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关怀视角的教师生存状态诉求
2013-04-22周鹏
周鹏
[摘要]教育直面人的生命,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社会活动。在我们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与个性差异,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舞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作为“生命体”的存在,应该多视角关注“光环”之下的教师的生存状态,并对教师给予生命关怀,努力提高教师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生存状态 生命关怀 生命自觉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10-03
教育是人之于人的活动,无论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其主体都是人,都是存在的鲜活的生命体。因此教育应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成长,真正地使教育成为提升生命质量的社会活动。随着人们教育观转向对“人”的关注,对人的生命的尊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生作为生命体的存在,以及学生的生命价值,然而对教师生命意义的关注却鲜有提及,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存在。只有一个自身生命得到关注的人才能更好地关注他人的生命,只有教师“人性”化的存在得到人性的评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价值,推动教育活动更好地开展。
一、教师角色分析
在心理学家米德使用“角色”一词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后,“教师角色”就被用来解释教师的行为、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等。
承担一社会角色,意味着承担角色的主体必须行使、履行时代与社会对该角色所规定的职业职能和义务,同时角色承担者应当享受赋予该角色的相关权利、义务和地位等。教师职业伴随着人类教育的出现和延续,由于教育横向与纵向的形态不同,也就产生了具有时代与地域特征的独有的教师形象与职业内涵。不同的时代特征或者在同一时代在不同的教育观念中,对“教师”的理解也有所不同。随着社会与教育变革以及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在当前的社会形态下“教师”被赋予更多的含义。
(一)作为普通人的教师
教师是“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生物人、社会人、感性人和理性人的统一。他们也有马斯洛所谈到的各种需要,同时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征。而且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交往中,教师也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进行“印象管理”,以适应复杂的社会。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教师被看作是“神圣的长着天使翅膀的凡人”,他们身上承载着人们对人生理想与社会境界的期待,凝结着人们对世间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是“到死丝方尽”的“春蚕”,是“成灰泪始干”的“蜡烛”,是辛勤的“园丁”。这种对教师的高标准的要求,使得教师在疲于奔命的同时,不能像一般人那样去进行物质方面的追求,只因为他们是他人之师。
美国社会学者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曾提出一个极为形象的概念“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意在说明自我产生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他人就是一面镜子,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我才有了自我。教师同样也是如此,教师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更多地就是通过同事、学校、家庭、社会对自己的评定来认识自我、熟知自我。然而这种对教师的期待,这种对教师统一标准的要求,势必使得教师在追求外在评价的同时,忽视了自身生命的成长,忽视了自我的发展。教师的“美名”更多地是从教学结果的视角赋予的,而忽视了教学过程,忽视了教师的情感、性格、兴趣与爱好。尤其在现代社会剧烈转型和教育全面改革的环境里,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负荷,给教师生命带来无法承受之重。这就要求我们(无论研究者和管理者)都应关注教师,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正如李政涛所说“一个无视教师生存状态的教师教育研究者,只是遐想者和空想者;一个漠视教师生存状态的学校管理者,是不人道的、缺乏人性的管理者。”
而要真正地关注教师,关怀教师,首先就要认识到这一事实——教师也是一个普通人,过多的光环并不能改变教师作为普通人的存在,过多的美誉并不能掩盖教师生命的脆弱。只有认识到这一事实,我们才能更好地关注教师的生存质量,也只有在教师生存的需要得到关注的时候,教师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需要。
(二)作为特殊人的教师
教师是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桥梁和纽带,是对受教育者心灵施加特定影响的专业人员,从事的是灵魂塑造灵魂、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教师的职业特性使得教师成为社会期望的专业知识的典范、道德准则的楷模、文化科学的权威和特定社会价值的维护者。因此,教师作为普通人,但又不同于一般人。教师作为特殊人主要表现在其工作性质、工作对象和工作过程上。
第一,工作性质特殊。就教师职业职责而言,教师不仅要提升受教育者的学业发展水平,促进受教育者社会化的进程,而且要将历史和现实中最美的东西展示给受教育者,从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符合当前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保持特定社会形态的延续性。就教师职业活动而言,教师的职业活动主要是学科教学,因此,教师职能的实现主要依赖学科教学,无论是人才的培养还是文化的传承主要都是通过学科教学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生命智慧。
第二,工作对象特殊。教师的教育对象不是无生命的材料,而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这些个体有独立的意识,有互动的需求,有发展的需要,同时他们又是不成熟的、有待发展的个体。与以往相比,现在的教育对象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社会的影响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对象的方方面面,教育对象逐渐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要求教师要灵活多变并富有创造力。
第三,工作过程特殊。教育过程是引导受教育者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将静态的科学文化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凝固在书本上的文字活化为现实性、生活性的知识,进而传递给受教育者。这种知识活化不仅要求教师占用更多的工作之外的时间不断地扩充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关注与研究受教育者的变化。
二、教师生存状态的现实审度
教育事业被社会寄予了太多不切实际的期望,以致于教师职业没有完全自主性和独立性,教育是维系受教育者素质提高的一种高效活动方式,教师不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的执行者,而其本身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的尊严与需要,已经不得不退隐到了作为背景的地位。
(一)教师的“器用”属性被强化
