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设计五原则
2013-04-24朱海秀
朱海秀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首要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要素很多,情境导入、任务设计、任务评价等,这此环节处理得好,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那么,教师应该如何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任务呢?
一、设计的任务要适量、适当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学生探究学习的内容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任务完成的时间上,教师应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一般来讲,学生在一节课中以完成二到三个任务为宜。任务太多,学生探究时间不足,根本来不及完成;任务太少很容易造成任务不具体、太笼统使学生无从下手。
此外,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难易要适当,因为太困难的任务,学生望而生畏,不知如何着手研究,对此类肯定不能完成的任务他们是不会有什么兴趣的。任务也不能太简单,对于太简单的任务,学生可能一眼就明白了,缺少探索求知的过程,也就缺少解决问题的快乐。所以说,教师设计的任务难易要适当,使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这样在学生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以及完成任务的喜悦心情会极大激发学习兴趣。
二、设计的任务要注意与其它学科整合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在高考中的比重几乎为零,学生在学习时将精力投放在他们认为的高考重点科目上,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都是漫不经心,做练习也是应付了事。实际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课,有它独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到任务中来,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既学习了了信息技术课的知识,又能对其它学科知识做到有益补充和巩固。通过这种整合,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了如何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来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比如,我在讲EXCEL函数时,让学生利用随机函数来模拟抛硬币的过程,并用统计函数统计相关事件的发生概率,学生以此来验证数学中概率部分的所学知识,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再如,我设计了三个网站制作的任务,使学生最终完成介绍烃及其衍生物的相关网站。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对烃的了解也加深一层。
我一直认为,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应强调知识的迁移,即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解决问题,而不是只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用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通过将设计的任务与其它学科整合,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更认真、更主动,学生每次接到任务都能精心准备并认真完成。信息技术在他们的眼里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
三、设计的任务要贴近生活
学生对贴近生活的实例有着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的任务完成起来是很有兴趣的,因为完成任务的同时就是解决了生活中这方面的问题,这样的任务设计远比泛泛而谈、不着边际的任务要好的多。比如,在讲授图像处理内容时,要求学生处理网上下载的图片远不如让学生把自拍的生活照作为素材进行处理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设计的任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任务设计的目标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去完成某件事,而是为了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并能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为此,设计的任务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点以外,还要使学生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去解决问题,这是每节信息课的较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任务的目标可以不固定,它可以是动态的,它可以充满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想。比如,在讲图像处理章节中图层的应用时,我在把基本操作做了简单介绍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了以前的学生作品,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然后我提供了丰富的图片素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一幅作品。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最后的作品证实了学生创新能力是很大的。
五、设计的任务要有梯度,过渡要自然
对于一节好课而言,教师设计的任务应该层次分明。所谓层次分明是指任务要由简到难、由外到内、过渡自然,使学生在逐个任务完成的同时,看清知识点的本质,从而能灵活的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我在讲授EXCEL时设计了三个任务:任务一,要求学生根据函数y=sin(x)填充出x∈(0,1)时y的值;任务二,要求学生根据x和y这两列数据作相应的正弦散点图,并对比这些图形理解方程中各个参数对图形的影响。任务三,要求学生用排序的方法打出x∈(0,1)时y的最大值。这样的三个任务环环相扣,有一定的梯度,相互之间衔接的也很好,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一堂好的信息技术,它的任务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任务的设计只要遵循以上五条原则,就一定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调动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使学生顺利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