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交替传译中停顿位置的对比研究
2013-04-24谭艳珍朱叶秋严艳
谭艳珍 朱叶秋 严艳
(东南大学 成贤学院,江苏 南京 210088)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对外交流的增多,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增长,除了给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口语、口译课程,大学也开始招收口译方面(MTI)研究生,以及口译辅导班的兴起,都大大推动了口译研究的发展。虽然业界对口译的评价标准意见不一,但是纵观一下以往的研究,就会发现“流利”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如Cenoz(1998)认为“言语产生的停顿研究是口语非流利研究的核心部分,如果停顿过多、停顿时间过长、停顿位置不恰当会加重目的语的不流利现象”;Lennon(1990)指出非母语的流利性有其广义和狭义之分,众多学者均采用其狭义定义,即:流利性是指言语产出的一个方面,注重说话的语流和语速,与口语的“复杂性”和“准确性”相分离。
总结现有的非流利研究,主要是针对三个方面:(1)流利发展的理论研究(Lennon,1990;Towell et.al.,1996;张文忠,1999;杨军,2004);(2)流利性受试对象和非流利性受试对象的比较(Riggenbach,1991);(3)流利度和时间性指标间的关系(Kormos& Denes,2004)。
停顿是非流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重要性也进一步得到重视。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停顿进行研究:(1)口语方面(高莹、樊宇,2011;缪海燕,2009;杨萌、穆凤英,2011);(2)口译方面(Raupach,1980;Cenoz,1998;Tissi,2000;Mead,2005;Timo,2007;Riikka,2008;徐海铭,2010)以上研究以停顿分类或原因为主,对于停顿位置极少提到,即使有学者提到,都是从词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高莹、樊宇2011;杨萌、穆凤英,2011),对汉英交替中的停顿位置实证研究更是难以见到,而杨军(2004:278-284)指出,“为了更好地研究学习者的口语输出机制,更重要的是研究停顿的位置和分布”,同时Timo(2007)也提到应从句法位置(syntactic position)研究停顿现象。
据此,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受试者的停顿情况,通过比较不同口译水平受试个体的停顿位置分布,探讨口译水平对停顿位置的影响及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客观意见,以此为译员和口译教学提供参考。
2.理论依据
2.1 停顿的定义和分类
“停顿是句子和语音段的标志……也是语流切分的一种标志”(何兆熊,1999),停顿是言语交流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其包括无声停顿(也称静默)(silent pause/unfilled pause)和有声停顿(filled pause),前者指语流中的无声和沉默,而后者指“因为无法或不愿提取目的语但证明译员仍处于语言活动中的有声证据”(Goffman,1981),如:em、er、uh、I mean、I know等,但本研究中受试者仅使用了em和er。
2.2 停顿的位置
根据Mead(2005)对句法位置(syntactic position)分类的研究结果,并结合本研究文本,本次研究将句法位置分为以下五种:
(1)句子分界处(at sentence boundaries)
(0.94s)I remembered 15 years ago,(S2)
(2)从句或短语分界处(at clause or phrase boundaries)
is a personal problem,(0.35s)and also a problem will be(S1)
(3)从句中的第一个连词之后(just after the initial conjunction of a clause)
and(0.39s)the name,the name of the school(S2)
(4)从句内部(within a clause)(句子内部意群之间的停顿)
the mid Shangqiao middle school(0.7s)has under undergone(S1)
(5)短语内部(within a phrase)
each student in Shangqiao can still em speak(0.52s)it out.(S3)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英语口译课程学习和口译实战经验都不同的受试个体的口译文本为研究对象,旨在回答如下研究问题:
(1)受试者的不同停顿类型位置分布情况如何?
(2)口译水平对停顿位置产生怎样的影响?
(3)产生停顿的原因是什么?