从社会价值和功能意义上来看,就教师职业而言,要求教师要有超越社会角色赋予的社会担当。随着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和渗透,教师职业在我国的发展和演变,也正契合我国传统的“器用”文化。纵观我国历史上“尊师重教”的传统,其实质在于看重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从传统社会赋予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到现代社会赋予教师是引导者、心理教育者、研究者和创新者等多元化的角色内涵,教师职业渐渐偏离了“人”的本质属性,教师职业被给定各种社会道义光环,而这种光环有悖于现代社会职业观。我国教师发展过程中走“专业”发展之路,是西方社会文化的惠赐,我们在接受西方教师专业发展观念的同时,的确存在“在中国的问题”,而这种“在中国的问题”已经发生了对文化传统中教师角色意蕴和价值的针对性取舍,其中的“器用性”成分,恰恰被以现代职业和专业的方式进行了充分的、高度的强化。
(二)职业生活与个人生活的交融
现代职业要求人将职业生活和个人生活分离,这也是人的生存“常态”。教师作为“职业人”也不能例外。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难以摆脱依附于自身的“神圣性”去自由追求作为日常人的正当物质和精神利益,进而享受作为社会独立个体应当享有的世俗人的关怀。
“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空间意义上来说,作为独立的个体只有在学校或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除此之外,教师的身份应该弱化,普通公民的身份应该被强化。然而,在教师职业生活的现实中,一直存在着教师身份泛化的问题,即教师在非工作时间、非学校教育领域都被贴上教师的标签,也被认为是教师,这无疑会对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带来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某些作为公民身份的权利被限制,甚至剥夺,或者是本不该由其承担的义务被强加于教师,更有甚者,学校超越职权限制教师私人生活领域的自由权等等。
(三)教师的职业压力持续强化
教育的变革多是由社会发起的,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教育上的改革很多都是促使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和职业能力的提升,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的、胁迫式的。
“幸福指数”是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状态和质量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标。构成幸福指数的高低因素比较复杂,就教师工作而言,工作紧张度、职业要求和评价方式与幸福指数关系密切。教师职业能力不断升级和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推进导致了教师职业生活的不断扩张,严重侵占教师的个人生活空间。教师为了适应专业发展要求,不得不支付更多个人生活时间去迎接职场挑战。教育中实行绩效考核、末位淘汰、聘任制等竞争性评价制度,也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由于社会过分强调教师的利他性和社会价值,使得教师的个人价值常常被忽视,而教师生存状态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教师生命关怀的理性选择
教师生存状态的提升不仅依赖于外部环境的改善,还要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社会有义务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理应承担对教师生命关怀的主体责任,但作为教师群体还要通过自我拯救,积极改变以往以外部关怀为主,转变为立足于内外结合的生命成长与职业活动相协调的生存状态体系。
(一)教师要主动培养生命自觉意识
教师的生命自觉是指教师个体在一定的环境作用下,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愉悦地接纳自我,恰当地控制自我,主动地设计自我,能动地完善自我,把握自身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与学生一起健康成长,实现教师个体的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内在的统一。
也就是说教师是自己生命的主宰,应珍惜生命,积极面对各种压力与挑战。当有外在压力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一味地去抱怨,而应该积极地去面对,以一种主动性的、建设性的心态去应对和化解这些压力,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生命成长的资源和动力。
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生命关怀,就要主动地认识和把握自身的生存状态,自觉审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价值,通过受教育者的生命成长体会自己生命价值之所在。同时,教师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和生命体的存在,要不断地完善和超越自我。通过对自我现状的不断审视并积极做出调整,来促进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重建职业人生与人生价值的关系
教育活动是利他性和利己性的有机统一,教师是其职业本身内在尊严和欢乐的直接开发者、享用者。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精神事业,职业生活中的挫折和成就需要职业者深度参悟。要转变传统的以职业需求规范人生,而不以人的存在考量职业价值的主导性的职业发展观念,保证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有内在的精神利益获得和满足,其精神利益既应存在于教师职业人生过程中,也符合日常情理。从人的角度去衡量职业,而不是从职业的尺度去规范整个人生。社会关注教师发展,不应只关注教师作为职业者如何教,而应将其作为完整的人,思考如何提升其幸福感,使其整个人生更有质量,这是改善我国教师生存现状和生命质量的一个现实需要。提升教师职业的专业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能只让教师成为“奉献者”,而是要实现教师生活世界与职业世界有机关联。正如叶澜教授所谈到的,“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
(三)转变管理理念,实现“工作体”回归“生命体”
“以人为本”的“人”即包括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和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人,“以人为本”的“本”是主观思维视角的基础,是哲学方法论的出发点。教育活动包含教师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性生命个体,两者之间不是主与次的关系,而是两个主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赋予了受教育者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师权威与受教育者之间角色逐渐呈现倒置,教育过程越来越关注受教育者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却开始逐渐忽视教师生命体的存在。教师作为普遍意义上的人,同样需要人性化的关怀。学校管理者要改变教师处于客体位置的传统观念,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主动关注教师群体的生命状态,不完全关注教师的科研、教学等,要创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环境,引领教师不断地进步、成长,在教师生命成长之路上创新教师管理方式。⑦社会要以改善教师群体的生存状态为出发点,尊重教师的情感、心理需求,营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因为教师这一职业决定了教师相比于物质需求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
当然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等多方面的不断努力,是一项庞大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教师生存状态深层次地关注,以及有关教师的政策的不断落实,教师的生命质量定会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