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领域的深耕之旅记河北廊坊大华夏神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13-04-17程杰
文│本刊记者 程杰
精准农业与自动控制、无线传感、物联网、云计算……曾几何时,这些看似与农业互不搭界的现代信息化技术,如今已深度渗透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之中。而在农业信息化软件研发领域,有一家深耕了20多年的企业——河北廊坊大华夏神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神农”),在浩瀚的时光原野中经受风雨洗礼,已经成长为一家长期致力于农业生产信息化软硬件研发和为“三农”提供综合服务的高科技型企业。抚今追昔,华夏神农的迅速成长无疑离不开两位年近花甲的关键人物——董事长崔文顺和总经理李建铃。
情结,坚定了创业的决心
1978年大学毕业后的崔文顺,被分配到原廊坊地区农林局工作,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983年,妻子李建玲从保定调到廊坊地区农林局,在微机室当管理员。所在的微机室可是廊坊地区建立最早一个,局里还专门买了一台当时最新型号的电脑——一台苹果机。“当时感觉很新鲜,我就经常到机房看,最初只知道电脑是一个智能设备。”崔文顺说。出于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崔文顺开始查阅大量关于电脑的相关资料,谁知这一查竟一发不可收拾,这个学林业的“门外汉”意外对电脑着了迷。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崔文顺可以用电脑编写程序了。1992年,已是正科级的他毅然辞去农林局的工作,正式下海。就在嗅觉敏锐的崔文顺选择丢掉铁饭碗下海创业的时候,同事们却都投来了异样的目光,难道真要放弃稳定的工作到外面瞎折腾?但崔文顺并没有因此改变决心,他认准了自己将来要走的路。
创业之初,崔文顺开了一家小的农药门市部,装修、进货和管理都要靠自己,非常艰辛。其实,卖农药并不是他创业的最终落脚点,他有着更宏大的目标,他要尝试将电脑与农林专业联系起来。就这样,在一边卖农药的同时,他继续研究开发农业软件。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崔文顺接受了廊坊市农林局《农机化微机管理及专家咨询系统的研究》课题的主要编程任务。凭借前期的自学积累,经过不断创新,他终于与课题组的同事们顺利完成了研究任务。1995年,该课题通过了部级鉴定,并于1997年获得了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而这只是一个序幕。随后,崔文顺又成功研制出了很多软件,其中《农机监理信息管理系统》在1995年的全国农机监理软件展示会上一举夺魁,随后还被农业部农机化司在全国推广,得到用户们的广泛好评。
在公司,崔文顺经常对员工们这么说,他的名字叫“崔三农”——来自河北偏僻农村、学的是农林专业、毕业从事农学工作,对“三农”有着深深的情结。俗话说,每一位有追求的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位默默奉献的女人。2003年,在崔文顺行动和精神的感染下,李建玲为了帮助丈夫实现自己的梦想,毅然从幕后走到台前,主持成立了河北省农村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长期从事农业人工智能、农业软件、农业一体化设备、农业信息资源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壮大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大量的心血。
产品,服务“三农”的基石
经过20多年的努力耕耘,华夏神农曾经的创业热情早已结出了累累硕果:公司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的创新基金、农业成果转化基金、863计划智能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农业减灾信息技术成果转化、“星火科技110”、“12396”星火科技服务工程、国家发改委的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农村信息服务综合示范、农业部的农机管理微机系统、金农工程一期、“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工程、信息产业部“倍增计划”、教育部的粮食生产信息化“支撑技术项目”等国家级课题或项目,完成了近20项科研成果,多项成果获奖,多项成果获得专利和著作权。经过20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历史沉淀,华夏神农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将业务领域锁定在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为农民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和为农业生产信息化提供软件支撑三大版块。如今,华夏神农已经发展成为业内叫得响的企业,成为农业信息化行业领域的排头兵。
长期以来,华夏神农奉行“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的原则和“立足三农,回报社会”的宗旨,以科技开发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推陈出新,勇立潮头。世易时移,但公司创业之初的“三农”情结始终未变。20多年来,华夏神农坚持以“为三农服务”为司训,将“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作为企业文化基石,崇尚“信念、行动、坚持、超越”的精神理念,秉承“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的原则和“立足农业,服务社会”的宗旨,竭诚为客户创造“一流的产品”,提供“一流的服务”。
