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对榆蓝叶甲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及进展

2013-04-18陈钦华邢铭香吴爽

防护林科技 2013年3期
关键词:抗虫性瓢虫害虫

陈钦华,邢铭香,吴爽

(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林业学校,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2.宝清县林业局病防站,黑龙江 双鸭山 156600;3.黑龙江省平山林业制药厂,黑龙江 哈尔滨 150324)

榆蓝叶甲(PyrrhaltaaenescensFairmaire)又称榆毛胸萤叶甲、榆绿毛萤叶甲、榆绿叶甲、榆绿金花虫,鞘翅目叶甲科。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专危害榆树,在一些地区常与榆紫叶甲混合发生。成虫及幼虫均取食榆树叶片,发生严重时,整株树叶片无一完整。由于该虫分布广,密度大,食性单一,常年成灾,而且该虫具有爆发性特点,给防治带来极大困难。

1 物理机械防治

目前尚无此方面的专题报道,因成虫具假死性,比较传统的办法是振落后捕杀,人工摘除卵块,以及在幼虫集中化蛹时及时清除处理,此法效果比较理想。该方法防治的优点是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但在榆蓝叶甲大面积发生时,此法费时费力,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局限性[1-3]。

2 化学防治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仍然以化学防治方法为主,采用90%敌百虫1000倍加80%DDVP乳油混合液;2.5%溴氰菊酯2000倍;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喷雾防治成幼虫[1,2,4-6]。沈维良先生报道了幼虫孵化前一周,用50%氧化乐果液在树干上涂一条20cm宽环,毒杀1~2龄幼虫[7]。辽宁张文学报道了用速灭杀丁、灭杀毙,以药剂、柴油、机油按1∶1∶8配比浸纸绳,在树干胸高处绑扎控制成虫上下树。防治效果达90%以上[4]。

普兰店市森保站王淑娟同志报道了用塑料带浸100倍溴氢菊酯,然后缠绕树干方法防治成虫上树。常玉春(1997)报道,在榆树发芽前15~20d,在树冠下外围四周扎4~5个深20至30cm的洞,然后将3%呋喃丹均匀倒入洞中,并向洞内浇水2~3次。用药量应依据树木大小,每株掌握在50~100g之间。每年施药一次,可使树木全年不受榆蓝叶甲危害。

3 预测预报

哈尔滨市园林科学研究所赵绥林等同志对哈尔滨地区的榆蓝叶甲、榆紫叶甲进行了发生期的测报研究工作。测定了其卵发育起点温度,孵期有效积温等[8,9]。

4 天敌昆虫的利用及研究

对榆树重要害虫榆蓝叶甲的天敌防治研究,目前还尚无较系统的研究。由于榆蓝叶甲近年来多次暴发成灾,利用天敌昆虫进行防治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据论述,在齐齐哈尔市榆绿叶甲天敌昆虫有菱斑巧瓢虫(OenopiacunglobataLinnaeus)、奇变瓢虫(AiolocariamirabilisMotschlsky)、蠋敌(Arma chinensisFallou)和榆毛萤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gallerucaeFonscolombe)等。在已知的这几种天敌昆虫中,其中菱斑巧瓢虫捕食榆蓝叶甲的卵,奇变瓢虫捕食卵、幼虫、成虫,蠋敌对榆蓝叶甲各虫态均有捕食,榆毛萤叶甲啮小蜂寄生榆蓝叶甲的卵[10,11]。

姜秀华等在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采用田间观察与野外罩养的观察方法对蠋敌取食榆蓝叶甲进行了研究。在观察中,蠋敌能同时捕食多种鳞翅目幼虫。其实验方法是,将若干头蠋敌成虫单头罩养在网内,逐日向网内投入各种虫态的榆蓝叶甲,次日调查死虫数和活虫数,连续3d得出蠋敌日均取食量。经统计分析,蠋敌日均捕食榆蓝叶甲卵11.8粒,或老熟幼虫3.7头,或蛹4.7头,或成虫2.3头。因此蠋敌是榆蓝叶甲重要的天敌之一[11,12]。

