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预后的影响
2013-04-21赖小玫秦千子李爱平郭伟能韦艳灵许艳子
赖小玫,秦千子,李爱平,郭伟能,韦艳灵,许艳子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消除心理烦恼和增进健康,使之尽快摆脱困难[1]。我国精神疾病患病率由20世纪的0.270%上升到现在的1.347%,目前约有1 600万人患有各种精神病[2]。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病程长、难治愈、易复发等特点,对于这类精神疾病康复期患者倡导社区干预,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3-4]。本研究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施行社区心理干预,以观察其是否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神经分裂症的康复期诊断标准[5];(2)病程为24个月以上;(3)年龄为20~50岁;(4)婚姻状况:已婚,且与家属一起生活,有能力接受精神心理干预。(5)经济状况良好,每年家庭收入在3.5万以上;(6)文化程度:高中或同等学历以上。排除标准:(1)有器质性疾病、传染性或非传染性慢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2)干预期间不予配合者;(3)酒精、药物依赖者。
1.2 一般资料 根据我院一分院2012年6月—2013年5月精神科患者的个人病案编号,在有一定间距组内随机抽选第1个病案号为第1个样本,每隔3个病案号抽选1个样本。例如1病案号作为第1个样本,则第2个样本为4病案号,其余的以此类推。共随机抽取50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均符合上述标准。其中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38.2±7.2)岁;平均病程为(25.1±2.5)个月。
1.3 方法
1.3.1 心理干预措施和实施 对50例患者进行社区心理干预1年,医护人员每个月定期到社区对患者进行1次集中随访或上门随访,除了指导患者的药物治疗外,还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的内容如下。
1.3.1.1 支持性综合干预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充分信任:(1)在社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定期进行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宣教,2 h/次,1次/月;(2)由专人了解患者的病情,详细地向其介绍精神疾患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婚育等知识,帮助其学会自我日常护理;(3)强化心理治疗,实施认知疗法,疏导患者的消极情绪,帮助其建立康复的信心;(4)患者出现精神疾病相关异常情况时,要对其随时进行处理,积极解答其疑问;(5)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日常治疗和护理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仔细解答。
1.3.1.2 行为诱导、矫正与督导 每月定期对患者集中、突出的异常问题进行干预。如生活懒散、行为退缩患者进行行为诱导矫正,每月定期组织一次或数次活动,鼓励其参与各种社区文化活动,如做操、跑步、打球、唱歌、跳舞等,并适当给予奖励。
1.3.1.3 强化生活技能训练,促进社会功能恢复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智力水平、理解能力及精神障碍的程度和生活能力,给每位患者制定出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6]:给予1 h/次、1次/周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督促家属每天在家(1 h/次)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康复锻炼,如个人卫生、更衣、进食、交流动作、运动等,训练过程中要做到实际场面训练,应用实际用具、工具,逐步提高,示范动作,要用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说明,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借助,主要是反复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让家属配合采取强化物奖励制度,对能较好完成训练内容的患者及时给予奖励,以激励其完成其他未完成的训练内容。
1.3.2 评价工具 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对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年后进行评定[7]。
1.3.2.1 BPRS 本量表是由John E.Overall等1962年提出的,适用于功能性精神病患者,主要用于评定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目前已广泛用于国际间的协作研究[8]。BPRS包括身心健康、感情交流、心理焦虑或抑郁、幻觉、不合作、动作迟缓等18项,总分越高表示病情越严重[9]。一般情况下,总分>35分者被归为患者组[8]。
1.3.2.2 SDSS 本量表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WHO)1978年制定的功能缺陷评定量表(disability assessment schedule,DAS),由我国12个地区的精神疾病流行学协作调查组翻译并修订,主要用于评定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SDSS涉及工作、婚姻、社会性活动、生活自理能力等10个项目,按其完成情况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表示社会功能缺陷越严重。总分≥2分表示有社会功能缺陷。我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也以上述分界值作为精神残疾的标准[10]。
1.3.2.3 ADL量表 本量表采用国际上公认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包括大小便、穿衣服、用餐、洗浴、行走等多个日常活动项目,即人们为了独立生活而必须掌握的基本的共同的每天反复进行的一系列动作群,用于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高低。采用1~4级评分:1分,完全可以做到;2分,有些困难;3分,需要帮助;4分,无法做到。ADL量表总分≤20分者生活可以自理,>20分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11]。ADL训练是帮助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其自我照顾能力而刻意安排行为的过程[12]。
2 结果
干预1年后,患者的BPRS、SDSS、ADL量表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Table1 The changes of index in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BPRSSDSSADL干预前26.3±1.110.2±3.328.9±7.5干预后16.2±2.54.5±1.815.1±5.6干预前后差值10.1±1.45.7±1.513.8±1.9t值23.3879.5909.325P值<0.05<0.05<0.05
注:BPR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SD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ADL=日常生活能力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支付能力有限,同时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怕受歧视,许多人得不到及时医治或彻底治疗。康复期患者在面对强迫、焦虑、抑郁、恐惧、人际关系等方面,心理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原因是:(1)患者不了解自己的疾病,害怕预后不佳,从而影响到家庭和生活;(2)长期的社会偏见以及患者在病期时表现的异常行为让很多人不愿意接纳甚至是害怕患者。这些因素使得精神病患者感到害怕、抑郁、焦躁、不愿意与人交往。社区心理干预能在更好的环境和更少的费用的前提下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使患者更快地建立生活自理能力,回归社会[13],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
国内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精神症状呈负相关,与整体功能呈正相关[14];社区综合心理干预能起到明显效果,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社交和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改善了患者认知功能,减少了患者在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心理社会应激,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15-16]。国外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干预可以在更自由的环境中和付出更少代价的情况下,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增强个体化社会功能[17]。
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社区心理干预后,其BPRS、SDSS、ADL量表得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提示社区心理干预有效改善了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病情、社会功能及ADL,对于改善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回归社会有很大的帮助,本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2,15-16]。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需要进行社区心理干预工作的范围更广,随访频率更大,该模式不失为既经济又有效的新型管理模式,而且更具人性化特点,值得推广使用。与国内同类研究相比,本研究样本数量较小,对于研究数据会造成一定的误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做一些干预性的研究,并纳入对照组,以完善研究的整体性。
1 姜乾金,丁宝坤,陈力,等.医学心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7.
2 郭晓玉,袁萍.应用临床路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7):1247.
3 贾海涛,白玉红,袁小平.综合康复治疗对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2,11(8):597.
4 郑宏,陈思路,牛昕,等.社区综合服务团队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的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90.
5 王祖承,方贻儒,孙学礼,等.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4-335.
6 刘东梅.ADL训练对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康复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4):1082.
7 江向东.心理卫生量表评定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2001:194.
8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1-95.
9 张敬悬,翁正,刘桂花.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抑郁症状及有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6):253.
10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专辑[J].上海精神医学,1990,新2卷(增刊):2
11 张作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10):172.
12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496-498.
13 张莉.家庭心理干预对康复期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21):70-71.
14 王蕾,李凌江,杨德森,等.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45-150.
15 鲁国芬.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管理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453.
16 王乐辉,郭红利,王振锋,等.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社区家庭防治、康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2,5(9):733-737.
17 梁春莲.美国精神疾病的社区治疗[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8,8(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