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篇翻译与情景语境分析
——以短篇小说A Red Bow为翻译案例

2013-04-13

关键词:语场马特特里

康 颖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在翻译过程中,人们比较重视忠实原文,却往往丢失了原文的“韵味”。语篇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翻译理论及实践,与传统翻译观念不同的是,语篇翻译更加重视语境的作用,充分考虑原语及目的语中情境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密切联系上下文,再现原文的意境。

1 语篇翻译与语境

语篇语言学者Beaugrande & Dressler(1981:3)认为,语篇是一种“交际活动”(communicative occurrence)。语篇翻译是语篇语言学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以语篇作为翻译对象和基本单位,重视语篇分析和语用意义(梅忠波,2007)。

语境指语言活动产生的环境。语言交际者的身份、身体语言、从事的活动、宗教信仰、彼此的关系到整个社会环境、文化等都是构成语境的要素。语境存在于一切语言交际中,并对语言交际起到充分解释的作用。Newmark(1982:113)认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和任何基本词义。

2 情景语境

Halliday(1985)在Malinowski和Firth两位语言学家理论的基础上,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并对情境语境提出了“语域理论”(register theory),包括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三个要素。国内语言学家胡壮麟(1994)在Halliday的框架模式基础上把语境划分为语言语境(或称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情景语境是指具体的参与交际的人、发生的事、交际渠道、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情感等。任何言语行为都是在特定的时空里针对特定人群进行的。人们在交际时,某些语言现象通过上下文无法弄清其确切意义,必须参考语言使用时发生的事件、参与者、时间、空间和交际方式等因素才能确定其意义(周方珠,2002:162-163)。

3 情景语境分析

翻译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对语篇进行分析,辨认语言使用的标记: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语旨)、发送信息的渠道(语式)和语篇的范围与目的(语场)(张美芳,2001)。在翻译中,译者必须充分把握情景语境,才能准确理解和得体表达。

3.1 个案语篇的背景

《红色蝴蝶结》(TheRedBow)是一部略为阴暗的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父亲在幼女被疯犬咬死之后,协同另一个同村的人在整个村子范围内捕杀疯犬的故事。小说围绕着狗主人与捕杀疯犬的两个人之间产生的矛盾与斗争,着重表现了马特叔叔坚决要血债血偿的心理以及母亲痛失爱女的情绪。该小说朴实简洁,人物性格分明,情节紧凑,故事基调阴沉,心理活动各异。结合情景语境分析及语篇翻译策略能更好地再现原文的意境。

3.2 语场要素

语场指正在发生什么事,所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性质、特点、语言所谈及或描述的是什么。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场里有不同的意思,译者在进行翻译之前首先要了解语篇的语场,适当选择词义。例如:

原文:“Possibly healthy but possibly not.” said Uncle Matt. “Was Cookie bitten? Cookie was not. Was Cookie infected? Yes she was. How was Cookie infected? We do not know. And there is your dog, who infected with Cookie in exactly the same way that Cookie interacted with the known infected animal, namely through being in close physical proximity.”

It was funny about Uncle Mat, I mean funny as in great, admirable, this sudden stepping up to the plate, because previously—I mean, yes, he of course loved the kids, but had never been particularly—I mean he rarely even spoke to them, least of all to Emily, her being the youngest.

译文:“它可能是健康的,但也可能不是。”马特叔叔说,“库奇被咬过吗?没有。被感染了吗?的确被感染了。怎么被感染的?我们不知道。而你的狗和库奇是有过近距离身体接触的,与库奇和那条疯狗打交道的方式完全相同。”

“马特叔叔突然变得这么咄咄逼人,真挺有意思。我是说他很棒,令人钦佩,因为以前——不错,他当然也喜欢小孩子们,但从来没有特别地——他甚至很少跟他们说话,尤其是对艾米丽,因为她最小。”

这是马特叔叔和特里神甫据理力争的一个场景:是否要除去特里神甫的狗。若将“It was funny about Uncle Mat”直接翻译为“马特叔叔很有趣”,则会让读者摸不着头脑。在这个争执的场景里,马特叔叔在为了村里孩子的利益试图说服神甫,双方展开激烈的讨论,何来的“有趣”。考虑到该语篇的语场,根据上下文发展的情景,需要使用翻译策略中的增译法,适当增加原文的信息。故事中的“我”在看到原本行事很低调的马特叔叔突然发起了脾气,自然觉得很意外。因此,让“我”觉得有趣的是马特叔叔的态度,所以这儿需补充说明一下此刻马特叔叔的态度,翻译为“马特叔叔突然变得如此咄咄逼人很有趣”。译者合理使用增译的翻译策略使读者思路更清晰,不会产生歧义;若忽视情景语境中的语场要素势必会造成译文不流畅、晦涩,甚至不如所云。

3.3 语旨要素

语旨即指交际者的身份、社会地位、基本情况、人物角色与关系等,也包括交际者的肢体语言、姿势与面部表情。例如:

原文:“Kill every dog, every cat.” she said slowly. “Kill every mouse, every bird. Kill every fish. Anyone objects, kill them too.”

