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高校 “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思考

2013-04-16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政策

崔 枫

(滨州学院社科部,山东滨州 256600)

“形势与政策”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必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从目前来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效果总体不尽如人意,探索多个方面的改革以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势在必行。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987年教育部提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到今天仅仅二十多年的时间,积累起的教育教学经验还比较有限;加之其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课程,需要任课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这就使形势与政策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和弊端。

1、优秀教材缺乏。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载体。”①“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政策性、动态性、具体性、时效性强的鲜明特点,这就给形势与政策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带来困难。因为内容频繁变动,导致国内没有一本极具权威的、高质量的统编教材。教材编写工作自然就落到各高校出版社的身上,但他们的工作又不尽如人意。通常情况下,形势与政策教材是各出版社以前半年《教育部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的内容为指导编写的,其中讲述的重点和选用的材料都是依据编者当时的时局状况分析论述的。经过审稿、印刷等一系列流程,新学期发到学生手中时最快也在两个月之后。此时,当初编书时介绍的许多政策已经进行了调整,国内外的形势更是几经变动。因为教材的时效性差,授课教师无法参考教材撰写教案,只能自己通过各种报媒体搜集、整理资料组织教学。一方面增加了教师备课的工作量,使他们无暇兼顾突出课堂教学重点、深入分析案例、引入学科前沿等教学要求,实际效果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导致部分教师课堂讲授随意性大,使教学显得不正规。还让学生刚拿到手的课本起不到辅助学习的作用,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失去原有价值。

2、教学模式单一。

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学习而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否具有针对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教学模式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形式单一、泛化。一直以来,很多老师都认为,“形势与政策”就是时事报告的简单化介绍,就是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根本就不是一门学科,没有必要谈教学模式的革新问题。结果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授课形式沿用至今。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学生受家庭成员所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对各种社会现象、风气的认识和评价,不同观念和思潮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受教育对象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多样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首先需要注意的。但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师资严重短缺,采用超大合班开展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无法针对不同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

3、教育理论研究缺位。

“就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而言,理论研究是教学建设的应有之义,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整体,离开理论研究和理论水平的提高谈课程建设和课程水平的提高,本身就是不符合逻辑的。”②但目前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理论研究却是凤毛麟角。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形势与政策教育领域宽、跨度大,既有宏观形势,又有微观动态;既涵盖政治、经济、外交,又涉及科技、文化、教育等。可以说,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课程。超强的综合性使专职教师无法明确自己的学科地位,导致开展相关研究的空间和条件比较有限。虽然近几年对 “形势与政策”课的学科地位从价值导向上进行了强调,可毕竟起步晚、起点低,和其他学科相比仍有很大距离。第二,“形势与政策”课的“政策性非常强,既不能信口开河,也不能完全回避,需要根据掌握的事实和材料的多寡来分析和判断。可政策在一定阶段,在没有正式出台之前,有它的保密性,并且还经常处在调整变化之中。这在客观上造成形势与政策理论研究在事件没有发生时不可能讲,事件发生了若没有结论无法讲,事件发生并有了结论再去讲又觉得没有新鲜感无需讲。所以,很多理论和教育工作者认为,搞形势与政策研究是出力不讨好的高风险事情,不愿意深入研究相关问题。”③最后,就是教师的现实状况。对于包括学校领导、政工干部、辅导员在内的大部分教师来说,讲授“形势与政策”仅是“第二职业”,是在大量繁琐的行政工作的闲暇时间进行的,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考虑课程体系规划,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仅“停留在一般的知识传授、政策宣读和事件描述上,教学内容缺乏理论深度和深刻的透视力”④也就可想而知。

二、改进 “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1、借助学科建设助推课程建设。

“学科意识就是有意识地把学科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并按照学术分类研究学问。”⑤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树立学科意识,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基础和支撑,“依托学科发展的成就来加强课程建设。包括把其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思路引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之中。”⑥

2、制定规范化的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教育包括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价值导向三大目标。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些概念、原则和结论,抑或是一些动态的事件和形势,而应该是一种理论思维,是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⑦基于此,“形势与政策” 课的教学内容应该从两个方面加以规范:一是选用一本侧重政策讲述和方法论介绍的教材,因为其内容相对稳定,无需频繁更换教材,既改变了长期以来教材总是落后于形势与政策发展变化的情况,又保证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复习有据可依、有章可查。二是固定知识模块。分析历次的 “教学要点”可以看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包括国内和国际两个组成部分。其中国内部分以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精神、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和谐社会和民生问题、两岸关系与祖国统一以及重大事件和纪念活动为主,国际部分的重点则放在与我国有密切联系的周边国家和美欧俄日等大国的经济政治和外交方面。占有了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之后,再辅之以热点问题和典型案例加以讲解分析,不仅可以保证教学工作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而且保持了与时俱进的状态。

