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间关帝信仰与社会需求之随机调节*

2013-04-18吴幼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关帝信仰民间

□吴幼雄 吴 玫

多年来,在进行关帝信仰研究过程中,发现关帝信仰与制度化宗教之根本区别,除了在是否有创始人、教义、戒律、经典、教团等方面之根本区别外,还有一个重大之区别,那就是关帝信仰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种“随机调节”的机制。这种“机制”是不成文的,即它随社会需求的变化,关帝信仰主动调节自己去迎合社会需求,去消弥社会矛盾、涵化社会矛盾,为社会和谐稳定,发挥关帝信仰特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民间关帝信仰与社会需求的“自动调节”功能,是任何制度化宗教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我想这是民间关帝信仰能长期在中国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也是民间信仰的优势所在。下面以民间信仰里的关帝信仰为例进行阐析。

一、关帝信仰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儒、道、释三结合体。

民间关帝信仰的实质是什么?有一幅20字对联即: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

对联高度概括关帝信仰的三个本质特点:其一,以一个“封”字,突出表明它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即封建政权的代表——皇帝,通过封名号,牢牢控制民间关帝信仰的方向。其二,用一个“称”字,同时反映了儒、道、释三家争祀关帝的历史事实。其三,对联点明了关帝信仰不属佛教、不属道教,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儒、道、释三家的结合体。用一个恰当的名词表达,即民间信仰。下文以民间关帝信仰的最主要经书,即《明圣经》和《觉世经》为例说明。

(一)《明圣经》

《明圣经》云:

帝曾言日在天上,心在人中。心者万事之根本,儒家五常、道释三宝,皆从心上生来。仁莫大于忠孝,义莫大于廉节,二者五常之首。圣人参赞化育者,此而已;仙佛超神入化者,此而已。

以上这段“关圣大帝敕令”,是用儒家的观点来诠释道、佛三宝,认为皆在儒家五常之内。并且进一步阐述“圣人”育化,“仙佛”入化亦是此理。又对《明圣经》三个字的解释如下:

即经者,“心永存孝悌之礼仪”;圣者,“心永存忠肝义胆”;明者,“心如日月,清净普照,无一染尘”,即儒家提倡的道德标准——明心鉴性。

综上《明圣经》的内容主旨,皆源于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道、释三家合一的理学思想。它的理论基础在《关圣帝君正心宝诰》是这样表述的:“孔氏重操存(平日之立身行为),佛法曰明(清明),道家曰贞(精诚)。虽有殊途,原归一致。”千百年来,中国的封建政权就是这样通过非行政手段,将儒家的伦理道德,通过道、释和民间信仰,潜移默化地渗入老百姓的心田。

(二)《觉世经》

《觉世经》直接以“君权受命于天,以作神主”切入民间关帝信仰。开篇便是:“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方于人道无愧,可立于天地之间。”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论说“若不尽忠、孝、节、义等事,身虽在世,其心已死,是谓偷生”,引出一个“心”字。进一步论述“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紧扣一个“心”字。于是便得出结论:“若是欺心,便是欺神。”如何做到不欺心,不欺神呢?那便是“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独”。说具体,便是“敬天地,礼神明,奉祖先,孝双亲,守王法,重师尊,爱兄弟,信友朋,睦宗族,和乡邻,别夫妇,教子孙”。可见《觉世经》的主旨是儒家忠、孝、节、义伦理道德和关帝神明信仰的高度结合体。

二、《又新启蒙》反映闽南清末社会危机和关帝信仰随机调节

道光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鸦片烟敲开闭锁的中国门户,随着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1842年中英不平等《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主权门户洞开,鸦片烟、天主教、耶稣教相继而入,保守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产生激烈碰撞,中国底层社会引起剧烈震荡。儒家文人面对巨大的社会变化,惊呼“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纷纷借民间关帝信仰的仪式,即所谓关帝降示、降诗、降歌、降责、降戒、降谕、降乩、降宝训和降果报,企图力挽狂澜于既倒。列举《又新启蒙》里几个事例说明。

(一)降“戒鸦片歌”:

