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社会解构背景下民间武术的传承研究

2013-04-18朱毅然

关键词:解构乡土武术

朱毅然

(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0 前言

中国民间武术历史悠久,它是华夏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变化和创新而形成的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瑰宝。民间武术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乡土社会是中国农耕文化的缩影。在封建社会统治下的中国,农业高度发达经济上自给自足,聚村而居是中国乡土社会的重要特色之一。村落社会是由一起成长、一起生活、一起活动的人组成,村落成员间的关系用涂尔干(E.Durkheim)的概念来表述,属于“有机团结”关系,它不同于现代城市社会的“机械团结”关系。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熟人间的道德和习俗规范的基础之上,而机械团结则是以分工和合作为基础的[1]。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中国社会有这样的论述,他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的特征之一是世代定居,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具有相对封闭和较低流动性的特征[2]。低流动性和相对封闭性是乡土社会的重要特征,乡土社会主要依靠“礼”和“宗法”维持秩序,几乎不用法律的手段去解决彼此之间的纠纷。这样就需要在乡土社会中存在一种力量,去保证乡土社会的秩序稳定,在冷兵器时代武术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学习民间武术的人数众多。精通民间武术的人士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往往会成为乡土社会中的上层人员,进而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民间武术的传承就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民间武术在乡土社会中传承的方式主要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传承;以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师徒传承;出于统治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的官方传承[3]。

1 乡土社会的解构

乡土社会是民间武术生存的土壤,但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现阶段整个社会都处在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乡土社会作为昔日社会结构的最低层次也随着这次改革的滚滚洪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仅2001年一年,中国那些绵延了数千年的村落,就比2000年减少了25458 个,平均每天减少约70 个[4]。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74% 的农村已无可以进城打工的“剩余劳动力”,仅有25%的农村还有四十岁以下的劳动力。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的村民委员会数目,从2005年至2009年逐年减少……平均计算,全国每年减少7000 多个村民委员会[5]。这些数据说明,在中国这个曾以农业文明屹立世界东方的国度,近年平均每天有20 个行政村庄正在消失。

乡土社会的解构主要是指曾经作为一个完整生存方式、生活状态的破碎,出现人口外流、资源缺失等农村冷清现象。乡土社会的解构是对中国农村传统秩序的打破,它的解构标志着乡土社会原有功能的消弱或消失。

2 乡土社会解构对民间武术传承的影响

2.1 人口低流动性到高流动性致使民间武术的传承对象急剧减少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地区之间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大的不均衡,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大量的农民尤其是农村中的青壮年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园外出打工。

后乡土社会的村落从低流动性进入极高的流动性状态之中。与乡土社会不同,后乡土社会的村落已经不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空间了,而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频繁且范围极广的流动性。越来越多的村民频繁地离开村庄,去外面寻找农业外的就业和收入机会。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261 万人,比上年增长3.9%。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 万人,增长3.0%;本地农民工9925 万人,增长5.4%[6]。

大量农村中的青壮年离开生他养他的黑土地,致使民间武术的传承对象大大减少,很多的传统民间武术都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在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物质追求在某种程度被人们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当民间武术的传承工作不能给传承人和学习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时,民间武术的传承工作举步维艰。民间武术传承对象的大量流失,同时也伴随着民间武术的传承人也随着打工的潮流奔向经济发达的省市,“传者”和“承者”的大量流失,对民间武术的传承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2.2 乡土社会解构后休闲体育内容多元化对民间武术传承的巨大冲击

在乡土社会中因为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国外的休闲体育思想没有渗透到中国的最低阶层,当时人们的娱乐内容是单一化的,选择的范围比较小,在乡土社会解构前很多农村的青少年把练习民间武术当成了闲暇时间进行的娱乐活动。在后乡土社会中,国外的休闲体育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的各个阶层中,现在的青少年更喜欢街舞、极限挑战和跑酷等休闲体育娱乐项目。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网络时代的到来,致使网络游戏盛行,现在有太多的青少年痴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一种事物的快速发展肯定会抑制另外一种事物的健康发展,网络游戏和新兴时尚运动项目的蓬勃发展,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间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2.3 乡土社会解构后法律地位的确立消弱了民间武术的生存空间

新中国建立之后因为国家法律工作人员的缺口较大,不能完全满足社会中的需求,为了保证城市社会生活的平稳进行,农村的法治工作者队伍人数不可避免的减少。因为中国的乡土社会中人们长期对法律知识缺乏了解,导致人们对于法律的理解和接受都有一个长时间的适应过程。在乡土社会中,村民们在解决纠纷时,多半认为发生纠纷后,最好不要去法庭。私了是乡土社会中解决纠纷的主要方式,其中双方综合力量的对比是决定结局最终走向的重要筹码,在这中间双方家族或家庭中男丁的数量和武力的强弱是一场利益博弈结果的决定因素之一。

乡土社会中法律地位的未确立,导致部分民间纠纷的解决方式变成双方武力强弱的博弈,给民间武术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生存空间。后乡土社会国家对基层的法律工作日益重视,基层社会中人们也逐渐接受了运用法律的手段去解决纠纷,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消弱了民间武术的生存土壤。

2.4 乡土社会的解构导致民间武术的文化生态环境逐渐消失

民间武术的传承与保护应是一个囊括地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信仰、生产生活习惯等在内的有机整体。正是这些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共同打造了民间武术的文化空间,所以,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保护不仅局限在武术本体,更要保护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7]。