荆英等阐述了我国目前有益瓢虫的种类。目前全世界瓢虫总计5000多种,中国有500种,除少数种类为植食性外,大多数种类为捕食性天敌,还有少数种类为菌食性。如分布于北美和墨西哥的475种瓢虫中,仅4种为植食性,6种为菌食性,其余为捕食性;国内已有正式描述的326种瓢虫中,植食性约为71种,菌食性约为11种,其余均为捕食性。荆英等在文中对我国近三十年来研究报道的51种有益瓢虫作了综述,其中澳洲瓢虫(Rodoliacardinalis)、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montrouzieri)和小黑瓢虫(Delphastuscatalinae)3种为国外引进种,48种为国内所有种。在这51种有益瓢虫中,只有一种为菌食性(素鞘瓢虫IlleiscinctaFabricius),其余均为捕食性。文中提到了菱斑巧瓢虫(OenopiaconglobataLinnaeus)捕食多种蚜虫及榆蓝叶甲卵,分布局限在山东省[13,14]。目前在黑龙江以及东北地区尚未见报道。

时振亚等(2001)在国内首次论述了采自河南省郑州寄生榆绿叶甲的一种啮小蜂,即榆毛萤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gallerucaeFonscolombe)。该种在国外分布于法国、德国、印度、美国等。主要捕食榆绿叶甲和榆黄叶甲(PyrrhaltaLuteolaMull),黑龙江省尚未见分布和报道[10]。

5 微生物利用方面的研究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制剂是一类微生物杀虫剂。Bt杀虫剂对人和植物无害,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昆虫病原菌,是昆虫病原细菌中应用最多的一类。近20年来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等地相继开展了Bt杀虫剂防治森林害虫的研究和应用工作。随着新亚种的相继发现,新菌株的开发应用,Bt杀虫剂在森林害虫的防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Bt杀虫剂研究的深入,以Bt杀虫剂为主的综合防治将日益引起重视。Bt杀虫剂研究自Berliner得到第一株Bt起,一批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菌株,如HD-1、Btt、Bti、PG-14、NRD-12等相继从昆虫尸体和土壤中分离出来,Bt菌株的多样化保障了Bt杀虫剂的系列化生产[15,16]。

张永安等(2003)利用PCR-RFLP鉴定体系和SDS—PAGE表达蛋白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来自我国不同森林主地带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中分离的72株苏云金芽孢杆菌的 Cry1、Cry2、Cry3、Cry4、Cry5、Cry8、Cry9、Cry10、Cry11、Cry1Ⅰ杀虫晶体蛋白基因类型,表达蛋白和杀虫活性的生物测定。研究表明,Bt菌株的杀虫活性与其携带的编码ICP的Cry基因密切相关,其杀虫活性范围从鳞翅目(Lepidoptera)已扩大到对双翅目(Diptera)、鞘翅目(Coleoptera)、直翅目(Orth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等9个目昆虫有活性[16]。

1983年Krieg首次发现对鞘翅目害虫有活性的Bt菌株 B.t.Subsp.tenebroinis(Btt)。1987年Herrnstadt克隆了第一个对鞘翅目害虫有效的Cry3Aa基因,随后,导入Cry3Aa基因的工程菌剂和转基因马铃薯分别于1991年和1995年投放市场,在马铃薯甲虫的防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研究还相继发现Cry7A、Cry8和Cry18A等基因也能编码对鞘翅目害虫有活性的毒蛋白。