3.2 受试对象
本研究中共有三组受试者,分别为受试者1,受试者2,受试者3(本文中分别用 S1、S2、S3等来表示),S1、S2为翻译硕士(MTI)口译方向研究生(年龄都在30岁左右),他们受试前都已参加过该大学的脱产MTI学习,一共集中学习五次,每次约为10天左右,学过“翻译概论”、“翻译理论研究”、“交替传译”、“会议传译”、“同声传译”等课程。S1的平时上课表现好于S2,成绩统计请见表3.1。此外,S1、S2受试者日常工作性质也不同。S1在政府部门从事外事接待翻译工作,经常接待外宾,并作会议和陪同翻译,因此有较多的口译实践经验;S2为大学英语教师,无任何口译实践经验。S3为其他受试者(统计数据采用其平均值),受试者都采取自愿参与的方式,研究者对某高校非英语专业的10级279位大二学生进行录音,并随机从中抽取20名(年龄为20岁左右),他们都已顺利通过国家英语四级,但从未接收过任何有关口译的教育,且无任何口译实战经历。根据受试者的学习经历及翻译经验可以推测,S1的口译水平较高,S2口译水平中等,S3口译水平较低。
表3.1 平时成绩统计
3.3 口译任务
口译材料节选自一篇题为《养成教育》中文的会议发言稿,字数为1480字左右。念稿人以正常语速念稿:S1为227字/分钟,S2为228字/分钟,S3为229字/分钟。
3.4 数据收集
S1、S2受试者是在同传教室理想的收听条件下,一位同学朗读中文稿,受试者借助笔记进行汉英交替传译。笔者使用NewClass系统中的录音功能,全程录制了发言人和受试的语音材料。S3受试者是在学校多媒体室通过Cool edit进行录音,录音时只有受试者和研究者,安静的环境确保了录音质量。S3受试者同样是借助笔记进行汉英交替传译。为了帮助受试者熟悉文本主题及专业词汇,受试材料提前一天发给受试者,录音结束后,为了深入了解停顿原因,对受试者进行回访。
3.5 数据分析
数据统计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运用Goldwave音频编辑软件将录制好的源语与译语音频忠实转写成文字;第二步,借助Goldwave软件,笔者采取了Raupach(1980)的观点,将句内或句间0.3s以及更长时间间隔认定为停顿,并在文本的转写位置标记出来(准确度为0.01s);第三步,按照不同的句法位置,统计停顿时间,并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将统计所得数据形成图表。在以往口译流利性的停顿现象实证研究中,众多研究者为探讨停顿现象,都采用了对语音转写文本对比分析的方法(Cenoz Jasone,1998;Mead,2003;Tissi,2000;Riikka Ullakonoja,2008;徐海铭,2010)。本文在试图寻找停顿原因时,也采用这个方法。
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分类依据的基础上,如 Gaetenelle Gilquin(1993)、Cenoz(1998)、缪海燕(2009)、Wood(2001)指出发生在任何位置的2秒以上的停顿都为非流利停顿,研究者将停顿分为三类:(1)短时间停顿(short pauses)(1秒以内);(2)中长时间停顿(medium pauses)(1到2秒);(3)长时间停顿(long pauses)(2秒以上)。为了提高次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如果填充词前后都有无声停顿,在统计数据的时候,将三个停顿时间分别计算:如:(1.6s)em,(0.58s)to form a good habit is (S3)此处em的发音时长为0.52s,停顿时长为:1.6s、0.52s 和 0.58s,计为 2 次短时间停顿,1次中长时间停顿。
4.结果与讨论
表4.1数据表明:S3受试者在各个位置的停顿标准差在1.170和6.241之间,因而所有受试者在各个停顿位置的差异不大,尤其是在有声停顿比例和首个连词之后,所有受试者的有声停顿都在30%以上,标准差仅为1.256。
4.1 不同停顿位置的分布
本研究统计的停顿包括有声停顿和无声停顿:有声停顿体现在em、er等词上,而无声停顿体现在说话人句中沉默的时间。
表4.1 S3受试者的数据统计
表4.2 不同位置停顿频次统计
表4.2显示:无声停顿较多出现在从句内部和短语内部,这和高莹、樊宇(2011)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中国二语学生停顿位置以句中为主。通过分析文本发现:S1的有声停顿基本是er,而S2总停顿次数比S1少3次,但是em所占比率更高,S3的“em”的使用频率远远大于“er”,此结果与前人的研究(Gaetanelle Gilquin,1993)是一致的,即:口译水平越低,对语言掌控能力越弱的人越多使用填充词“em”,因为“em”停顿时间远远超过“er”。S1和S2的有声停顿次数基本相同,但是S3是S1、S2总和的三倍多。在产出译语过程中,译员要同时进行信息重组、监听等工作,在产出译语出现困难的情况下,为争取反应和协调时间,较低水平的受试者更容易无意识地发出有声停顿,给听众留下明显的不流利的感觉,这些声音信号好像是在提醒听众某个地方的翻译出了问题。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停顿位置分布也有一些差异:S3在句子之间产出了较多的有声停顿,占其总数的30.86%,这表明其较差的句子结构和语言计划整理能力。
