就能在平等的多维互动中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