伴随着乡土社会的解构,民间武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遭到彻底的破坏。自然环境因为工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污染,农民收割庄稼的机械化使昔日的打谷场几乎完全消失,幽美恬静的乡村田园环境受到破坏,民间武术的过去传承场地正在逐渐消失。乡土社会解构后民间祭祀活动大量减少,民间武术的表演舞台消失是民间武术文化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后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手段观看到很多表演或其他演出,人们对观看民间武术表演的兴趣逐年降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下降是新时期人们对民间武术兴趣减少的又一原因。

乡土社会解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民间武术作为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其在后乡土社会的传承却是学术界的必做课题。

3 后乡土社会民间武术传承的措施

3.1 转变观念加强技艺创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习民间武术

过去民间武术的不同家族、门派传人大都具有强烈的、盲目的自豪感,因为长期缺乏彼此之间的交流,大家都认为自己的功夫才是最厉害和最正宗的,最后就造成不同的门派之间互相排斥。这种对外界信息的强烈抗拒心理,妨碍了民间武术的发展和创新,阻碍了民间武术地域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妨碍了民间武术的宣传和推广。民间武术过去的传承方式能很好地保持该项技艺的独特性,使其传承中核心技术,即所谓的“独门绝招”能继续保持在比赛或争斗中的优势地位。在冷兵器时代民间武术的主要特征是技击性,在热兵器的现代社会民间武术的主要特征应该定位为健身性。作为一种锻炼身体的手段或方式,民间武术的“绝招”就没有必要再保持其神秘性了。

在后乡土社会民间武术不仅要加强不同宗族、门派之间的交流,而且要积极吸取国外竞技体育、休闲体育的精华内容,对民间武术的技术动作进行创新。民间武术不能再因循守旧,要树立发展的观念把那些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东西该舍去的就应该舍去,要用科学的、现代的、先进的方法对民间武术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研究,加工、提纯、整合资源,把优秀的精华抽取出来,将那些无用的、玄虚的、伪装的、不科学的东西统统革掉[8]。

要对目前青少年的体育运动取向进行深入研究,并作为民间武术改革创新的重要依据,其主要目的是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习民间武术。

3.2 民间武术传承应与现代教育系统相结合

后乡土社会民间武术原有的传承对象大幅度减少,要想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好民间武术,其传承就必须与学校教育系统相结合。现代的教育实践结果证明学校教育系统是最好的传承知识的地方,民间武术传承与现代教育系统相结合的措施可以有:第一,高校要大力培养精通民间武术的人才;第二,民间武术要走进中小学体育课堂;第三,民间武术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应该得到重视,因为很多中小学的领导都是从这些学生中诞生的,而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很大一部分决定权在这些中小学领导手中。学校体育教育对民间武术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民间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堂也可以缓解学校场地器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求的矛盾。民间武术传承应与现代教育系统相结合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3.3 努力构建新时期传承民间武术的文化生态环境

民间武术的文化生态环境是指由某一特定区域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所构成,具有强烈地方特色和不同功能的综合体系。后乡土社会民间武术的生存土壤受到极大的破坏,同时民间武术的功能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不同的变化,民间武术的技击性应该弱化,要把其融入到休闲、养生和娱乐的现代体育价值观中间。

要构建新时期民间武术的文化生态环境,首先,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政府的力量是强大的,过去因为政府对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大力推广,才导致今天民间武术的边缘化。政府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在人力资源方面也给予帮助。其次是学术界要加强对民间武术的传承研究。可以尝试增加民间武术研究方面的课题立项数量和在高水平刊物上开辟民间武术的专栏。最后是鼓励市场进入到民间武术的保护、开发工作中,激励社会组织和传媒界的力量投入到民间武术的传承事业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力量,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和渠道,从多方面引导民众,提高他们学习民间武术的兴趣。

4 结语

“文化的历史是不能够中断的,传统文化需要延续,这已经不是人们是否感兴趣的问题,而是人们必须面对的一种决策,与传统文化割裂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9]。

处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文化同质性的不利之处,传承民间武术传播优秀的历史文化是构建文化异质性的重要途径。在乡土社会解构以后,民间武术的传承工作遇到很多的困境,但我们应该在新形势下本着科学的态度去研究新问题,努力构架不同的平台,拓展更多的渠道去传承好民间武术。在新时期民间武术的传承要尝试新的形式,《武林大会》对民间武术的传承方式进行了重大创新,在社会中得到一致的好评。另外,要重视文化包装,打造文化品牌。只有这样,民间武术才能具有持续旺盛的生命力,国家的民族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弘扬。

[1]陆益龙.乡土中国的转型与后乡土性特征的形成[J].人文杂志,2010 ,23(5):161-168.

[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吴天佑.湖南省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0.

[4]李培林.村落的终结: 羊城村的故事[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

[5]李旭鸿.十年后,谁来种地? [EB/OL].http: / /life.gmw.cn /2011-10/27/content_2858228.htm ,2011-10-27.

[6]钱成,刘铮.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 亿[EB/OL].http: //news.xinhuanet.com/mrdx/2013- 02/23/c _132187270.htm,2013-2-23.

[7]王岗,等.传统武术传承和保护的实施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4):292—296.

[8]陈永辉,何素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民间武术文化保护[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1):24-27.

[9]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51.。

猜你喜欢

解构乡土武术
还原
解构“剧本杀”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武术
芬芳乡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