4.2 不同口译水平对停顿位置的影响
本研究按停顿时长,将其分为三类,分析不同口译水平的受试者对在停顿位置分布上有何共性和个性。
表4.3中的数据表明:所有受试者的短时间停顿远远多于中长时间停顿,占70%以上,长时间停顿次数较少,只占1%左右,这和(Gaetenelle Gilquin,1993)研究结果一致。短时间停顿主要出现在从句内部和短语内部,因为受试者在词汇提取,更改以及组织方面存在困难,而完成这些任务的时间又比较短,因而短时间停顿比较多,如:the politi,(0.36s)politician(0.48s)em,Willision and criminal(0.34s)psychologist(0.48s)em Kell。因为译员词汇基础不够扎实,多音节词的发音存在困难,重复某个词的一个或几个音节,如:politician的提取。此外,源语中的某个词、某个表达比较生僻或者不熟悉,导致译员延长了处理时间,产生一些停顿,其中包括数字、专有名词、人名,如:Willision和Kell的提取。如果译员事先准备好,这些提顿是可以避免的。
中长时间停顿分布最多的是句子之间,受试者要对所听到的信息作出反应,同时要组织语言和结构,因而思考时间较长。随着口译水平的提高,比重在增加,从S3的38.55%到S1的59.1%;Wood(2001)指出发生在分句或句子边界的2秒以下的停顿可视为“流利停顿”,对句意影响较小。
表4.3 不同位置停顿时长统计
长时间的停顿方面却有很大的不同:S1和S2都发生在句子的主要功能位置;而S3却在从句内部出现了长达10.5秒的停顿,如:do things seriously、em、er、and em、treat、(10.5s)和be serious about,在这句译语中,多次出现有声停顿以及一次10.5s的无声停顿,可以说是多重停顿现象扎堆出现,这说明受训译员会受之前翻译效果的影响,((0.54s)man、(0.45s)em be serious about(0.38s)em、life(0.36s)study、(0.62s)er),不能够在出错的条件下即时调整过来。正如张吉良(2004)所说,因为实验中译语的听众是双语使用者,译员的心理压力会比面对单语听众的大,怕失误的恐惧心理反而会导致频繁的失误。从这个意义上讲,集中出现的停顿现象正在警示着译员要提高心理素质,经得起各种考验。
4.3 停顿的原因
受试者交替传译前都熟悉过口译主题,不会因为话题不熟悉而产生停顿;汉英交替传译中也不会存在听力理解障碍。基于对受试者的回访,本研究发现停顿的主要原因在于目的语(英语)表达和口译策略的使用。
4.3.1 目的语提取困难
受试者在充分理解源语信息的前提下,需提取相对应的英语表达,但很多受试者却在这方面存在困难,特别是“谚语”的提取。谚语作为一种简单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深刻道理的语句,常为人们所引用(梅德明,2008)。它主要出自古代文学作品和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以及历史典故,民间寓言等,谚语翻译可谓语言翻译者的一大难题。(李兴忠,2009);译者需熟悉了解其故事或典故,才能明白深层次含义。下面举例分析三位受试者对同一句谚语的翻译。
例(1)源语:才能够生发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宏伟抱负。
译语:(0.54s)so great ambitions like(0.92s)em(0.52s)heaven em make everyone of us with talence(S1)
(0.82s)only(0.78s)then(0.85s)you can,can you have the(0.46s)grand ambition that(0.38s)every one has his gifts.(S2)
Er,(1.56s)we could(0.46s)er have the ambitions(0.56s)like(1.82s)in,in the heaven mind,my materials will be useful.(S3)
S1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部分谚语翻译,会采取意译法产出部分译语,因为对译文不是很熟悉,因而从句内部出现了2次有声停顿和1次无声停顿,影响译语流利性;S2在熟悉文稿时准备了相关谚语的翻译并整理出相应的译文,较准确地产出译语;因采取“only then”的倒装结构,在句子组织方面存在困难而产生停顿,但都出现在主要功能位置,对译语流利性影响较小;S3准备了谚语的翻译,但是因为没有任何口译练习的经历,一碰到谚语就很紧张,在句段开头就出现了有声停顿,提示听众在此处存在困难,且停顿随意,停顿几乎都出现在短语内部和从句内部。通过对比发现,如果译员在提取表达方面存在困难,是不会过多地去考虑停顿位置;因而平时应积累相关表达。如果译员能事先准备相关谚语的翻译,并接受过一定的口译技能训练,就能产出较流利的表达,如:S2。在面对谚语翻译时,译员要驱除恐惧心理。除了可以平时多积累谚语翻译,还可以在充分理解有关词语所含寓意的情况下,采用意译或半意译的方法,将词语的意思表达出来。(梅德明,2008)。
4.3.2 口译策略使用不熟练