张杰等从国内分离的对鞘翅目叶甲科害虫高毒力的Bt菌株中克隆了3.0kb Cry3Aa基因大片断,并完成了该片段的亚克隆和全序列测定。该基因编码原为1932bps,编码的蛋白质由644个氨基酸碱基组成,分子量73.1ku,等电点为pH 5.165,为弱酸性蛋白。该蛋白中ser、(丝氨酸)Leu、(亮氨酸)Thr(苏氨酸)含量最高,分别为8.22%、8.07%和7.76%。通过穿梭载体将该基因导入Bt无晶体突变株中,获得工程菌Biot 205。经测定工程菌Biot 205对榆蓝叶甲校正死亡率为86.21%,显示了极高的生物杀虫活性。研究方法为,Bt菌株(Bt22、Btt、Biot205)在LB液体培养基中活化过夜,以1%量接种于1/2LB液体培养基中,230r·min-1培养30~40h,离心,无菌水洗沉淀1次,恢复到原体积备用。剪取合适的榆树枝叶,清洗,晾干,分别浸润Bt菌液10s,取出,自然晾干,放入广口瓶中,在枝条基部裹以湿润棉球。每瓶分别接入2~3龄的榆蓝叶甲幼虫,用纱布、保鲜膜封口,室温(25~28℃)放置96 h。对榆蓝叶甲幼虫杀虫结果表明,出发菌株Bt22毒力强于国外标准菌株Btt,较Cry3Aa7基因重组菌株Biot 205培养物具有较强的活力,死亡率(Mortality)为 86.67%,校正死亡率(Corrector mortality)为86.21%。但稀释10倍后,毒力下降,与Btt菌株类似[15]。

6 榆蓝叶甲微粒子虫防治研究

关于微粒子虫寄生榆蓝叶甲的研究、目前仅见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问锦曾、黄虹进行了报道。1987年在北京榆蓝叶甲成虫被一种微孢子虫感染,1989年春越冬成虫感染率达96%[17]。当年第二代发生很少,推测这种微孢子虫可能在该虫群自然调节中有重要作用,遂进行分类鉴定,确定它是微粒子虫一新种(Nosemaaenescenssp.nov.)。经鉴定,这种微粒子虫在光学显微镜下,裂殖体具1、2、4或8核,以二体分裂或芽殖增殖,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单核裂殖体的单核为一对紧密结合的偶核(diplokaryon)。产孢体长形,具1对偶核,仅1种产孢方式,即1个产孢体形成两个孢子母细胞,再生成两个孢子。本种在寄主细胞内发育时均直接能寄生细胞质,但有时形成“拟孢囊”(Pseudocyst),内含数十个至百余个孢母或孢子。实验中,微孢子虫由北京榆蓝叶甲成虫分离出。实验方法为,用不同浓度孢子涂叶经口接种幼虫,在20℃和28~30℃分别饲养,定期剖查涂片,甲醇固定,Giemsa染色,为观察超微构造,感染组织经戊二醛—锇酸双固定,系列乙醇脱水,Epon812渗透包埋,LKB超薄切片,JEM 100S电镜观察和照相。对几种供试昆虫进行试验,自然寄主为榆蓝叶甲、黄褐萤叶甲(PyrrhaltalineolaFairmaire),实验寄生为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棉铃虫(HeliothisarmigeraH.)、烟青虫(H.assultaG.)、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uriamanilensisM.)和家蚕(BombyxmoriL.),不能感染的有黏虫(MythimnaseparataW.)、菜青虫(PierisrapaeL.)和杨扇舟蛾(ClosteraanadoretaF.)。经检查,榆蓝叶甲成虫系全身感染,以中肠和卵巢感染最重,幼虫仅消化道被感染,染病中肠呈乳黄色。

目前已知Nosema属(Larsson,1988)在鞘翅目叶甲科榆蓝叶甲上寄生的有11种(Lipa,1968;Hostounsky et Weiser,1973,1975;Toguebaye et Marchand,1984,1986;Toguebye et Bouix,1989;王义等,1990)。用微粒子虫防治榆蓝叶甲是很有发展前途的[18,19]。目前只在北京发现,黑龙江省尚未发现。

