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朝贡茶制度概述

2013-04-18唐郦薇

中国茶叶加工 2013年4期
关键词:行省贡茶制度

唐郦薇

(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 210093)

清朝贡茶制度概述

唐郦薇

(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 210093)

贡茶制度为土贡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维系中央与地方的纽带和文化交流及传承的载体,具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意义。广义来看,贡茶制度在西周时期出现,正式形成并发展于唐代,明初罢团茶,而以茶芽进贡,清承明制,但征收范围进一步扩大。清代贡茶制度主要包括行省贡茶征收、个人例行纳贡和迎銮贡制度三部分。清廷对行省贡茶基本采取按价征收,主要通过户部和礼部两大机构;官员例行纳贡至雍正朝渐趋制度化。清代贡茶制度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挖掘。

清代,贡茶制度

在中国古代社会,基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原则,各地土特产须向朝廷交纳,供其使用,遂形成土贡制度。古代贡物制度有两个特征:一为等级性,即自下而上,是由地方向中央进献;二为多体现地方特色,即任土作贡,各地以其具有代表性的特产进贡。

土贡制度在当时具有相当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它承载着维系中央与地方,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关系的等级制度。通过进贡礼仪这一媒介,各类贡物通过采集、生产、运送、入宫、储存,再到分配和消费等流转的各个环节,最终,或应用于宫廷的日常生活,或应用于祭祀礼仪中,或再由皇帝之手赏赐给下级官员和外藩首领,抑或外国使臣,从而带着天子隆恩无限荣耀的烙印回到地方,乃至海外,成为中央与地方联系重要纽带。

另一方面,贡物作为各地特产,与当地传统的文化和习俗相结合,而成为一种文化载体。贡物的流传和使用,参与和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的发展演变,传播至国外的更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异国他乡人们的生活,融入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涓涓细流。由于为中央最高权力者所推崇,贡物代表着统治阶层的审美和价值情趣,而使得与之相应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如贡茶所承载的茶文化。

袅袅茶香,意清味悠。中国的历史是萦绕着茶香的,悠久的茶文化贯穿着中国历史长河,如同洒落银河的点点繁星,贡茶是其中最为闪耀的那一群。贡茶制度作为中国土贡制度的重要组成,和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有力推手,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从广义上来说,贡茶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蜀作战有功,册封为诸侯,作为封侯国向周王朝纳贡“土植五谷……茶”。但此时贡茶制度仍属雏形,未形成成熟的制度。

贡茶制度正式形成并发展是在唐代。唐代贡茶制度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朝廷选择茶叶品质优异的州定额纳贡;二是选择适合茶树生长,且交通便利的重点产区,由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专门制作贡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则为位于常州宜兴和湖州长兴之交的贡茶院,《樊川诗集》载:“茶山在长兴县西,产紫笋茶,顾渚在长兴西北即水口,唐置贡茶院于此。”[1]贡茶院由中央指派官吏专门负责管理,“刺史主之,观察使总之”,生产者是由政府控制的一部分茶叶专业户,依日纳资作为其报酬。宋代贡茶制度基本沿袭唐制,但顾渚贡茶院日趋衰落,代之兴起的是福建建安(今建瓯)境内凤凰山的北苑贡茶院,以制作龙凤团茶著名。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赞道:“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制作团茶劳民伤财,于是罢造团茶,而令以茶芽进贡。且“其天下每年常贡按明初有土贡方物,中叶以后,悉计亩征银折办于官,其所贡者唯茶药野味”[2],即由地方向民间购买土产,而土贡费用每年都要在田赋项目下支出和开销。清代贡茶制度基本延续明代,但征收范围进一步扩大。