增补、删减、归纳、总结等都是在向听众说出译语之前决定对源语信息进行修改(李朝渊,2009)。本研究中的受试者也尝试采用合并等策略,但是由于策略不熟练,思维时间过长,从而产生了很多的停顿。
例(2)源语:认真做人,认真做事,认真对待生活,认真对待学习,认真对待人生,认真守护好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译语:(0.91s)First,(1.12s)we must do everything seriously,treat our life(0.63s)and treat our study seriously,(0.82s)and seriously guide your personality and dignity.(S2)
(1.42s)Em(0.86s),to be a serious(0.54s)man,(0.45s)em be serious about(0.38s)em、life(0.36s)study,(0.62s)er,and(0.82s)em(0.31s)do things seriously,em,er,and em,treat,(10.5s,只有几个 em)and be serious about em our em(0.46s)personality and(0.86s)destnity,er dignity.(S3)
S2将他们合并为三个分句,如:treat our life(0.63s)and treat our study seriously,因而停顿较少,都出现在句法功能处且时间都在1秒以内,因而对译语的流利性和准确性影响较小;S3部分采用“合并”策略,如:be serious about(0.38s)em,life(0.36s)study,但采用逐字翻译,发出了10多次让听众很容易察觉的“em,er”等有声停顿,此外,产出了11次无声停顿,甚至出现了长达10.5秒的停顿。所有这些停顿都出现在句内和短语内部,严重影响了译语的流利性并加强了听众的疑虑。
译员对使用口译策略对口语信息进行加工,可以帮助他们产生更好地译语。如果译员能够采取恰当的口译策略,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让听众易懂,如S2。但是口译过程中,因策略使用可能会导致的停顿具有耗时更长的倾向,那么这种策略的使用就得不偿失。口译策略一般是在言语事件之后口译者意识到要简化、补充或者优化语言表达时才发生,因此滞后性和停顿时间显得更长。在口译过程中何时采用优化策略以及是否有必要采用优化策略就成为一个如何把握度的问题(徐海铭,2010)。
5.结论
本研究以受试者的口译文本为研究语料,分析其停顿位置的分布情况以及原因,主要的研究发现如下:虽然受试者停顿较多发生在句子之间、从句内部、短语内部,但不同水平的口译者,停顿的位置有所不同,尤其体现在长时间停顿上;停顿的主要原因为目的语表达困难和口译策略使用不熟练。
以上研究结果对英语教学至少有以下两点启示:
(1)在平常的日常教学中,应该进行相关的练习。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能力,应从多个方面来加强口译教学。首先应调整大学英语教学安排,开出口译选修课,让接受过口译理论和口译技巧的老师承担这方面的教学,如果任课老师有口译实战经验就更好,同时可以借助社会师资,请专业译员做讲座,介绍口译实战经验(黄建凤,2005)。
(2)有针对性地进行口译教学。
1)加强口译技能的技巧训练。受试者的本科专业都不是英语,因为S1和S2受试者接收了口译相关的训练,所以他们在停顿总次数,停顿位置分布好于S3受试者;S3受试者几乎在每个句段的开始都会出现有声停顿(em、er),这严重影响其口译能力。戈夫曼(Goffman)(1981,p.172)曾指出经过训练的专业演说者应该不动声色地掩饰产出危机,尽量减少从语言上能够被察觉的错误。
2)加强谚语、专有名词、固定套语的训练。受试者都不能很有效地提取谚语。在平时的口译教学中,应该增加谚语知识及其翻译技能的训练。Towel,et al(1996)等对12名法语学习者进行纵向研究,发现口语有很大提高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各类型的套语结构;高莹、樊宇(2011),Willis(1990)认为基于“词块”学习能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一定要重视语块、谚语、套语的学习;王晓燕(2005)提到帮助学生熟悉各种场合的客套话,争取做到脱口而出,这样就可以减少口译中因提取表达而产生的停顿现象。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在讨论造成非流利译语原因时,受到各方面因素局限,只采用了对比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及少量的试后采访,而没有借鉴其他形式增强相关结论的说服力,再次,研究过程中没有考虑个体语速差异。一般来说语速慢的停顿时长也相对较长,而且每位念稿人的停顿位置也不尽相同。由于业界目前还没有关于停顿时长的标准很多,本文中的研究数据也是按照二语口语中测量停顿的一般指标(0.3s)为界限来统计的。
[1]Cenoz,Jasone.Pauses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Speech [J].Reports-Research,1998:143.