近年来,公司积极将电子农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农村信息资源、农业服务一体机、农业服务工具等信息化产品推向全国市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所研发的产品已经推广应用到国家金农工程、“三电合一”信息服务工程和省级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项目,用户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400多个市县,在农业信息化产品中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目前,公司积极投入到农业物联网和农业云计算的研发行列,项目进展顺利,所取得的成果正成为公司发展壮大新的业务增长点。
人才,企业持续发展的利器
走进华夏神农的办公楼,您会发现在华夏神农会议室的墙上挂着这样的一道横幅:“神农靠我发展,我靠神农进步。”在华夏神农已经工作7个年头的营销总监张京说:“像我这样,在公司还真不算是工作时间长的,公司有一大批的老员工。”这也正说明,华夏神农依靠辉煌的事业和创新的制度留住了一批愿意与企业“同呼吸,共成长”扎根农村信息化领域深耕的优秀人才。目前,企业员工总数达到68人,研发人员52人,其中国务院特贴专家1人、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16人,博士6人、硕士7人,专业涵盖农学、农机、自动控制、作物栽培、作物管理和计算机应用等多门学科,人才梯队年龄结构合理,集聚了一批年富力强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和学者。
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研发人员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进步的战略资源。为此,公司管理层想方设法为企业发展创造一流的环境,为一流的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公司严格按照“分类管理、科学设岗、明确职责、严格考核、落实报酬”的劳动用工制度要求,将岗位相对价值、薪资水平、个人绩效、技术等级、工作能力等要素作为薪酬待遇分配的基础,并明确告知员工的薪酬组织形式,让他们预先知道自己工作的好坏对自己的薪酬收入有着直接的影响,这充分调动了员工积极性,促使他们愿意朝着符合企业向前发展的方向而努力奋斗,保证了企业与个人的共同发展。另外,公司还鼓励员工深入理论研究,大胆创新,提升自己研发能力和科技水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就在2012年年底,华夏神农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将公司30%的股份分给了优秀骨干员工,让企业真正变成了大家的企业。对于研发人员发表论文和著述,公司按照论文水平的不同,也给予不同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三年来,公司为发表论文和著作的研发人员累计发放奖金6万多元。当记者问起企业何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壮大时,总经理李建铃毫不犹豫地说出了两个字“人才”。诚然,这些年,这支精干而有凝聚力的创新人才队伍就是华夏神农屡获战绩的利器。
战略,深耕农村信息化领域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华夏神农坚信,发展智能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必需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公司只有掌握农业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才能成就公司实力,打造行业品牌,才能在未来的角逐中取胜。为此,为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公司早在2008年3月开始关注云计算和物联网,在2011年年初,公司决策层果断地停掉了几个在研项目,集中了优势人力财力启动《基于云计算的日光温室物联网》研究项目。在项目研究的关键阶段,研发组成员能够急公司之所急,想公司之所想,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赶进度,保质量,形成了一派繁忙有序、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其中研发部总监李贺强身先士卒,几乎每天加班加点,他爱人王莹莹没有丝毫怨言,一直陪着他到晚上11点多才骑着电动车赶回家。通过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该项目于2013年5月顺利通过鉴定,其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而云计算和物联网,正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将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与农业“联姻”,助推农业信息化是公司矢志不渝的战略抉择。
雄关漫道,而今从头越,年近花甲的崔文顺和李建铃夫妇将带领华夏神农勇往直前,不仅要做农村信息化领域的开拓者,更要做行业领域的深耕者,继续在神州大地上践行其“服务三农”不变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