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策略
2013-04-24张耀文
张耀文
在学校里,我们常常发现90后的孩子们很执拗、很叛逆,有时候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特别坚持,不撞南墙不回头,有时甚至撞了南墙也不回头;他们很冲动,也很放肆,不懂得尊重别人,自身却又很敏感、很容易受伤,抗挫折能力差;他们做事情缺少合作意识,缺乏责任心,我行我素,不顾后果;很多学生自控能力差,行为习惯不好,但屡教屡犯……班主任工作的更大阻力来自部分家长的不配合、不支持和社会舆论的一边倒现象。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跳出这个怪圈,从容不迫地迎难而上,解决困难呢?
我想,教师们应该摆正一种心态,培养一种意识,置身于一个高度,掌握一些技巧。
一、培养一种意识
经过多年的观察、学习和研究,我发现,好多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是因为在他人生的某个时期有某件事改变了他对人对事的看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受过多年教育、经历过很多人生风雨、历练出很多人生经验,成年人也一样会犯错,何况这些初识社会、一切还在学习中的孩子们呢?所以,不妨试着理解和原谅孩子们的错。有时候,过激语言和体罚的出现是因为教师对事情的期待值高过了学生的能力水平。压力过大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极具毁灭性,会造成学生退缩或反叛的人格。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时,要严,但一定要严中有爱、严而有度,要考虑自己的做法是对他一时好,还是对他一生好?要有法律意识。要意识到,不合理的严会使学生失去这个年龄应有的朝气。
二、置身于一个高度
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以层次理论著称于世。根据他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部分,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人际、生理),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的需要对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往往愿意谈理想、谈人生目标,但常常发现并不能打动学生,是学生朽木不可雕琢吗?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学生的一些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三、掌握一些技巧
和谐是学校教育成功的关键。如果教师与教师之间和谐了,师生之间和谐了,生生之间也和谐了,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就会更有归属感和幸福感,学生就会为了维护这份和谐而尽量地自我约束,最终实现自我管理。
技巧一:处理问题时就事论事,不要针对个人的个性与品格
学生成长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出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孩子们才能明白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最终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工作是指导和帮助,而不是伤害。在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的同时,应该努力营造没有恐惧和怨恨的教育氛围。
技巧二: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学生的感受,理解、体谅、包容并引导学生的行为。教育要从容,处理问题时教师要尽量做到心平气和,忌语言尖酸刻薄、神态轻蔑,少命令、多示范,少指责、多引导,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指导要在学生做之前,并且一步到位。
技巧三:用爱和制度教育学生
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前提,但爱要有智慧,要讲原则。教师应该尝试用爱去教育学生的同时,用制度去管理学生。
技巧四: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
教育需要时间、需要环境、需要氛围。经常针对学生的表现和班级出现的情况及时总结,宣扬好的观点,提倡好的做法,向学生传递一种向上的精神,把它们变成学生的一种自我意识,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帮助孩子们摒弃惰性、冷淡、平庸和错误的认识。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到:决定人生成败或者人生幸福与痛苦的,往往不是学问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我深感其意义深远。希望我们都能不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培育出大批人格健康、人生幸福的学生,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