译文:“杀光狗,杀光猫。”她咬牙切齿地说,“杀光老鼠,杀光鸟,还要杀光鱼。要是有人反对,就一同杀掉。”

这句话出现在文章开头,“slowly”这个词在译文中要稍加考虑。说这句话的人是遇害小女孩的母亲,在得知女儿遇害后就一直蜷缩在卧室不肯出门,当父亲回来跟她说村里打狗的过程时,这位母亲讲出来这样一句话。这里要考虑到语场和语旨,女儿遇害,妈妈异常心痛,对疯狗恨之入骨,甚至连反对的人都痛恨无比。“slowly”一词原意是“缓慢地”,此处如果采取直译就无法表达出当事人痛彻心扉的情感——在黑漆漆的卧室里待了许多天后,再回想到女儿的事由疯狗造成的,所要表达的情绪是憎恨。考虑到语旨在翻译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说话人的角色和基本情况,“slowly”最合适的翻译应该是“一字一顿地”,或者意译成“咬牙切齿地”,更能让读者切身体会当事人的心情。又如:

原文:“Yes, although,” said Uncle Matt. “Not knowing how it spreads and all, could it be we’re in a better-safe-than-sorry type of situation?”

译文:“好吧。不过,”马特叔叔说,“因为现在还不知道它是怎么传染开的,以我们的处境,是不是最好采取‘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策略?”

这是马特叔叔与特里神父争执关于是否要把神父家的狗也处置了的时候讲的一句话。交际双方的关系(即语旨)是平等的,而且马特叔叔此刻也是理直气壮地抱着要为民除害的心理,因此在特里神父认为自己的狗一切正常不需要处置时他立刻就产生质疑。

“Better-safe-than-sorry”是一句习语,意思是“小心不要犯大错”。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分析,若直接翻译,口气就显得过于平淡。马特叔叔是执意要清除所有的狗,而特里神父又有所阻拦,他为了让神父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在下文中拿出小女孩的蝴蝶结,告诉他这件事有多么的重要。因此,根据当时的情景语境,这个话题是比较沉重的,译为“宁可错杀,不可放过”才能表达出马特叔叔此刻的心情。

Newmark(1982:110)认为,无视语境是翻译中常犯的错误。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词义的选择依赖于情景语境。如果不对语境作深入、具体的分析,离开一定的语境,把几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于确定这些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译者要通过分析原文语篇的语旨,研究作者的意图,从而使译文忠实地反映原文。

3.4 语式要素

语式指语言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比如交际渠道和修饰方式。换言之,是指话语或者文体的风格。依据语言表达方式的分类,语式也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作品内容不同,文体风格亦会不同,因此,译者在将原语转化为目的语时要充分意识到语式的差别。例如:

原文:“Ed,” said Father Terry. “I’m not saying Merton’s trouble is, I am not comparing Merton’s trouble to your...”

“Christ, let’s hope not.” Uncle Matt said.

“All’s I’m saying is I’m losing something too.” said Father Terry.

“Ho boy,” said Uncle Matt, “Ho boy, ho boy.”

“Ed, my fence is high.” said Father Terry. “He’s not going anywhere. I’ve also got him on a chain in there. I want him to...I want it to happen here, just him and me. Otherwise it’s too sad.”

“You don’t know from sadness.” said Uncle Matt.

“Sadness is sadness.” said Father Terry.

“Bla, bla, bla,” said Uncle Matt. “ I’ll be watching.”

译文:“埃德,”特里神甫说道,“我不是说默顿的多灾多难,也不是拿他和你的比……”

“基督啊,但愿你不是。”马特叔叔说道。

“我是说,我同样要失去一些东西了。”特里神甫说。

“哎呦嗬,”马特叔叔说,“哎呦嗬,哎呦嗬。”

“埃德,我家的栅栏很高。”特里神甫说,“它哪儿也去不了,我还给它系上了链子。我想让它……我希望就在这发生,只有它和我。否则太让人伤心了。”

“你根本不懂伤心是什么。”马特叔叔说。

“伤心就是伤心嘛。”特里神甫说。

“随你怎么说,我会一直盯着的。”马特叔叔说道。

这是特里叔叔和神甫的一段对话,口语化现象很明显,如“Hoboy”,“bla”等语气词的使用。正式英语用词庄重,句子结构严谨;非正式英语用词随和,句式通顺、平易;口语非正式英语常用俗语、方言,句子短小,句式松散,语法不太规范。在翻译时,要注意语式因素,译文避免使用正式的书面语,尽量口语化。

4 结语

翻译不仅是将一种语言转码为另一种语言,更是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语言交际行为。语篇翻译中,要充分考虑语境因素的影响,尤其要结合情景语境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具体的情景语境来源于文化语境”(胡壮麟等,1989:172),译者必须把握语篇与语境的关系,正确分析语篇的情景语境,才能使读者能顺利地理解原语语篇的主旨和文外之意,充分反映原语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2]Firth, J.R. 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3]Malinowski, Bronislaw. Coral Gardens and their Magic (Vol. II)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35.

[4]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Pergamon Press,1982.

[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6]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7]梅忠波.语篇翻译与文化语境规约[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8]张美芳.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J].现代外语,2001,(1).

[9]张美芳,黄国文.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2,(3).

[10]周芳珠.英汉翻译原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语场马特特里
罗福兴:“杀马特教父”的回归
特里·奥尼尔:捕捉此刻
完美的挣钱计划
托尼·特里韦索诺的梦想
外宣话语的社会语境要素分析和功能意义解读
从语域角度浅析《雾都孤儿》
韩礼德的语域理论与网络语言
英男子一个月内心跳停止817次
“红”到没朋友的特里
语域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