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地理教育的生态发展

2013-04-24王爱文张艳芳韩瑞龙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年2期
关键词:环境课堂教育

王爱文 张艳芳 韩瑞龙

教育生态是从生态系统和生态理论的视角分析教育系统内各部分的构成和运行规律,旨在揭示教育资源与环境的动态变化和协调发展的特征。教育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教育领域的问题和现象,为我们重新审视教育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20世纪60年代,我国一些学者在借鉴外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和探索。他们认为,教育生态学是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进而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本文通过分析地理生态环境及利用教育生态学的原理探析地理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生态机制,以期找到优化地理教育生态环境的途径和方法。

一、地理教育的异化现象

我国的学校地理教育生态环境存在失衡的现状。传统的地理教育无法适应地理信息不断更新和地理综合能力及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虽然近年来地理课本的实践性加强了,但实践课程的作用还远未能发挥。此外,有些学校和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情感因素,学生靠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获得与巩固知识,很少顾及学生的情感因素。这种缺乏情感的“批量加工”式教育模式对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是极为不利的。

二、地理教育的生态环境

教育学家从教育自身的发展,将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教育学中来,即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就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在教育生态环境之中,我们要以教育为中心,一切都是为了教育。地理教育包括在生态教育这个大的系统之中,所以地理也在这个多元环境体系之内。

1. 地理教育的社会环境。教育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地理教育也有它的社会环境。地理学从单个地理要素到多个地理要素再到地理环境整体,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从自然到人文,地理知识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几乎与环境知识系统一致的知识系统。许多地理知识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新的课程标准与教材所体现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学习生活地理,让地理走进生活”。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自然资源的日益匮乏、人文资源的遗失,无论是普通公民还是地理工作者都应构建社会良好的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都需要系统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社会也越来越重视地理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范畴,但是由于我国还是应试教育,所以地理教育在大的教育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还是不容乐观的。

2. 地理教育的规范环境。规范环境包括文化、科技、语言文字、民族、伦理道德、哲学、民主与法制、社会风气习俗、宗教信仰、艺术、体育等环境。规范环境是影响地理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社会风气习俗、民主与法制和文化对地理的影响是深远的。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中华名族的文化认同感,提高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全民族的文化保护意识,促进了世界的合作与交流,维护了文化生态平衡。再者,世界环境日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提高人们的地理环境保护意识。另外,中国相关海洋权益的法律法规,对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及中国的专属经济区有相应的保护作用。

三、从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看地理教育

1. 最适度原则与耐度定律。无论是什么事物,都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生态学讲究在耐读和适度的原则下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也是如此。教育的层次、类型和速度要在人们可操作的范围之内,地理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在地理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该遵循相应的教育教法、课程大纲的要求,使所教内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符。例如,我国初中地理教材的设置顺序为地图与地球、世界地理、区域地理、中国地理,让学生先了解世界这个我们生活的大环境后,逐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切身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在适度和耐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指导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2. 花盆效应。花盆效应即局部生境效应,在教育生态中,花盆效应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封闭或半封闭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与沸腾的现实生活脱节,加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从书本到书本,进行封锁式小循环。花盆是被创造出的非自然的“原生态”环境,一旦离开这个小的生态环境,它就会失去生存的能力。在一个封闭、半封闭的地理教育系统中,学生会与外在的环境脱离,一旦学生脱离了自然,也就没有了“原生态”的地理教育。现在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邀请有关专家做相关资源环境问题和人文地理的专题讲座,组建环保社团,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工业区,参观污水处理厂或生态农业基地,参观当地的民俗文化和特色建筑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回归现实社会,感受自然。

四、构建生态化地理课堂

生态课堂是回归自然、崇尚自主、整体和谐、交往互动、开放生成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和完善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的场所,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成熟的舞台。地理教学新课程中,构建生态课堂,排除地理教育的异化现象,是地理教育的应然选择。地理生态课堂是一种符合教学主体生理特征和教学规律的课堂形态,学生、教师、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组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化的地理课堂符合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能认识自然世界,也能认识人文世界;并且通过对两个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懂得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自觉地保护资源与环境;进而树立全球一体的思想,更好地理解和维护世界和平。

1. 灵活的教学模式。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及理解能力,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主要有以下模式: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教学,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展;开展专题研究,提高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图表式教学,教会学生看图、识图、运用图表、绘制图表等,并能通过这些图表和地图来解释教材中和生活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精讲精练式教学,设置易、中、难相结合的习题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独立思考;开放式教学,通过设疑,在激烈的争论中选出最佳方案,整个过程由问题到结论,又根据结论衍生出若干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培养;情境教学,联系实际设置地理问题,利用视听发展地理教学,联想思维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实现了地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 明确的教学目标。生态化的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应该符合社会的进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质,让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并能将所学地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一节,学生能在了解水资源的概念、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及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情况的前提下,树立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懂得基本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等。

3. 良好的教学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地理教育的一个大前提。外在的教学环境包括学生座位、教室布置、教学的设施、器材等一系列因素,内在的教学环境包括学校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乃至学生个人的生活空间、心理状态等。良好的地理生态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教师互相依存、良性循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能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爱乡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地理教育是提高现代人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教育途径之一,如果地理教育成为师生的负担,那地理课堂的生态化将会失衡。

4. 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地理教学内容应是多样化又具有时代性的。地理知识丰富多彩,我们应该在保持自己独特地理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穿插学习新的地理知识。例如,在讲到台风时,可以播放最近发生的台风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并结合讲过的气旋与反气旋让学生总结台风发生的季节、危害及成因;在讲到城市化时,让学生观察总结所在城市的城市化现象,进而加深对城市化的理解。

5. 积极的学习动力。教育生态学中,群体间是相互关联的,群体各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又称为群体动力,反映在群体内即同等地位人之间的依慕(附)关系、合作关系、共生;竞争、侵犯;寄生、社群领袖等。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即积极的学习动力,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下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例如,举行地理知识竞赛、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地理板报展示、参加地理知识讲座等,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完成了地理知识的学习。此外,及时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动课堂学习,确保达到所期望的教学目标。

6. 利用社会环境与规范环境促进地理教学。地理教育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中,我们可以利用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影响地理教学。比如,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现象会是我们的反面教材,要对其进行批判,但也应指出相应的规范措施会制约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

教育生态学强调教育过程中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地理教学中运用“生态平衡”的基本思想,既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失衡问题,让课堂变成一个开放、民主、和谐的生态体系,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使学生真正掌握技能的同时,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实现了地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地理教育更应着力于培养人们正确的资源观、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青年保护好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从而发挥地理教育的生态功能。

猜你喜欢

环境课堂教育
欢乐的课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环境清洁工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写字大课堂
漫观环境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