7 生物无公害制剂的研究利用

西北林学院的马希汉等研究利用了马桑籽提取物对榆蓝叶甲取食及生殖影响进行了研究,证明马桑籽提取物对成虫幼虫有明显的拒食作用,对卵的孵化、蛹的羽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0]。黑龙江省如何利用当地的植物资源提取物来防治榆蓝叶甲,是一条可探索之路。

虽然榆蓝叶甲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较为敏感,但为了减少农药对城市环境的污染,李献民、王文英等同志用无公害农药防治榆蓝叶甲进行了研究[6]。选用药剂为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500倍、1.8%阿维虫清乳油2500倍、2000国际单位/ml Bt悬浮剂150倍、0.12%灭虫丁可湿性粉剂2000倍与30%桃小灵乳油1000倍进行药效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桃小灵在防治时,虽然击倒力强,但该药是有机磷与菊脂类农药混配而成,对环境可产生较重的污染。灭幼脲-3号为昆虫滞育剂,阿维虫清为抗生素类杀虫杀螨剂,Bt和灭虫丁均为病毒性杀虫剂,4种农药与桃小灵相比,虽然对害虫击倒迟缓,但因其对环境无污染、对人类无公害,因而应大力推广应用[21]。

仿生农药制剂的利用方面,见诸报道的还有林业部森保总站刘篆芳、王科芳同志对25%农梦特、灭幼脲-Ⅲ号、杀虫隆、双氧威等同种仿生农药防治榆紫叶甲、榆蓝叶甲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杨世璋等对白僵菌防治害虫的试验研究等[5,21]。

8 榆树抗虫性研究

茹桃勤等研究了自然状态下19种榆树对榆蓝叶甲的抗虫性,采用的方法是野外调查和幼树套笼饲养,以产卵量和1、2龄幼虫发生高峰幼虫量为指标,通过抗虫性聚类分析,对在河南所选择的19种榆树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抗树种为椿榆(U.davidianavar.japonicaRehd.Nakai)、太行榆(U.taihangxshanensis)、大叶榆(U.laevisPall)和 蜀 榆 (U.bergmannianavar.lasiophyllaSchneid);抗 性 树 种 为 旱 榆 (U.glaucesscensFranch.)、黑榆(U.davidianaPlanch.)、毛榆(U.gaussenii)、榔榆 (U.parvifoliaJacq.)、琅 琊 榆(U.chenmouiCheng)、多脉榆(U.castaneifoliaHemsl.)、白榆×椿榆(U.pumiliaL.×U.davidianavar.japonica)、天优2(U.pumiliaL.×U.davidianavar.japonicaRehd Naki2)和天优3(U.pumiliaL.×U.davidianavar.japonicaRehd.Naki3);感虫树种为白榆(U.pumiliaL.)、明陵榆(U.SzechuanicaFang)、大果榆(U.maerocarpaHance)、美洲榆(U.americanaL.)和红叶明陵榆(U.SzechuanicaFang red Leaves);喜食树种为多脉×明陵(U.castaneifoliaHemsl.×U.Szechua-nicaFang)。野外幼树套笼饲养表明,榆蓝叶甲幼虫取食抗性较强树种太行榆、椿榆和黑榆叶子后不能存活,幼虫死亡率均为100%[22,23]。

