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2013-04-18陈和春尹桂波

纺织服装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职业资格岗位考核

陈和春,尹桂波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纺染工程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1]。获得所学专业的从业资格,是高职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前提与保证。众多高职院校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建立了不同的工学结合模式,并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开发了许多高职学习领域课程。此类课程是在解构传统学科知识体系基础上,由工作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而来的。这些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彰显高职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满足职业性的社会需求和教育性的个体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受师资水平、工学保障条件以及对高职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等因素的影响,学习领域课程在实施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学习领域课程的评价便是其中之一。

高职教育设立之初,受高等教育影响,普遍以理论考核为主。此后,迫于高职办学要求和学生层次限制,众多高职课程开始注重理论与实践考核并重。近年来,普遍认为高职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课程考核的最终落脚点应是综合职业能力。因此许多课程开发团队在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时,进一步淡化理论考核,试图建立内含不同考核要素的过程考核模式。该评价模式对于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无疑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该模式的建立仍然存在着诸如考核比例、要素、标准等混乱的现实问题,主要靠课程开发团队的主观认定,并没有经过科学评判。基于此,本文将在分析目前高职学习领域课程过程考核方式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构建出以职业资格为依据及标准的高职课程评价模式。

一、 目前高职学习领域的课程评价方式

1. 终结性理论考试

高职教育长期采用学科课程的终结性理论评价考试方式,即以期末理论笔试的方法来评定学生成绩,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情况与教学质量。此类考试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积累、记忆与运用。高职教师采用此评价方法,其目的是评价学生水平,促进理论学习,反馈教学问题,其优势是简便、高效和相对公平。因此,尽管理论考核评价不适合高职教育,但也被较多高职教师采用[2]。

2. 以操作为主的课证融通评价

由于理论考核效果不佳,另外受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影响,许多教师开始探索强调技能的考核方式,即建立以操作为主的“课证融通”方式。该评价主要从专业技能的角度,强调操作规范、方法准确、技能熟练等。学生经过操作考核后,颁发不同层次的技能证书,实现课程与证书的融通。该评价模式的目的主要是突出学生的技能,激励学生掌握技能,提高社会对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认可度。该评价模式的建立无疑是高职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以就业为导向”提供了重要前提[3]。

3. 以过程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

现代高职教育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即除强调对学生知识的日常积累和运用能力的提升外,还要求对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原来操作评价的基础上,设计出新的课程评价方法,过程考核应运而生。过程考核是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多方面、多形式的考核评价方式,是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阶段性考核。过程考核评价可以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考查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效果,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同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学生,便于学生鞭策和调整自己的学习,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2]。在具体评价时,可依据课程划分的学习情境、任务或项目,采用教师、组间、组内、自评等方式,考核专业、方法和社会技能。过程评价模式发展了以操作为主的课证融通评价模式,兼顾了方法与情感的评价,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 目前高职学习领域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

高职课程考核主要包含四大功能,即激励学生学习、评价学习效果、反馈教学信息和得到社会认可。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分析目前高职学习领域课程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

1. 高职学生知识建构困难,理论考核不能激励学生

由于受到生源质量的限制,高职学生普遍表现出知识建构困难,难以按照学科性知识逻辑序化来实施教学。因此,在以“工学结合”为内涵的高职课改中,普遍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实施,即强调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也有人总结为“做中学、学中做”。按照此教学实施,考核的重点显然是工作能力,而不是理论,教与评出现了偏差。近年来高职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呈下滑的趋势,理论考核成绩普遍较低。其突出弊端是难以获得激励效果,而无激励的评价显然是失败的。此外,还易导致学生失去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 操作考核突出技能要求,但忽视方法与社会能力考核

操作考核是以操作为主的课证融通评价方式,力求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满足社会需求。这种评价方法易于被高职学生和社会接受,曾一度被认为是高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仍然发现存在不足。该模式强调了岗位技能考核,但未兼顾方法和社会能力考核,学生的综合工作能力难以得到体现和激励,忽视了对职业发展的需求,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加强,但工作能力欠缺,工作的迁移性和发展性差,社会认可度仍不高。