1 行省贡茶征收

清代的国内统治实行行省与藩部二元制度。其中行省为清代的经济基础,这不仅表现在大多数财政赋税来自行省地区,而且行省负担着向清廷交纳土贡的重要义务。

清廷对行省土贡按价征收,“凡器用所需,百物之良,各有土产,直省有司岁支正赋,市自民间”[3],即由各地方政府向民间购买土产,而购买土贡费用及运费每年则在正项赋税下支出和开销;由于价格上涨因素而超出预支部分则列为耗羡项,最终造册报销。由此,各省征收贡茶,则由产茶各州县向种茶户或茶商购买,例如安徽六安茶,“知州将茶课之银,发交霍山并办一色芽茶。每岁茶户采择雨前极品一枪一旗,依法焙制,官以黄绢为袋,袋盛茶一斤十二两,共四百袋,分贮于箱,知州敬谨钤封,恭缮贡本,限谷雨后十日起解,其解官以州县巡检递年轮流详委。”[4]各地向民间采办贡茶的价格大致与民间市场价格相当,如湖南,“康熙二十一年,巡抚陈宏谋奏定章程,将茶商所有等称,由官较定颁发,向后买茶,除茶价按所产丰歉随时消长,官不拘定外,其买茶概用纹银九折扣算,等称则照司法九三扣折算,正合市平,茶户称茶亦用官称足给。”[5]浙江岁额恭办黄茶二十八篓,恭办陵寝黄茶、内廷黄茶共九十三篓,由办引委员会于所收茶引买卖内办解。”[6]

此外,凡是宫内不急用且在京城就容易采购到的物品,则折银两上缴。如雍正年间,“又议准,江南六安、霍山等州县芽茶照常解送,浙江、江西、湖广、福建等省每年解送芽茶,停其解送,所征价银报部查核。”[7]

清代行省贡茶主要由户部和礼部两大机构征收。户部“为天下财赋之总汇,直省钱粮,顺治元年,统归户部职掌”[8]。户部征收的主要有颜料、铜锡、芽茶、丝绵绢布等本色,及其折价银;行省贡茶由户部收纳、报销,属于国帑部分。行省贡茶之大宗——浙江黄茶就由户部征收,“定例浙江省每年交送黄茶二十八篓,每篓八百包,由户部移送,收毕仍移会户部。”[8]

礼部虽不是收纳行省贡物的主要机构,顺治年起,礼部开始收纳一些特殊贡品,如荐新芽茶。“顺治七年,礼部照会产茶各省布政司,每年谷雨后十日起解,定限日期到部,……如有晚延,将督抚、布政司一并办处。……其江南省六安、霍山芽茶,仍另委官员起解,于进到时,即会同光禄寺交送内务府收供内用”[8]。

行省征收贡茶的特点在于量大和实用,收取皆为维持清廷日常消费。通过以下对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各省贡物清单的整理,我们可以对康雍乾时期各行省贡茶征收情况有一大体了解,见表1。

表1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茶叶贡品逐月清单[9]Table 1 The list of tributary tea perm onth in 1776

2 个人例行纳贡

并非所有人员都有资格向皇帝进贡,有资格者大致可分为六类:一是宗室亲贵,二是中央官员,如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等;三是地方的督抚、将军等;四是内务府派驻各地的海关、盐政、织造等;五是致仕大臣;六是衍圣公。这些官员不仅是清廷中央与地方相联系的主要力量,而且通过他们每年的定期纳贡,清廷尽享天下珍奇。“特殊场合下,地方的布政使、按察使以及京中的内廷翰林也可以进贡。一些没有资格直接进贡的人员还可以通过督抚等转贡。如果从这一角度而言,全国所有阶层的人士都是潜在的进贡者。所有民间珍藏,都可以通过进贡渠道转献给皇帝。”[10]

官员例行纳贡,在清初比较随意;到雍正时期,逐渐发展为一种固定的政治义务,从而形成制度。到乾隆时期,官员例贡达到顶峰。嘉、道年间这一制度开始衰落。清代每逢年节、节日、皇室成员生日、国外使节来华,入觐朝见、或国内少数民族王公及上层贵族被召见等特殊场合,官员均须向皇帝皇室入贡钱物贡品。“(乾隆年间,)督、抚旧无端阳贡,惟两江、闽、浙湖广等省土贡,有在午节呈进者,如茶、扇、香、葛之类;乾隆十四年,各省一例呈进。奉谕发还,不准呈览”[11]。重要的节日如元旦、冬至、万寿庆辰、上元节、中秋节等,详见表2。

