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模块化教学法”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分析与研究

2013-04-13高丽娜韩丽艳

关键词:模块化基础教学法

高丽娜 韩丽艳

(渤海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0 引言

模块化教学法(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简称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较为灵活的适应性设计,使实施的解决方案更加符合现实需求。模块化教学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重视知识的应用。它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听课的满堂灌的单向知识传授的弊端,是以学生为教学服务主体,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方式处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一般模块化教学的设计是从研究课程教材入手,对教材知识进行合理地梳理,进行知识点的模块化,之后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子模块的设计,并详细制定子模块的考核方式的设计,再将各个子模块进行综合设计形成一个体系较为完整的综合模块,并制定综合模块的考核方式。

模块化教学法具有以下特征:

(1)模块化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学生的指导者,是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能够提供明确帮助和引导的“指路人”,为学生学习提供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氛围,创设合理的情境,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

(2)模块化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模块化教学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追求个性的生态化教学观念[1],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个性品质、创新精神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使课堂成为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生态化课堂。

(3)模块化教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单元的知识,可以是几个单元的组合,也可以是一本书的整合。从小的方面说,可以是一节课、一个小的学习点。大的模块由小模块组成,大的模块可以组成更大的模块,一环套一环。这样的设计便于教学,也便于学生反馈。

(4)模块化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知识具有模块化特点,模块化教学是在肯定这一点的前提下将一门学科中或各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进行有机组合,形成适合课堂环境进行知识传播的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其逻辑性、现实感更强。

1 计算机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是大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前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实现。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来说,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系列课程的第一门课程,对于后续课程在内容上的连接和引导意义重大,所以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在知识层面上,对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系统运行模式等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对计算机及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发展有一定的认识,学生能够养成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实践上,需要掌握计算机的硬件基本知识与拆装、快速进行中英文字符输入、操作系统与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Office软件的使用、组建简单的网络等。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仍然有很多高校采用传统式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解、演示,学生听课、练习的单向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以下的不足:

(1)教材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严重脱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每一天都有新的动态值得关注。但计算机教材的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轨。往往课堂上讲的内容已经是社会上的“老版本”。高校教师在编写高校计算机类教材时,需要介绍的内容很多,但却受到计算机课时缩减的限制,很多内容都是一带而过,这是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很好地掌握学习内容的关键。

(2)理论与实践脱节。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开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实验分开进行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学生不能做到及时练习及巩固。这些因素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当然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3)教学中,仍然以“教师”为主体。传统计算机基础的理论课堂基本上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对于教师授课的内容没有选择权,只能被动地接受,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样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上实验课时,学生可以进行练习,但是,实验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教师安排好的,甚至有的教师在实验课时也一直在讲课,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重点仍然停留于“应试”。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仍然采用自命题考试和相关的等级考试来衡量和评价,本质上使得对学生的培养仍围绕相关考试为中心,不利于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已经影响到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 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法”

针对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引用模块化教学、模块化考核的方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法中解决了以下问题:

(1)教学主体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学”。

(2)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不同模块后,针对不同模块可以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比如:计算机硬件组装模块,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一台计算机,学生可以边学理论知识边动手实践,直观清楚,有任何问题可以直接提出,授课氛围好。

(3)增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模块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差异性,教师需要掌握学生的基础,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自主性学习、学生互助学习和师生一对一讲授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能充分地调动出来,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探求知识的快乐和喜悦。

(4)采用多种考核方式,侧重学生的动手能力[2]。每个模块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常用办公软件应用与信息检索模块,模块考核时要求每个学生用Word设计一个作品,可以是酒店菜单、报纸或宣传册。使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直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作品中还可以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模块化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采用“模块化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积极性和实际动手能力,但是在实施模块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如下问题:

(1)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在逐年递减与教学内容逐年递增之间的矛盾。计算机基础是操作性强的课程,其教学方式与其他课程不同,在安排具体教学时会出现教学资源不足、冲突等问题。由于将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分模块教学,在子模块中可能还会进行分组的教学,因此在处理教室、硬件设备或者排课时常常有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大大增加了教辅的工作量。

(2)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良莠不齐,导致在某个子模块教学中,基础差的学生不能适应这种自主的学习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引入了“分组式”“小先生”等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3)教学设备的折损率高,教具的投入量大。在计算机基础的某个模块教学过程中,尤其是硬件教学中,常常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相关设备,这些设备易损且价格比较昂贵,经过学生反复的实验操作,使大量的设备出现损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常常使用一些报废的旧设备,并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力度,使学生在操作时小心谨慎,爱护设备。

参考文献:

[1]韩丽艳,高丽娜.教师引导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生态化课堂[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1).

[2]杨玉强,韩丽艳,易锋.全方位提高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改革与实践[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

猜你喜欢

模块化基础教学法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模块化住宅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模块化VS大型工厂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