3. 过程考核试图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但考核过程复杂,差异性缩小

在新一轮高职学习领域课改中,大多建立了过程考核模式,由单一授课教师考核改为专兼教师、团队和个人的综合评价,考核要素由单一的操作、理论转变为计划、实施、成果与反馈的综合评价,由终结考试转变为过程考核,构建了立体的评价模式。它的进步在于融合了专业、方法和社会能力的培养,目的是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评价其工作水平。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由于考核要素与考核人员的增加,考核过程极为复杂,教师操作困难,工作量加大;二是考核要素的增多导致综合评价结果的差异性显著下降,不但无激励效果,甚至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在考核过程中,各考核要素的选定、各要素成绩所占的比例随意性大,由任课教师或课程开发团队主观认定,缺少科学分析及论证。

三、 基于职业资格的课程考核方法

在实际课程评价中,如果有相应的职业资格,可在课程内实现课程融通。如果暂时不能实现,可直接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进行修改,使之适应课程评价。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职业资格考核内容与要求,选取合适的考核方式、内容和流程,最大程度地体现职业资格要求。

1. 考试内容要紧密结合岗位资格要求,符合职业资格标准

高职院校的学习领域课程主要来源于岗位需求,根据岗位要求来建设课程内容。岗位一般都有与其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因此,高职课程考核内容要紧密结合岗位资格要求,符合职业资格标准。如果暂未有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则可通过行业、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分析职业资格的层次,确定具体资格考核的内容与要求。这些职业标准客观地反映了社会各方面对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教育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然后,根据访谈结果形成职业资格标准,课程开发团队根据此职业资格标准形成课程考核模式[4]。

2. 实施教考分离

实施教考分离可以有效促进高职院校正确检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由行业企业的教师根据岗位资格要求建立完整的考试题库,教师根据需要从试题库中选题出卷考试。实施教考分离,打破传统的“教”与“考”均由任课教师一人决定的形式,能更好地用岗位所需的职业资格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此外也可以此来考查教师对课程的讲授情况。实施教考分离可以减小任课教师对学生考核评价的主观性;并且试题内容规范、准确,可促使教师和学生都以岗位资格的实际要求来完成课程的教学,实现教学目标[5]。

3. 增设实践操作考核与答辩式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考试的过程不仅仅是体现学生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需要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答辩的试题可由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设计完成,或者完全由有经验的企业兼职教师来设计,并且可以聘请企业一线兼职教师组成课程答辩小组,实现教考分离。答辩试题可含有需实现的目标、待解决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带着压力去完成任务,必然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信息的学习,促进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在准备答辩、答辩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思想、不同风格、不同层次所带来的乐趣。答辩过程中鼓励学生多使用精炼、准确、系统的语言来表达知识和自己的思想。答辩小组教师根据学生实验项目的完成情况、对项目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答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严谨性、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评分。

4. 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

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实际操作能力的证明,同时也是高职学生毕业时顺利就业的重要凭证。项目化学习课程是根据岗位要求来确定的,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具有融通性、一致性。因此,在高职课程中引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既能促进高职学生对课程的深入学习,增强学习动力,又能为高职学生毕业时提供就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在项目化学习课程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目的在于使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方式与学生毕业后的劳动市场、就业岗位的需求相适应,从而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6]。

四、 结语

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重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所获得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只有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并在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中表现出充分的竞争力,才能表明高职教育是有效的。从这个角度讲,目前的高职教育评价模式尚不能满足要求。解决此问题的突破口是,在未来高职课改中构建基于职业资格的课程评价模式,从职业资格的角度,根据考核要素选取、序化与组织教学内容,根据考核标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不同职业资格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使其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 屈立波.高职教育考试方法改革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6):25-26.

[3] 来继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9):91-92.

[4] 陈李翔.能力·课程·资格: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31.

[5] 熊平,梁宏.高职教育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5(1):51-53.

[6] 黄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2.

猜你喜欢

职业资格岗位考核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解读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职业资格制度的执行困境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澳大利亚职业资格框架探析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