卫海荣等研究了榆树种的叶子结构与抗虫性的关系,不同的树种或同一树种的不同无性系间的受害程度差别很大。本研究采用了电镜扫描和石蜡切片法,结合生物测定和田间调查,分析了榆属树种的叶子结构与其抗虫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榆属树种的气孔以大密度分布在叶子的下表面,气孔的保卫细胞具有角质层和本质化的壁。这种特点使幼虫不易从叶子下表面取食到叶肉,所以它们往往转移到叶子上表面取食,从而造成叶子上表面的结构特点与抗虫性的强弱直接相关;抗虫性强的树种或无性系的叶子表面有很厚的蜡质层,而易感虫的树种或无性系的叶子上表面蜡质较薄。下表面无此规律;叶子上表面的表皮毛密度(X1)和角质层厚度(X2)与叶面积受害指数(Y)呈高度负相关(Y=35.87-7.76X1-255.74X2,r= -0.925)。角质层厚度对叶面积受害指数影响更大。对比表明,抗虫性的树种或无性系的叶子表皮毛的平均密度和平均角质层厚度比易感虫的树种或无性系分别大171%和319%;抗虫性的树种或无性系的叶肉细胞中有钙盐结晶,而易感虫的树种或无性系则没有。另外有些抗虫性的树种或无性系的上表皮细胞有时为两层;榆树的叶子上都具有典型的腺毛,且主要分布在上下表面的细脉上,尤以下表面为多,这些腺毛有可能分泌挥发油或化感素吸引或驱避,阻止或刺激害虫的取食[24]。

[1]王大洲,彭进军.圆叶甲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J].河北林业科技,1999(1):30

[2]孙薇,王艳梅.黑龙江省西部城市园林树木主要害虫类群及防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9):111-113

[3]李长青.榆绿叶甲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J].林业实用技术,2002(5):29

[4]张文学,王明琴.利用毒绳技术防治榆紫叶甲[J].辽宁林业科技,2001(4):40-41

[5]刘篆芳,王冬.几种仿生农药防治榆紫金花虫试验[J].森林病虫通讯,1994(3)31-32

[6]李献民,王文英.用无公害农药防治柳兰叶甲研究.河南林业科技[J],2000(4):33-34

[7]沈维良,桑振民,王迪海.榆绿叶甲的发生与防治[J].安徽林业,1999(3):22

[8]赵绥林,吕庆茹,蔡纪文.哈尔滨市三种园林害虫发生期测报的研究[M]//中国森林昆虫.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9]胡隐月.森林昆虫学研究方法和技术[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88

[10]时振亚,王高平.榆毛胸萤叶甲啮小蜂-中国新记录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4):326-327

[11]姜秀华,王金红,李振刚.蠋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03(3):7-8

[12]高步瞿.森林植物检疫[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3]鄢淑琴,惠民杰,路红,等.奇变瓢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4(2):14-16

[14]荆英,黄建,黄莲英.有益瓢虫的生防利用研究概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4):299-303

[15]张杰,宋福平.对鞘翅目害虫高毒力Bt基因Cry3Aa7的分离克隆及表达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6):650-653

[16]张永安,宋福平,戴莲韵,等.我国不同森林立地土壤中苏云金芽孢杆菌cry基因资源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3(1):19-25

[17]问锦曾,黄虹.榆绿毛萤叶甲寄生微粒子虫新种记述[J].动物分类学报,1995(2):129-133

[18]Deloach,C.J.Biological control of saltcedar(Tamarix ramasissima).Progress Report,1992

[19]C.Jack DeLoach,ect.Ecological Interactions in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Saltcedar in the United Stares Toward a New Understanding[M].Proced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logical Control of Weeds,2000

[20]马希汉,郭新荣.马桑籽提取物对黑肩毛胸榆叶甲取食及生殖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5(1):64-67

[21]杨世璋,林琳.白僵菌防治盐肤木害虫黑角直缘跳甲的初步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1997(3):132-134

[22]茹桃勤,朱延林.榆树对榆毛胸萤叶甲的抗虫性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7(12):12-15

[23]茹桃勤,朱延林.白榆优良无性系65212对榆毛胸萤叶甲的抗虫性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4):35-40

[24]卫海荣,李凤兰,朱延林,等.榆属树种的叶子结构与抗虫性的关系[J].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1995(1):17-26

猜你喜欢

抗虫性瓢虫害虫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欧黑抗虫杨N12对美国白蛾的抗虫性研究
冬季果树常见蛀干害虫的防治
小小瓢虫
飞呀,小瓢虫
枣树害虫的无公害防治
农业害虫的冬季防治
瓢虫
茶树的抗虫性和抗性育种研究
瓢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