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2013-04-23杨鹏翔
杨鹏翔
【摘要】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基础上,获得运用语文的能力。作文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描绘多彩世界,表达真情实感的心灵劳动,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那么如何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呢?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才会写得好,笔下才会生花。有效的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应把二者结合起来,重视加强课外阅读的训练,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获得语言的积累,情感的沉淀,从而自然地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这样,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产生和谐的美,达到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其写作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写作能力 结合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93-02
1 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重新定位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那么如何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呢?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才会写得好,笔下才会生花。有效的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应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学生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其写作能力。
2 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2.1 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利用“每日一言”、“每周故事”向学生推荐名人名言、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效增强阅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经常举办读名著写心得、征文评选、手抄报比赛、参演故事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想去做,表达想法,表现才能,在活动中不断积累体验,从而更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2.2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会学生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2.2.1 精读与泛读
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2.2.2 网络与阅读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网络阅读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方式,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理想空间。可指导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快捷有效地获取并利用网络信息、将优秀的学习资料科学有序地分类、整理;同时,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让学生学会分析和鉴别健康有效的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侵害。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阅读。
2.2.3 阅读与思考
朱熹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要善于学会将厚书读薄。鲁迅先生读书坚持“五到”,即“口到、心到、眼到、脑到、手到”。他特别强调不仅要用心记,更要用脑思索,善于发现规律,勇于创造,从而标新立异。“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阅读的一种渐臻佳境的境界。学生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思考,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善于将所读之书进行概括、浓缩、抽象等,找出知识的精华,培养阅读概括的能力。
2.2.4 摘录与随感
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地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广撷博采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就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3 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3.1 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泛读,学生可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能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方面潜移默化的提升。
3.2 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掌握这种篇章规划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依据我的教学经验,中学生写作中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课外阅读的精读来解决。之所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中要精读名家散文,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名家散文的认真分析与研读来逐渐领悟文章篇章结构的框架方法与技巧。在精读了一些名家散文后,学生模仿其行文方式多加练习,便可以大大提高这方面的写作能力。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面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尴尬现状,我们可以将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赖瑞云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新华出版社,2002.
[2] 李子健等.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实践和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陈碧卿.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对策.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6(10).
[4] 沈静.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语文教学通讯,2004(5).
[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