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地协同构建卓越服装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3-04-18徐蓼芫傅海洪吴圆圆

纺织服装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校地卓越工程师

唐 虹,徐蓼芫,傅海洪,葛 彦,杨 娟,吴圆圆,赵 敏

(南通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9)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创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工程教学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服装工程师,是促进我国服装产业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008年,我校(南通大学)认真贯彻有关提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文件精神,依据纺织服装学院自身特色,依托长三角经济发展和南通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开展了校企互动型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探索基于服装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1]。2010年在此基础上组织并实施了卓越服装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校地协同为手段,以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支撑,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谋求校企深度合作,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2-3]。

一、 构建卓越服装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1. 设定人才培养方案

以培养卓越服装工程师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标准,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娴熟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实践教学的根本任务。在课程结构体系改革中,强化人才规格需求的针对性以及职业岗位的导向性,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切实做到学习能力与岗位技能的有序迁移。

2. 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环节

对传统的专业实践课程的内容、形式、方法等进行优化设计,增设创新技能训练课程模块,设置了服装创业创新训练、服装竞赛训练和服装技术训练3门实践能力训练课程,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对服装综合课程设计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调整,以品牌企划和虚拟经营为教学内容,全面实施项目教学法和企业情境教学法,校企联合指导,采取案例讨论、头脑风暴等教学手段,立体化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团队精神和市场意识;同时开展了以岗位实战为目标、与就业联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工程性,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3. 形成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改革与卓越服装工程师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探索并形成了 “夯实基础性实践+强化专业性实践+突出创新性实践”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制订规范、合理、安全且操作性强的实习计划,结合专业培养需要,制订学生定点岗位实习与全厂多岗位流动实习相结合的实习计划,可满足学生对未来从事工作的兴趣需要,对培养未来工程技术人员的全面素质起到推动作用。结合工厂实际生产,组织落实能符合学生培养要求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从选题论证、过程指导到答辩等诸多环节均由校企“双师”共同负责,提高了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了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二、 校地协同共同培养卓越服装工程师

1. 强化“校企联盟”“校研联盟”

以综合性教学实践基地和创业就业基地为主要载体,建立新型实践教学结构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运用“校企联盟”,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利用平台资源开展卓有成效的创新实践活动。教师借助这些平台对企业和社会开展科技服务,并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运用“校研联盟”,让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前提下进入校企合作研发中心,依靠研发平台的资源,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到科技园实习和创业,实现“孵化梦想,成就未来”的创业理想,积极培育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指导学生参加服装设计竞赛。

2. 谋求校企深度产学研合作

“校企协同”进行产学研攻关,共建工程技术中心、研究生工作站,共同申报省市级各类重大科研项目、科技进步奖,使校企合作平台提升到学科平台的层次;“校研协同”促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对于促进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全面素质及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以学科平台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校地协同共赢,形成适用于卓越服装工程师培养的教、学、产、研系统[4]。

3. 建设“双师”教学团队

教师利用校地合作平台,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努力锻造“高校教师”和“服装工程师”队伍,把教师的工程实践训练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拓展教学实践基地的平台功能。近年来,我们开展了以“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创新。“高校教师”走出去,已完成工程实践训练的高职称教师赴企业担任科技顾问、科技镇长,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切实解决企业的工程实践难题;青年教师轮流接受工程再教育,更新工程知识,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取得对学生培养和对教师再培养双重教育效果,逐渐完成青年教师高级职业资格的培养和考核工作。“企业教师”引进来,选择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企业指导教师,开设企业课堂,负责实习指导、特色课程建设、系列讲座及毕业设计指导,同时负责对学校青年教师的再培养工作,积极培育“双师”教学团队。

三、 实践成效

1. 能力导向下的培养模式使学生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校地协同,创造人才培养的“企业情境”,使学生得到更为系统的、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践训练。通过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有选择地参加校企研究课题、教师科研项目、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创新性实践计划、学科竞赛等形式,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缩小了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课堂知识拓展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科研与教学互动,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大为提高,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2. 校地协同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

利用“校企联盟”“校研联盟”,为所有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稳定的场所。如利用色织物研发平台,学生完成了一批创新成果;2个学生团体在南通大学科技园成功创业,实现“孵化梦想,成就未来”。校企联合举办多项服装比赛已形成常态化,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普遍加强;服装工艺与服装制版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考试等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以校地协同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特色的“逸谷服装创作设计中心”和“云蝠设计中心”已经成为集专业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创新实践、创业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实践基地,先后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基地”和“江苏省首批创业教育示范点”项目的第一批改革试点。

3. 逐步推广应用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已产生明显的辐射效应,依照能力导向的思路,开展卓越服装工程师教育培养。将产学研合作、学科交叉、专业职业资格认证内容等融入到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日常教学中,兼顾行业特点,突出专业特色,重视理论教学和创新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培养卓越服装工程师做出了贡献。通过青年教师的企业挂职锻炼、参加职业资格考核、聘请知名企业专家等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学校创新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通过在企业设立实习基地,在校内建立由校企联合设立的服装设计平台,解决了实践教学的教学条件问题。

四、 结语

校地协同构建卓越服装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实践活动,为进一步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有立足于校地互动共赢,提高工程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实现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娟,徐蓼芫,杨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纺织教育,2011,26(2):152-154.

[2] 唐虹,傅海洪,吴圆圆,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服装创新课程实践[J].纺织教育,2012,27(2):134-135.

[3] 傅海洪,唐虹,吴圆圆,等.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创新[J].科技信息,2012(12):437-438.

[4] 徐蓼芫.校企互动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134-135.

猜你喜欢

校地卓越工程师
校地协同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青年工程师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