“外国制成毒物,流入中土市廛。或称上桂阿芙蓉,或称鸦片与洋烟……吃几口,腹如鱼跃步如飞鸢。诚实爽快,诚实悠然……始焉者囊橐渐罄桑田变迁,继而后家破产荡烟绝鼎悬……此时节无门求借抛子断弦,下无立锥上无瓦椽。白手搔壁谁孰可怜,衣衫褴褛,亲朋厌弃者焉……劝戒转邪就正,天公赐福目前。倘若告而不听,降尔灾殃记尔愆。若能听而不告,阴司按律入烹煎。有则改之,无则勉旃。”①

这首《戒鸦片歌》写吸食鸦片者不分昼夜,财产荡尽,家破人亡,寿算难延,从反面亟写吸食鸦片之害处。这是清光绪年间关帝信仰与社会和谐的正面事例。

(二)降规劝“士农工商”诗

在《又新启蒙·真山观音佛祖序》,借观音佛祖见世人“士尚骄奢,不勤励乎诗书;农尚淫佚,任荒芜于田地;工不遵规,商不存实”。②于是邀同关帝巡视世间,指出“读书不明大义,士之蒙也;耕田好勇斗狠,农之蒙也;梓匠用术害人,工之蒙也;贸贩欲占便宜,商之蒙也”。③进而又借关帝降示“士农工商诗”加以规劝、引导。

如《降示士诗》云:“聚会仙神对酒觥,含烟吐雾启文明。镕经铸史勤书案,泮水蜚声和鹿鸣。”又《降示农诗》云:“泮水蜚声和鹿鸣,农夫士子一般情。一年四季无荒怠,耕九余三享太平。”又《降示工诗》云:“耕九余三享太平,良工制度勿横行。方圆曲直顺机变,西作未完东又迎。”又《降示商诗》云:“西作未完东又迎,行商贩货唱涯生。能存出入公平志,积玉堆金箱满盈。”④

以上四首降示诗,劝戒士子“勤书案”,必得“泮水蜚声”;劝戒农夫“无荒怠”,必得“享太平”;劝戒工匠“制度勿横行”,必得“西作未完东又迎”;劝戒商人“出入公平”,必得“积玉堆金箱满盈”。即只要士农工商各勤其业,必得果报,从正面劝导,谆谆善诱。

据以上所引用的清末闽南关帝信仰“降示诗歌”内容看,关帝信仰在清末急剧转型的混乱社会里,的确对社会起了启智和维持安定的作用。

(三)《又新启蒙》对闽南社会需求的其他随机调节

清末,闽南民间关帝信仰流传的关帝“降示书”,有惠安县的《觉世新新》和安溪县的《觉世又新》二书。光绪年间,安溪县龙兴里(今尚卿乡陈厝前村)聚星楼关帝庙又增编《又新启蒙》一书行世。据《又新启蒙》借“聚星楼关圣大帝序”云,该书“或词话、或诗歌,言简意赅,昭然指示。其为言既易知,其感人又易入,触目警心。较《(觉世)新新》与《(觉世)又新》尚为更易识,诚能化蒙启瞆,故名之曰《又新启蒙》。”⑤可见,《又新启蒙》是应清末光绪年间社会急剧转型之需求而诞生的,它的内容既反映了清末闽南民间关帝信仰的情况,同时也反映关帝信仰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它所起的作用是行政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又新启蒙》计8卷,如“降晴雨诗”、“降不孝诗”、“降戒鸦片歌”、“降强凌弱诗”、“降惜五谷诗”、“降诵《密心经》诗”、“降勉士农工商诗”、“降小善报大福报”、“降恤孤儿歌”、“降勉修坟墓歌”、“降孝敬翁姑果报”、“降戒杀生歌”、“降戒离妻歌及不离妻果报歌”、“降戒伪医歌”、“降戒唆人争讼歌”、“降和乡睦族歌”、“降戒斗歌”等,可谓涉及底层草根民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据此,可见民间关帝信仰可以弥补行政权力所不能到达的地方,它是老百姓心理自警,行为自我约束的精神力量和自我约束的形式。于个人、于家庭、于家族、于乡里、于城市、于国家,其正面作用应予肯定。