除了规范内容体系之外,还要通过集体备课对教师讲授的具体内容进行规范。具体做法是,学期初,每个任课教师根据各自的研究优势选择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和教案编写,然后大家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内容主次,最后形成统一的教案供全校所有任课教师使用。不但节约了教师备课的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更可以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随意性和方向性错误而对学生产生误导。

3、设置层阶性的教学体系。

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的规定,“形势与政策教学要按照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连续开设6或8个学期的要求组织。”⑧结果是全校所有的学生在每一学期都要上同一门课。如果所有的年级又都采取同样的课堂讲授方式进行同样专题的教学,势必导致学习内容之间缺乏层次感,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根据年级不同设置层次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需求。

如对一年级新生的教学,通过学校各部门的负责人作报告的形式完成,侧重于让他们了解国情,树立理想信念;了解学校,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对本科二年级的教学,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完成,侧重于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方法论的专题教学和对党的方针政策、时政热点分析。在进入大学三年级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析形势与政策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方法,可以改课堂讲授为观看专家学者的讲座视频,再辅之以小组的讨论发言。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则可以配合学校就业部门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和创业流程,为就业和创业进行积极准备。同时利用他们进行毕业设计、教育实习的机会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

针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差异,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文科学生通常比理工科学生更乐意主动学习这门课程,并且也更善于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理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较强,他们对于推理的兴趣爱好远大于社会事务的关注”⑨。结合这些特点,对理工科学生的教学在内容上“应充分考虑将政治与经济、科技相结合,讲授和分析国内外科技形势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等,让学生感觉到教育内容的贴切性和真实性。在方法上注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分析课堂上讲授的理论。”⑩

通过分级分类的教学改革,使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得以规范化和系统化。既体现了一般教学规律,又符合该课程的特殊性,也适应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认识过程的变化发展规律。

4、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方法是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关键。“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可以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积极参与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探索多样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活跃课堂气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形势的认识,加强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专题教育中,老师首先根据案例材料或者视频资料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老师提问,教师与学生讨论,实现师生互动。二是新闻播报式教学。由教师指定的发言小组自选题目,每节课利用10至15分钟的时间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评论正在发生、发展的国内外新闻时事。教师在此基础上对事件和学生的点评进行总结、归纳和评分。这种形式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时政,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小组学习。每个班级以四人为单位组成研讨小组,利用课外时间对开学初老师分配的课题进行研究,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将研究内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该方法不仅使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增加对课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使他们学会在纷繁的社会信息中去甄别并选择正确的信息,在构建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又提升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以及运用现代媒体的能力。不但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而且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波、富有朝气。

5、实施综合化的学业考评。

考核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为此,我们大胆探索多角度的课程考核与评定方法,努力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实效性。首先是考核个人课堂发言情况,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观点。其次是考核对小组课题学习的参与程度。再次是考核小组课题的综合演示水平以及小组成员对课题的分析深度。这三项的成绩占总分的30%。最后是考核学生课程论文的写作水平,其成绩占总分的60%。学生的出勤占总分的10%。这种考核方式,是对过去“一考定成绩”的考试方法的改革,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和行相统一的思想,有利于促进学生平时思想政治表现和学习状况的改善。

综上所述,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多种创新,采取多种对策,我们一定可以探索出一种符合实际、富有实效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新模式,实现对大学生开展立体全面的形势政策教育,进而提高他们的各种人文、社科理论修养及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

注释:

①苑申成.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科学化探析 [J].北京:思想理论教育,2011(2)上:61.

②彭月英,钟佩君.强化 “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学科支撑[J].北京: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73.

③王锦东.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安: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8):15-16.

④王锦东.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安: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8):15-16.

⑤梅荣政.科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定位 [J].北京: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5):35.

⑥彭月英,钟佩君.强化 “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学科支撑[J].北京: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72.

⑦苑申成.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科学化探析 [J].北京:思想理论教育,2011(2)上:63.

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 [2004]13号,2004:2.

⑨尹斌.发挥教学主体能动性,提高理工科高校 “形势与政策”课效果[J].北京:中国电子教育,2007(4):56、58.

⑩陈睿羚.形势与政策课与理工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南京: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7(6):67-68

[1]喻永红.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着力点 [J].哈尔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151.

[2]易忠.浅谈演讲式与评点式教学法在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运用[J].北京: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74.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