[2]Fillore & Charles,J.On fluency in Fillore,Charles,J[M].Kempler,1979.
[3]Gaetenelle,Gilquin.Hesitation Markers Among EFL Learners:Pragmatic Deficiency or Difference[M].1993.
[4]Garman,Michael.Psycho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Goffman,E.Forms of Talk[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1.
[6]Kormos,J.& M.Dénes.Exploring Measures and Perceptions of Fluency in the Speech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J].System,2004(2):145-164.
[7]Lennon,P.Investigating fluency in EFL:A quantitative approach,[J]Language Learning,1990(3):387 - 417.
[8]Mead,P.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Study of Interpreters’Fluency[J].The Inter preters’Newsletter,2005(13):39-63.
[9]Tissi,B.Silent Pauses and Disfluencie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A Descriptive Analysis[J].The Interpreter’s Newsletter,2000(10):103 -127.
[10]Timo Lauttamus,John Nerbonne& Wybo Wiersma.Filled Pauses as Evidence of L2 Proficiency:Finnish Australians Speaking English[J].SKY Journal of Linguistics,2007(20):273-307.
[11]Towell,R.,Hawkins,R.& Bazergui,N.The Development of Fluency in Advanced Learners of French.[J].Applied Linguistics,1996(17):84 -115.
[12]Riggenbach,H.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Fluency:A Microanalysis of 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s.[J]Discourse Processes,1991(14):423–441.
[13]Raupach,M.Temporal Variables i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Speech Production[C]//H.D.Dechert& M.Raupach.TemporalVariablesinSpeech.New York:Mouton,1980.
[14]Ullakonoja Riikka.Pausing as and Indicator of Fluency in the Russia of Finnish Learners[M].2008:339 -342.
[15]Willis,D.The Lexical Syllabus:A new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Collins ELT,1990.
[16]Wood,D.In Search of Fluency:What is It and How can We Teach It?[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1,57(4):573 -589
[17]戴朝晖.中国大学生汉英口译非流利现象研究[J].上海翻译,2011(1):39-43.
[18]高莹,樊宇.基于语料库的中美大学生口语叙述中停顿现象比较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院报,2011(4):71-75.
[19]何兆熊.现代语言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0]黄建凤.从英国的口译硕士看高级口译培训[J].外语界,2005(3):43-48.
[21]李兴忠.浅析英汉谚语翻译及其原则[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6):65-66.
[22]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3]缪海燕.第二语言口语非流利产出的停顿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院报,2009(4):56-60.
[24]王文宇,周丹丹,王凌.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口译能力的调查[J].外语教学,2010(5):71-75.
[25]王晓燕.汉英礼仪祝辞的口译训练[J].中国科技翻译,2005(4):40-44.
[26]徐海铭.汉英交替传译活动中的口译停顿现象实证研究——以国际会议职业口译受训译员为例[J].外语研究,2010(1):64.
[27]杨萌,穆凤英.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流利性的语调短语内部停顿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6):16-21.
[28]杨军.口语非流利产出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7).
[29]张吉良.论听众因素对译员口译策略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67-70.
[30]张文忠.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理论模式[J].现代外语,1999(1):202-217.
[31]张文忠,吴旭东.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定量研究[J].现代外语,2001(4):341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