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加盟店”与周转
2013-04-24杨志杰
杨志杰
在厦门打工的张武,之前有个头疼脑热就会直接去一些大医院就诊,由于没有厦门本地社保卡,到哪家医院看病都是自费的。幸好在厦门,没有社保卡在就医时也会获得一张居民健康卡。这张健康卡在就医时除了不能报销一定比例的看病费用外,和社保卡基本上有着相同的功能:一卡在手,就可以在各家医院看病,其在所有医院的就诊信息,都会上传到厦门市公众健康管理服务平台,方便随时上网查询。
最近,张武发现离公司很近的地方有一个部队的小医院,他在这个医院看病,同样可以使用居民健康卡,就诊医疗等信息也同样能在厦门市公众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上查看到。部队医生甚至还告诉他,如果一些病这家小医院没有办法治疗的话,医院还会将病人通过网络直接转到三级甲等的解放军第174医院。
张武打算,以后头疼脑热就就近在这家部队医院看了。
而解放军第174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继伟希望,像张武这样能够从部队基层卫生机构转来的病人越来越多。
医院的“客源”与“库存”
抛开救死扶伤的公益性质,医院其实与零售、酒店、餐饮等业态一样,都属于现代服务业,都有着自己的“客源”和“库存”,在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时都需要招揽“客源”和加快“库存周转”。
对于医院而言,它的“客源”就是病人源,它的“库存”可以比作是住院部的床位。一家运营良好的医院,应当有着充足的病人源和良好的病床流转:不论是为更多人看病,还是加快治愈病人的出院速度,以使得更多病人能够尽快住院,其实解决的都是看病难的问题。
而扩大病源、加快床位流转,对于174医院自身而言,除了服务社会解决看病难之外,更是一个求发展的命题。
“当时就思考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解题。”王继伟说,他笑称174医院占地面积仅有29亩,是军队编制医院中最小的一个,2012年产值为2100万元/亩,也是“亩产值”最高的。
军队医院与公立医院有着不同的运营模式。按照军队编制,174医院的病床数仅为180张,但实际的病床位现在已经达到了1150张。
该医院的编制以及相关的资金支持等都是按照180张床来提供的,为此该医院就必须从社会上大量招聘医护人员,并自筹这些招聘人员工资待遇的发放。
174医院作为军队医院,肩负有为部队官兵和老干部的医疗保健任务,这些医疗服务是全免的,目前下拨的卫生事业费(医疗经费)与医院实际的军人医疗支出相比有比较大的缺口,医院通过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既获得发展又获得一定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反过来补贴军队就医的资金缺口。
174医院希望获得更大的发展,但由于先天地理条件所限,该医院只能在现有的位置上修建高楼。新的门诊综合大楼建成之后,就诊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门诊量并没有达到预计中的日均5000~6000人的规模,这让医院决策层十分着急。
来自病人源的挑战
事实上,在此之外,还有一个大的环境因素,自2003年以来,厦门市不断通过信息化手段推进医疗改革,到2008年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厦门区域卫生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医疗机构协同服务平台、公众健康管理服务平台、政府决策管理支持平台、第三方服务平台、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平台和妇幼保健管理服务平台。
厦门市市民基于这个系统拥有了统一的健康档案和统一的健康卡,而各家医院也通过这个系统共享了医疗资源、医疗信息、健康信息、公卫信息和管理信息。
厦门市民的健康档案被建立了起来,市民凭借社保卡可以直接在各家医院就诊,不用再重复办理就诊卡,同时所有的就诊医疗信息都会在公共平台上记录下来,包括:患者此前在各医院的门诊就诊记录及费用情况、住院入院记录、出院小结、手术记录、各类检查单、化验单、医嘱单、消费情况及其他客观病历部分的内容,方便病人查阅,也便于医生调阅;像张武这样没有社保卡的外地人,通过居民健康卡也享受到了类似的服务。
王继伟和174医院参与了厦门市医疗卫生系统的上述一系列信息化改革进程。王继伟本人参与了区域信息化项目的论证、设计与实施,174医院的数据采集质量管理方法也被厦门全市推广。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采集办法,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就是空中楼阁。该采集办法定义了最小数据集,并确定了采集规则:及时、完整和准确。
