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在诊断胆囊底部腺肌瘤病中的价值
2013-04-18严志娟施文娟黄伟伟
严志娟 施文娟 黄伟伟
高频超声在诊断胆囊底部腺肌瘤病中的价值
严志娟 施文娟 黄伟伟
随着超声发展和普及,胆囊病变检出率增加,尤其是超声显像仪分辨率的提高及其对胆囊腺肌病的新认识,已成为临床首先检查方法。但位于胆囊底部的病灶由于贴近腹壁,使用常规腹部超声探头检查时常易漏诊或诊断不明[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32例胆囊底部腺肌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高频超声对胆囊底部腺肌瘤病灶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04—2012-05我院收治的胆囊底部腺肌瘤病患者32例,男13例,女19例;年龄32~68岁,平均39岁。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右上腹隐痛等,或无明显症状,体格检查时部分患者有右上腹轻压痛。
1.2 仪器与方法 检查仪器包括GE Vivid 7、Philips HD11、百胜Du8,常规腹部探头采用3.5C凸阵宽频变频探头,高频探头采用5-12L线阵变频探头。患者空腹10h左右,取仰卧及左侧卧位,在常规探头检查胆囊的基础上,对于胆囊底部有病变诊断不明或显示不清患者采用高频探头检查。从多切面观察胆囊底部,记录病灶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血流分布及与周围邻近组织的关系。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中30例经手术证实为胆囊底部局限性腺肌瘤形成(图1-2),其中1例节段型腺肌增生症伴底部腺肌瘤形成(图3-4),5例伴胆囊结石,2例伴胆固醇性息肉。联合高频探头扫查发现率100%(32/32),诊断正确率94%(30/32);仅常规探头扫查发现率81%(26/32),诊断率34%(11/32)。患者经常规腹部超声探头连续扫查发现胆囊底部局限性增厚(图5)、内部结构不清或底部未显示,改用高频探头检查,嘱患者屏气或加压,胆囊底部清晰可见,壁上见瘤样结构(图6),结节大部分突入腔内,仅4例向外隆起,但与肝界限清晰。结节最大直径为10~15mm,呈类圆形、半圆形,形态规则,边缘清晰光整,病灶位于胆囊壁间,浆膜面及黏膜面光整;结节内部见多个大小不一微小囊腔(图2)或呈类实质低回声区,5例瘤内因含胆固醇结晶见细点状强回声,后方伴“彗星尾”征;CDFI可显示快闪伪像。其中2例误诊,病理报告为腺瘤和早期腺癌。6例患者因体型较瘦,胆囊底部紧帖腹壁,在常规超声下受伪像干扰未显示,切换在高频超声时胆囊底部显示十分满意。
图1 高频下显示胆囊底部瘤样结节伴罗-阿氏窦
图2 结节内部见多个大小不一微小囊腔
图3 节段型腺肌增生症
图4 伴底部腺肌瘤形成
图5 常规腹部超声仅显示底部壁稍增厚
3 讨论
图6 高频超声显示底部瘤样结节内多个小暗区
胆囊腺肌瘤病是胆囊壁的一种非炎症非肿瘤性疾病,又称胆囊腺肌增生症,胆囊壁内憩室症,是一种以胆囊腺体和肌层增生为主的瘤样病变,其病变特征是胆囊黏膜过度增生、肌层肥厚和壁内憩室形成,常在慢性炎性反应基础上发生,多见于底部。若病变呈节段或弥漫性分布,则称腺肌病;若病变多数集中在一处并形成结节,则称腺肌瘤[2]。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胆囊腺肌瘤病并不少见,各文献报道差异较大,在同期切除胆囊标本中占2.8%~5.0%[3]。胆囊腺肌瘤病病因不明,可能与胆囊动力异常、胆囊结石及慢性炎性反应长期刺激、胆囊胆管发育异常有关[4-5],引起黏膜上皮陷入黏膜下层和肌层形成多个罗-阿窦,以及平滑肌增生肥厚。其病理范围可分局限型、节段型和弥漫型。局限型较多见,常位于胆囊底部,节段型常位于胆囊体和颈部,弥漫型少见[6]。弥漫型与节段型增厚病变往往伴有胆囊收缩功能亢进的表现,可采用脂餐试验鉴别[7];局限性胆囊腺肌增生症往往以胆囊瘤样病变而受到超声检查者的注意。
尽管高频探头穿透力较差,但对近场具有很高的分辨率,胆囊底部解剖位置恰好离体表较近,充分利用胆囊底部的解剖特点,使用高频探头,可减少伪像并使图像在该部位真实放大,清晰显示胆囊病灶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与囊壁关系及血流情况,有利于观察特征性的声像图改变。常规腹部检查探头频率为3.5MHz,虽然穿透性好,能较好地显示胆囊颈部、体部,但是分辨率较差,尤其是近场分辨率,因此对于脏器贴近腹壁的部分(尤其是体型较瘦的患者),比如肝脏的前缘、右肝后叶下缘、胆囊底等部位的小病灶常易被遗漏,或因内部结构不清,无法明确诊断,而高频超声可弥补此不足。
随访及动态观察该病变,可见其生长相对缓慢,彩色血流隆起处未见异常血流信号伸入。腺瘤或息肉好发部位在胆囊颈部或底部,多有宽窄不同的蒂与之相连,息肉多为桑椹状突起,蒂较细,胆囊壁多无增厚情况,腺癌基底往往较宽,胆壁局部多增厚,有的与肝脏分界不清、有异常血流信号伸入。局限型腺肌增生症呈瘤样结构,增厚部位在黏膜及肌层,因有扩张的罗-阿窦而呈多个小暗区,且有特征性“彗星尾征”可与前者鉴别。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观察胆囊低部病变准确率高,能有效补偿常规超声探头的不足,且简便易行。如能在日常工作中适当地应用高频超声,即高、低频超声联合使用将明显提高胆囊底部病灶的显示率和正确诊断率。
[1] 马娜,徐光.胆囊腺肌瘤的超声图像特征及病理对照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8):18-19.
[2] 丛文铭,朱世能.肝胆肿瘤诊断外科病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314.
[3] Boscak A R,A1-Hawary M,Ramsburgh S R.Best cases from theAFIP:adenomyomatosis of the gallbladder[J].RadiogTaphics, 2006,26(3):941-946.
[4] 靳二虎,马大庆.胆囊腺肌瘤病的分型与影像学诊断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7,30(2):104-106.
[5] Pilloni L,Cois A,Uceheddu A.Complete pancreatic heterotopia ofgallbladder with hypertrophic duct simulating an adenomyoma [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6,12(11):1786-1787.
[6] 张武.现代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18.
[7] 宋曙光,张天谋.高频超声在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症的应用[J].现代医学影像学,2005,14(4):185.
2012-06-25)
(本文编辑:欧阳卿)
314100 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