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团风”精神 凸显育人特色打造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
2013-04-22郑永奎张洪昭
郑永奎 张洪昭
[摘要]本文以传承“团风”精神,凸显育人特色,打造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出发,论述了依托“团风”发祥地优势,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心打造以“团风”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平台,以“团风”为鲜明特色,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精心打造集“团风”精神传承和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智育平台的内容。
[关键词]“团风”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Ol-0040-03
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特定群体、特定区域的亚文化状态,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一种凝聚着校风、学风和教风等综合因素的文化氛围。大学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建设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品位追求,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都要求将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来完成。落实十八大精神,提升全民族素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学责无旁贷。长春大学是“团风”的故乡,多年来,传承“团风”精神,注重以德育、智育、美育等为主要内容打造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平台,对于构建精神支柱、提升综合素质、激发大学生切实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职责,起到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一、依托“团风”发祥地优势。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心打造以“团风”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平台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导位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各种载体和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团风”在我们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起来。1989年,在学校先后出现了8次以“团风”名义资助3名困难学生的感人事迹,“团风”精神应运而生,并成为全校团员青年追随的一面光辉旗帜。“团风”事迹出现后,我们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在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中深入开展学“团风”活动,让“团风”精神不断得以深化和弘扬。在多年的学“团风”活动中,形成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团风”精神实质内涵。
原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刘延东在听取我校有关“团风”工作情况汇报后指出:“团风”精神反映了共青团员的模范作用和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树立了共青团的良好形象。她要求各级团组织要把学“团风”精神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并与学校的自身建设相结合,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此,我们开展下列活动。
一是追本。依托“团风”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培育大学生朴实无华、乐善好施,具有本土特色的精神品质。组织刚入学学生观看“团风”精神录像,开展“团风杯”竞赛,开展主题鲜明的团日活动,表彰“团风”青年奖章等,增进大学生对“团风”事迹的了解和认识,培育爱心和人文情怀,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组织“团风”事迹宣讲团,讲述大学生在学“团风”活动中的感人事迹,以身边的人和事激励大学生自立自强,进而影响大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的看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是溯源。依托“国风与团风大讲堂”,培育大学生胸怀祖国、自强不息,具有民族气息的精神品质。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我们发现国学知识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托国学研究中心的资源,组织开展“团风与国风大讲堂”活动,强化对团风精神认同和内化的同时,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经济一体化、信息高速化和文化交融的新时代,各类思潮和文化影响、冲击着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进程,我们提供这样良好的环境,就是让学生在和谐、充满关爱的校园氛围里安静地学习和生活,在传统文化氛围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感受国学的感染力,不断提高道德水准、文化素养和精神生活水平。
三是筑魂。依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工程,培育大学生坚定信仰、成才报国,具有爱国情怀的精神品质。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历来十分关心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工作,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坚定地跟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团风”活动中,我们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道德修养、政治意识为目的,定期开展“青马工程”培训班,以报告、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抓好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重点群体,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我们还积极发挥共青团实践育人的优势,组织引导各类优秀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还注意突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连续性,既针对各类优秀青年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阶段性培训,又坚持贯穿始终,从选拔、培养、使用、举荐等各个环节对他们进行培养。