而接下来的改革,对普通市民来说是一个解决看病难的措施,而对174医院而言,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厦门市首先按照地理位置将岛内两个区的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划分给了岛内三家公立综合医院托管,随后厦门市将几乎所有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划分,并与相应的公立三级医院对接,公立三级医院为这些医疗机构提供了包括医生在内的医疗资源支持,而这些医疗机构的病人也将定点转院到相应的三级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高了基层医院的医疗能力,改善了小医院无人问津和大医院拥挤不堪的状况。
但是在174医院来看,这确实减少了其病人来源。王继伟苦笑到,军队医院需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有比较大的发展压力,没有一定的规模就不能保障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医院规模需要有对应的病源,这些被分配出去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相当于是那些三级公立医院开设的门店,三级医院虽然并不缺病人源,但这确实能够帮他们提高病人源量,厦门市的病人规模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这也就意味着174医院的病源规模会缩减,门诊量会减少。
一般而言,医院的门诊量和住院量之间应该有一个比例。门诊量大、住院量小,病人进不来;而门诊量小,要维持一定的住院量,病人源的质量可能不高,既不利于医院的医学研究,也不利于医院的发展,更不利于解决看病难的问题。174医院面临的问题是门诊量需要提高,而病床一直饱和,需要加快流转。
“建门店、促周转”
为此,王继伟和他的团队利用信息化手段,创建了军民区域协同的医疗服务模式,面向部队基层卫生机构,建设了基于SaaS的信息系统。
简而言之,在厦门地区有不少的部队基层卫生机构,这些基层医疗机构在体制上与174医院并没有隶属关系,通过云计算的模式,王继伟在这些医疗机构部署了信息化系统,这些机构也就成为了174医院的“加盟店”和深度“库房”。
王继伟坦言,这件事情其实与厦门区域卫生改革做的事情是类似的。社区医院由公立三级医院“包干到户”了,而174医院则要发挥部队基层卫生机构的作用。
一方面,这进一步推动了厦门市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不论是对有社保卡的市民,还是对没有社保卡的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医疗机构都是被动进行的,即在患者就诊时收集信息并建档。
王继伟和他的团队建成的军民协同的SaaS平台,其后台数据库是与厦门市区域信息平台对接的,在174医院及SaaS平台覆盖的部队医疗机构就诊的市民,其各种信息都会被传递到大的区域平台之上,例如张武的故事。
另一方面,这一系统确实解决了174医院的现实难题。“我们不仅要把卫生队的资源利用起来,通过他们来扩大病源,同时也要把他们的业务带动起来,提高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还要把我们的床位铺出去。”王继伟说。
部队的基层卫生机构除了为军人提供医疗服务外,也向普通市民开放,他们成为了174医院的病人源库,王继伟发现,那些向市民开放程度越高的部队基层卫生机构,在他所建立的这个体系之内发挥的效用就越大。
厦门辖区的部队基层卫生机构也有着不少的病床,很多时候,这些床位资源都是空闲的,通过信息系统,174医院能够实时收集到空闲信息,并可以将治疗告一段落、在恢复期间内的住院病人,转到这些空闲床位,这样174医院的住院床位的就能流转起来,更多的提供给那些亟需住院的病人。
因为没有隶属关系,为了促进部队基层卫生机构的积极性,174医院不仅会向这些部队基层医疗机构派驻医生进行帮带,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也会通过信息系统与他们共享医疗专家、医疗设备、医疗信息及教学资料等。事实上,SaaS平台的搭建帮助这些机构解决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这些机构的医生和管理者也可以调用这些病人在当地的医疗保健信息,做健康管理,或做疾病分析。此外,转到部队基层医疗机构的病人,在这些机构的所有费用也由174医院来支付。
部队基层卫生机构很多都在厦门岛外的乡镇上,174医院的举措,也推动了这些乡镇上的居民到部队基层卫生机构就近看病。
“看病难的问题不难解决,关键是该看什么病,就要去相应的地方,专家资源是有限的,要合理分流。”王继伟说。
目前,在174医院的SaaS平台体系内,有部队旅团卫生队,也有师医院,他们就像是174医院的加盟店。
军民协同的SaaS平台改写了174医院的商业模式,如果打个比喻的话,这家医院已实现了由“坐商”向“行商”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