表2 清中期宫廷茶叶贡品清单[11]Table 2 The listof tributary tea in the m iddle o f Qing Dynasty

当然,历代都有不少官员通过迎合皇室口味敬献贡茶而获升官发财之利。如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高斋诗话》:“郑可简以贡茶进用,累官职至右文殿修撰、福建路转运使。其侄千里于山谷间得朱草,可简令其子侍问进之,因此得官。好事者作诗谑之: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3 迎銮贡制度

皇帝巡幸到各地时,地方官员须进献贡物,此中贡物被称为“迎銮贡”:“驻跸之地,亦必以方物寄献”[11]。康熙帝、乾隆帝曾多次巡幸各地,巡幸期间,沿途各地官员、商民人等,均要向皇帝及皇室随行人员敬献各种贡物;而茶作为巡行途中必不可少的日常饮品,由地方敬献于皇室,不仅给予中央了解地方茶叶精品的机会,更为地方茶叶进入皇室消费范围提供渠道。

如乾隆二十二年,“瑞保进献新雨前茶、糟火腿、糟鸭、糟油”[12]“诏令曰:进献贡品者,庶民可升官发财,犯人重刑减轻。徽州名茶老竹铺大方,就是当时老竹庙和尚大方创制进贡。”[13]

所有这些征集得来的贡茶最终多由清宫御膳房下的广储司茶库负责收储。根据《清宫述闻》“茶库”一节的统计,茶库每年收进贡茶约有30多种,每种各数瓶、数十瓶乃至百金瓶不等。[14]

清代贡茶制度成为联系清廷中央与地方的纽带,地方通过进献贡茶而使清廷对各地生产情况有所了解,中央通过征收地方贡品也达到控制地方的目的。清代贡茶制度还有很多方面亟待进一步挖掘。

[1] 杜牧.樊川诗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2] 嵇璜,刘墉,张廷玉,等.续通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4] 思楷.(嘉庆)六安州志[G].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161.

[5] 李瀚章.(光绪)湖南通志[M].长沙:岳麓书社.2009.

[6] 托津,曹振镛.(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

[7] 尹泰,张廷玉.(雍正)大清会典[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8] 伊桑阿,王熙.(康熙)大清会典[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9] 泰经国,苑洪琪.紫禁城(皇家生活全景)[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6.

[10] 何新华.清代贡物制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12] 余金.熙朝新语[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13] 陈椽.茶业通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14] 章乃炜.清宫述闻[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

Research of Tributary Tea in Qing Dynast

TANG Li-wei
(Nanjing University History Department,Nanjing 210093,China)

Tributary tea is one of themost important parts of tributary system in Qing Dynasty.Tributary tea is also the bond relating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civil society,which had specialmeaning on many aspects at that time.Tributary tea,in the broader sense,had appeared in Western Zhou,and had become an official system in Tang Dynasty.Zhu Yuanzhang,who had set up Ming Dynasty,ordered people to tribute bud-tea.The rulers of Qing Dynasty amplified tributary area.The system of tributary tea consisted of tea tributed from local governments,officers and those given to the rulers during their tour to the southern areas of the country.Matters concerned were in the charge of theministry of revenue and etiquette in feudal China at that time.The system of officer tributing tea to the rulers has becomemuchmore regular during the reign of Yin Zhen.

Qing Dynasty,Tributary tea

TS971.21

A

2095-0306(2013)04-0055-04

2013-09-24

唐郦薇(1989-),女,江苏南京人,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明清史方向。

猜你喜欢

行省贡茶制度
罗马帝国行省政府的免役士兵探析
罗马共和国后期行省治理的弊端与规范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送茶五吨
送茶五吨
乌尔第三王朝行省制度探析
某些单位的制度
耒阳江头贡茶生态观光茶园景观茶文化形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