(四)西方文化与闽南传统观念的碰撞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以耶稣教、天主教为主要形式和媒介,从五口通商口岸登陆,进而扩及沿海广大城乡,且向内陆穷乡僻壤发展,与中国传统儒、道、释文化发生强烈碰撞。此时,民间关帝信仰是被儒家文人借以抵制、排斥西方文化的工具。闽南地区的一群著名文人和富商,在关帝神像面前结拜为兄弟,诉说“自邪说流行,名为平等,无上下之分矣;曰小家庭,无父子兄弟之亲矣;恋爱自由,夫妇之伦更不堪问矣”。⑥他们在关帝神像前发誓,要共同扶持,抵制西方新思想的传入。

又如《又新启蒙·序》云:

慨自耶稣、天主等教流入内地,奇技淫巧之习,渐中于人心。而各州县所设教官,不过借以饱囊橐,畜妻儿……教官不能教诸生,而诸生亦不能教于乡、教于家,所谓《四书》、《六经》,周张程朱文集、语类、与夫《孝经》、《小学》诸书,且束之高阁,任鼠跡蠹鱼出没其中,而不甚爱惜……而祇父、恭兄、尊师、信友之理,贸然不知为何物。无怪乎世道衰,人心坏一至于此也。夫司教者不能有整齐严肃之规,而至以神道设教,主持风化者之耻也。⑦

以上《又新启蒙·序》,作者系光绪年间南安副贡生吴拱汉,时任南安县教谕。他目睹西方耶稣教、天主教进入内地,人心大变,各州县教官皆借职务以“饱囊橐,畜妻儿”,而不知“《四书》、《五经》,周张程朱文集、语类”。他惊呼“世道衰,人心坏一至于此也”!但他也明白,此《又新启蒙》善书之作,对社会风气的改变是“汗牛充栋”,起不了什么大的作用。这就预示清末光绪年间,民间关帝信仰在经过与西方文化的被动碰撞下,开始寻找出路,即由与西方文化的被动碰撞对抗方式,随机转变为统摄西方宗教,亦即以关帝神明为主导,统摄儒、道、释、耶、回等五教,这便是下文要论述的。

三、民国初年,关帝信仰之随机调节

随着辛亥革命的发生和民国的建立,民族、民权和民生思想逐渐传播,科学技术逐渐普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渐趋和缓,一些儒家文人开始发现,西方文化也不是一无是处,如政治制度是“立国宪法”、哲学思想是“精研格致”、科学技术是“声光化电,巧夺天工”,且“利用于民,日新月异,有足嘉焉”。⑧要彻底扫清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从“世界大同,宗教统一,共享太平”的天真理念出发,借民间关帝信仰把外国主要宗教,纳入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道、释、耶、回等五教合一的世界宗教统一模式。这体现在民国九年(1920年)至十四年(1925年)成书的云南洱源县吕惟一编《洞冥记》。

(一)《洞冥记》开创世界五大宗教推选关帝为第十八代玉皇之先河

该书哀叹,“清朝末年,人心已坏,种下祸根,孔教不遵,崇尚新学,纲纪渐废,习染欧风,以至五伦不讲,八德全亏,将文明礼教之中华,胥沦为禽兽黑暗之世界”。⑨

《洞冥记·跋》云:“(本书)公诸全球,以劝五族同人,并劝欧美各国,讲求道德,注重夷伦,宗教统一,世界大同,共享太平之福。”⑩

又《洞冥记》借玉皇“训教主联合五大洲”曰:

(玉皇)髦期倦勤,向老母上表辞位,老母准旨,下议万仙,宜择贤良,登庸受禅,三教圣人推举关帝,众仙额首称庆,共同赞成……目前暂依尧老舜摄议。⑪

又《洞冥记》借关帝登极宴会上,老母对外国皇后夫人说:

尔国既知崇信上帝,殊不知上帝乃吾母之皇儿。赏罚祸福之权,吾母操之……今与尔妇女约,要尔回国,赞助各教主,速速传化国人……讲求人道,并要统一宗教,读是书,将来中外一家,同享太平……⑫