二、以“团风”为鲜明特色,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精心打造集“团风”精神传承和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智育平台
牢牢抓住“团风”精神这一特有资源,根据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载体,提高青年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是坚持把学“团风”活动与大学生学术活动有机地结合,推出青年科技文化节和校园文化列车等活动平台,搭建大学生专业学习与素质提高相统一的活动载体。学校开展“青年科技文化节”、“校园文化列车”活动,就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专业技能,活跃课余生活为原则,以专业性、学习性、娱乐性、传承性为特点,结合各学科特点,加强专业学习,传承“团风”精神,提高大学综合素质。在数理文化节、网络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和外语节等不同特色的活动中,全校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每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够得到发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而且还能使文化艺术的气息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形成全校参与的新局面,成为青年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智、提高素质的有效平台。
二是将“团风”精神教育融入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推进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的深入开展,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实践动手能力。多年来,我们充分运用“团风”故乡的资源优势,确立了暑期“三下乡”、寒假社会调查、“团风”志愿服务等寒暑假和平时节假日结合的实践活动体系。在这一实践活动体系中,我们要求每位学生在上大学期间至少要“看一次团风事迹录像,参与一次志愿服务,体验一次‘三下乡,写一次调查报告”,并将其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写入素质拓展证书。“团风”精神具有“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丰富内涵,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价值取向,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有形抓手和有效途径。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将选拔“团风”志愿者和宣传“团风”事迹作为活动的必然要求,树立正确的导向,营造舆论氛围,增进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进而达到锻炼能力和净化心灵的有机统一。
三是以“团风”精神所刻画的核心内涵“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源动力,开展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挑战杯”竞赛等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对于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有着重要作用。学校注重通过这样的活动,传承大学生在学“团风”活动中所激发的“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信念与意识。我们先后制定了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的若干规定,为学生参与科技学术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全校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金点子”创意设计大赛,提高了创新意识,增进了创业感受,提升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心理品质和综合能力。
三、以“团风”为主要元素,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精心打造艺术引领、内涵丰富、广泛参与、形成格局的美育平台
一是依托音乐学院师生组织开展星期音乐会,坚持发挥高雅艺术的引领和熏陶作用,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星期音乐会以“团风”主题歌曲创作、高雅艺术熏陶为主要内容,围绕三个方面开展:一方面紧紧抓住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时机,开展爱国主义专场“星期音乐会”,使全校师生在高雅艺术的氛围中,瞻仰历史,聆听历史,增强艺术教育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对党、对民族、对国家的热情。一方面把握时代脉搏,站在时尚前沿,将不同风格的表演形式在“星期音乐会”中展现出来,贴近普通学生,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坚持先进文化为导向,以中外艺术领域的经典作品为内容,开展以大型交响乐为主题的“星期音乐会”。这种形式有别于社会流行文化和时尚娱乐文化,在不断提升活动艺术品质的同时,引导青年学生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二是依托各级团、学组织开展大学生艺术展演大赛,以加强美育为目标,以弘扬“团风”精神为主旨,深入挖掘大学生的创作潜能,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精品意识和文化品位。围绕建国、建党、建团、“一二九”运动、“五四”运动等重要纪念日为契机,以“团风”为主要创作元素,以歌曲表演、舞蹈表演、诗歌朗诵、话剧小品、书画作品为创作形式,推进艺术展演活动的开展。从大学生艺术展演大赛开展以来,我们分别组织了“传承团风,成才报国”、“颂团风,爱中华”等主题展演活动,推出了《团风之歌》、《绿野》、《生命誓言》等一批在国家、省市颇有影响的文艺品牌,在彰显爱国情怀和弘扬“团风”精神的同时,进一步加速了健康有序、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步伐,构筑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是依托各级社团组织开展大学生才艺展示大赛,以文化普及为目标,以自娱自乐的展现形式,搭建大学生个性张扬、风采展示的有效平台。为弘扬“团风”精神,打造“团风”文化,利用大学生才艺展示这一影响大、普及面广的载体,积极探索“团风传承与文化普及”这一新课题。大学生才艺展示大赛以个人才艺为表演形式,以“团风”精神内涵为表演内容,以弘扬团风、张扬个性为主旨,突出了艺术的普及性、大众性和娱乐性。大学生以歌曲、舞蹈、武术、魔术、书画等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传递“团风”精神,张扬青春风采,成为大学校园加强美育的重要力量。
育人是大学的根本旨归,大学要把营造文化育人的环境作为重要任务,从校情出发推进文化创新,提炼有个性特色的文化元素,适时地进行培养和渗透。只有掌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在创新中探索规律,才能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我们将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继续传承“团风”精神,凸显育人特色,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更富有个性特征,更有吸引力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