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NSYS的梁底钢板加固厚度对钢板剥离影响的仿真分析
2013-04-15黄晓兰
黄晓兰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遂宁 629000)
基于ANSYS的梁底钢板加固厚度对钢板剥离影响的仿真分析
黄晓兰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遂宁 629000)
本文根据粘钢加固混凝土梁各种组成材料的布置特点,选用分离式模型,建立粘钢加固梁的有限元模型,采用不同厚度的钢板粘贴混凝土梁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相同外荷载作用下,钢板厚度增加,界面剥离破坏荷载增加,当厚度超过一定值时,剥离破坏先于弯曲破坏,也就说在没有充分发挥梁弯曲承载力的情况下,结构就发生了破坏了.
加固梁;钢板;厚度;剥离;粘结应力
1 前言
目前,已建建筑物的混凝土梁采用钢板进行加固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研究表明,梁底钢板的剥离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特别是钢板厚度对剥离的影响[1].钢材是一种非常昂贵的材料,使用的数量涉及到经济效益,若钢板太薄,达不到设计承载力,若钢板太厚,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剥离的加速,另一方面将造成浪费.因此必须研究钢板厚度对钢板剥离的影响.
由于实体模型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且实验数据有离散性特点,故为了更加真实体现结构性质本文应用A N S Y S软件,依据有限元原理,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钢板厚度对钢板的剥离影响来进行分析.
2 有限元模型建立
2.1 力学模型
本文模拟两根单跨简支梁模型,编号为L01,L02,截面为100mm×200mm,长为1500mm,钢板厚度分别为4mm、6mm.因只研究钢板厚度对剥离的影响,故忽略钢筋的作用,采用素混凝土梁.梁两端简支,对称加载,两根梁钢板的粘贴位置和尺寸均相同,见图1,力学性能见表1.
图1 素混凝土梁加固模型图
表1 材料的力学特性
2.2材料本构关系
(1)混凝土的本构关系[2]
受拉区混凝土采用线弹性模型.受压区混凝土采用E.Hognestad建议的模型,其上升段为二次抛物线,下降段为斜直线,如图2所示.
图2 受压区混凝土应力—应变图
(2)钢板的本构模型
钢板本构关系采用图3所示的曲线,假定在静荷载下,受压力钢板的力学特性等同于受拉钢板。
图3 钢筋应力—应变图
(3)胶层的本构关系
胶层是非弹性材料,且各向异性,目前尚无成熟的本构关系,本文假定其为各向同性的线性材料,应力应变曲线见图4.
图4 粘结层应力—应变图
2.3 有限元模型[3]
混凝土采用S OLI D65单元,钢材和粘结层均采用S OLI D45单元,输入相关参数,采用生死单元法,进行网格划分,最后加载求解.模拟过程中,材料之间不会发生移动,且变形协调一致.
图5 有限元梁的网格划分图
图5是有限元梁的网格划分图.本文忽略弯曲裂缝的影响,并对模型进行两个假定:一、假定两个模型的裂缝位置相同;二、梁弯曲裂缝产生在集中荷载截面处.
3 有限元分析
经A N S Y S求解,对其过程和结果数据分析发现如下几点内容:
(1)梁的中性轴,开裂后较开裂前有下移现场且其高度低于梁高的0.4倍,这符合S wamy[4]提倡的“中性轴高度不应大于0.4倍有效高度”的理论说明建立的有限元模型梁是合理的.
(2)根据表2的数据,本文比较了在同等荷载下,L01和L02的挠度和各材料应力值.数据显示L01的挠度和混凝土最大压应力大于L02,同时L01的界面混凝土主应力小于L02,这说明钢板厚度对其有一定的影响,钢板越厚,替混凝土分担的荷载就越多.数据又显示钢板应力基本一致,这说明钢板厚度对其影响甚微.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在相等的对称荷载作用下,钢板厚度从4mm至6mm,混凝土最大压应力减少了5.6%,但是界面混凝土主应力却增加了41.6%,故当钢板过厚,钢板贡献给梁的抗弯承载力还没充分发挥时,其贡献给界面的混凝土主应力就已经发挥到了极致,从而使混凝土梁断裂,钢板产生剥离破坏.
(3)表3比较了L01和L02在开裂荷载、弯曲破坏荷载下界面混凝土主应力值,其中弯曲破坏荷载是根据荷载规范计算的[7].数据表面上显示了钢板厚度越大,开裂荷载和弯曲破坏荷载提高的越多但是对它们的比值作比较,可以看出,在加固梁的弯曲过程中,L02从开裂到破坏较L02提前了1.71%,这说明钢板厚度增加,并不能延后混凝土的破坏,反而使其提前.同时,本文比较了两个梁界面混凝土主应力与混凝土抗拉强度的比值,结果显而易见,L02较L01提前了4.96%,由此说明,随着钢板厚度的增加,剥离破坏出现得越早.
表2 同等荷载下的数值比较
表3 开裂荷载下的数值比较
(4)为进一步分析钢板厚度对钢板剥离的影响,表4比较了两根梁剥离破坏荷载值和弯曲破坏荷载值.数据表面上显示钢板越厚,对于界面剥离破坏荷载和弯曲破坏荷载,L02比L01提高的要多,且弯曲破坏越难达到.然而进一步对其比值进行比较,发现L02较L01低20%左右,这说明钢板越厚对界面的剥离破坏影响越大.
表4 剥离破坏荷载下的数值比较
表4中显示,两根梁的剥离荷载均小于弯曲破坏荷载,这与实际工程有所区别,实际中应该避免.由于模型假设了裂缝的位置,且所取的界面混凝土抗拉强度偏低,故实际界面剥离荷载大于模拟值[6].
紧接着以上研究,接下来变换下模型参数,结果显示若将钢板截面积与混凝土截面积相匹配,当钢板厚度为4mm时,加固梁的剥离破坏荷载大于或等于弯曲破坏荷载,若钢板厚度继续增加时,剥离破坏就会先于弯曲破坏.
4.结论
综上所述,钢板厚度直接影响着粘钢法的加固效果,钢板过厚,可能造成没有达到弯曲承载力,钢板就发生了剥离破坏.本文建议将4mm作为钢板的限制厚度,考虑实际工程,粘钢法中钢板加固厚度以2-4mm为宜.
[1]D eric J ohnOehlers.混凝土结构粘结技术新进展[G].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47-54.
[2]何政,欧进萍.钢筋混凝土双向压弯构件非线性静力分析及参数影响[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33(4):1-6.
[3]张朝晖.A N S Y S12.0结构分析工程应用实例解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R.N.S wamy,R.J ones,J.W.B lo x ham.粘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结构性能//混凝土结构粘结技术新进展[G].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73-87.
[5]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 S25: 90)[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
[6]鲍安红.粘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剥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
责任编辑:张隆辉
TU37
A
1672-2094(2013)03-0154-0:
2013-05-06
黄晓兰(1967-),女,四川遂宁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混凝土结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