以上《洞冥记》所述,正是以后所谓关帝被世界五大宗教推举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的雏形。这也是民国初年,关帝信仰随社会需求的变化,从儒、道、释合一,应时转变为以儒家为主导,儒、道、释、耶、回五教合一的转变。也是之后《关圣帝君受禅玉帝经略》出现的时代背景。

(二)《关圣帝君受禅玉帝经略》完成五教共推关帝为第十八代玉皇

该经借牟尼文佛降述《五教尊共议荐举关圣帝君受禅玉帝经略》云:

五教尊奉诰命,荐举玉皇,以期日月重开新运……于是,儒、释、道、耶、回五教教尊,同声而言曰:‘惟此季世,受禅天皇,非通明首相关圣帝君不足膺此重任……五教教尊乃奉诰命,选举关圣帝君为第十八代玉帝大天尊玄灵高上帝。⑬

以上《关圣帝君受禅玉帝经略》引“昔时尧、舜、禹禅位之故事”,然后以“天上人间同一理”,为关帝“受禅登九五之尊”,寻找历史的依据。这便是民国初期关帝信仰在西南地区出现的一股潮流,但我国江南地区民间关帝信仰的核心价值依旧循着忠、义、仁、信、孝、廉、礼、节、勇等文化思想方向发展。一言以蔽之,仍循着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道、释三教结合的方向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关圣帝君受禅玉帝经略》在台湾省高雄市颇为流通,台湾不少关帝庙也有此经流通。20世纪末,我国台湾地区部分关帝信众发起成立关帝教派。台中、彰化、云林、台北等地的一些关帝信众,以《关圣帝君受禅玉帝经略》为蓝本,改名《玉皇尊经》,仅将“儒、道、释、耶、回五教”等字改为“各教”,婉转恢复儒、道、释内涵。于2004年12月,正式登记成立以关帝为唯一神明(称恩主公)的“玄门真宗”教派,提出以“仁、义、礼、智、信等五常道德”为思想基础,建立“一切圆融自在,冥阳同用的圆融国度”。这是当前台湾社会党派斗争,族群分裂,社会生态环境变化在民间关帝信仰方面的反映。

四、结束语

本文借民间关帝信仰经书重新呈现古代、近代民间关帝信仰历史发展的脉络,阐述民间信仰与社会需求之密切关系。在本文的探讨过程中,有几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其一,自西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政策以后,儒家思想占有独尊地位。至隋文帝,提出“门下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浅深,殊途共致”。⑭又说“朕……慕释氏不二之门,贵老庄得一之义”。⑮可以说是开中国三教合一之先河。以后,唐太宗说“今李家据国,李老(即老子,这里指道教)在前;若释家治化,则释门居上”。⑯武则天又宣布“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⑰儒、道、释三教合一成型。宋代的程、周、朱理学正式融合儒、道、释思想,三教合一定型。

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在长期与道、佛宗教相处磨合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相互容忍、吸纳和融通的好处。于是,只要在政治上不反对至高无上的儒家皇权,且道、释要配合“内竭朽力,仰酬外护”,即所谓“率先名教(儒教),永泛法(佛、道)流,兼用治国”⑱,即儒、道、释三家在服从皇权的前提下,可以“和而不同”,“兼用治国”,各沿着自己不同的系统存在与发展。这是儒、道、释三家共存共荣的基础,也是民间信仰能长期在中国土地上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础。

其二,中国古代神权与政权的关系,是皇权高于神权,皇帝“受天眷命,以作神主”,神必须受皇帝赐封方能扬名与存在,并提出神明被赐封号的条件,是“唯能有功于人者,乃始赐号名,秩祀典”。并表白所以这样做,皆“志在斯民而不自为”⑲,地方官员也会按祀典“谨率官僚,虔神奉安”。如此以往,“则民之归仰自不能忘,朝廷褒封之典自不能已”。这样,就把老百姓的愿望和精神寄托,与统治者的君权“受天眷命,以作神主”的道统,通过对神明赐封号、加徽名和秩祀典的形式统一起来。所以,朝廷给神明加封号、徽名越多,政权和神权的结合就愈紧,再加上老百姓对神明的心理寄托,实际上是政权、神权和老百姓愿望三者结合就愈紧。这是一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统治者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出来的有效统治经验。统治者的意志可以通过神明崇拜与老百姓的愿望沟通,把统治者仁、义、礼、智、信的道统,通过关帝信仰仪式在无形之中借关帝“降示”灌输给底层民众。而这些灌输者,便是地方的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进士、举人、贡生、秀才等一类人。这些人往往通过撰碑记、写经书和主持祭祀仪式,间接把儒家思想与神意、民意结合一起,以维持社会秩序的安定,稳定封建统治,这便是民间信仰长期存在的社会基础。

其三,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环境的根本变化问题。唐朝时候,基督教传入中国,为取得生存发展机会,把主神以“佛”称呼,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代,伊斯兰教、摩尼教和印度教亦仿此照行。原因是那时儒、道、释三家合一占据社会文化思想的统治地位,是绝对的强者,而外来宗教则是弱者。

清末、民国初年,中国的国内形势完全颠倒过来,那时的耶稣教、天主教和西方文化思想,是借不平等条约而来,是绝对的强者,而中国是战败者,是绝对的弱者。所以在《洞冥记》里,洱源县吕惟一虽用心良苦,但借“无极老母”颁旨“尔国(欧美各国)既知崇信上帝,殊不知上帝,乃吾母之皇儿。赏罚祸福之权,吾母操之”。如此造作,以世界总教主自居。殊不知,民国初年,中国早处此世界弱者地位。这可能就是《洞冥记》不能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同时也表现民间信仰的局限性。

其四、民间关帝信仰经书和降示皆应时事而出现的问题。几乎所有的经书开篇都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因此不断增修关帝信仰经书,以使内容更通俗、更贴近群众生活,以达惩恶和劝善之目的。

关帝民间信仰可以根据社会生态变化,即社会上出现的不良现象,由那些地方儒家文人,随时借关帝降示规劝与警戒。大者如前文所述台湾的《关圣帝君受禅玉帝经略》和《玉帝尊经》;小者犹如上文所述闽南的《又新启蒙》里的“降戒鸦片歌”、“降规劝士农工商诗”、“降强凌弱诗”、“降勉孝诗”、“降勿犯寡妇诗”、“降戒游花街诗”、“降和乡睦族歌”,如此等等。不论是《明圣经》、《觉世经》、《觉世新新》、《觉世又新》、《又新启蒙》、《洞冥记》、和《关圣帝君受禅玉帝经略》和《玉皇尊经》等,均是应社会需求而出现的。反过来这些经书的惩恶、劝善内容,又对人们思想净化、行为自律,对维护社会的安定,起正面的积极作用。这便是民间关帝信仰长期在中国土地上存在的合理性决定的,也是我们现在讨论这个课题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又新启蒙》卷一,《戒鸦片歌》,光绪廿六年(1900年)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重印本。

②③《又新启蒙》,《观音佛祖序》和南安副贡生即用教谕吴拱汉撰《又新启蒙序》。

④《又新启蒙》卷一,“降示士农工商诗”。

⑤《又新启蒙》,《聚星楼关圣大帝序》,安邑生员李廷圭敬謄。

⑥《端谢兰谱·序》,转引自吴幼雄、李少园主编《通淮关岳庙志》卷十,习俗,卷十二,结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

⑦《又新启蒙·序》,南安副贡生即用教谕吴拱汉拜序。

⑧⑫洱源唯一子著《洞冥记》第38回,“上表章天皇登帝极 面圣母众女宴凌宵”。

⑨《洞冥记》第1回,“延康末至尊排劫运 庚子年五圣捧伦音”。

⑩《洞冥记·跋》。

⑪《洞冥记》第37回,“贺呈书垂开万仙会 训教主联合五大洲”。

⑬《关圣帝君受禅玉帝经略》,高雄市至善书局印行。

⑭⑮《国清百录》卷二。

⑯《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

⑰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4。

⑱《续高僧传》卷21,智顗传。

⑲乾隆《泉州府志》卷6,山川,清源山,紫泽宫,真德秀《真人诰碑》。

猜你喜欢

关帝信仰民间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成都武侯祠两个不合历史、礼制现象的文化释读
论信仰
建构主义视角下关羽“关帝”角色的形成
铁的信仰
关帝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