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讨
2013-04-13易菲
易 菲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8)
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是培养综合、全面素质人才的关键,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随着国际国内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和情况的复杂多变,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教学模式应体现系统性、专业性、创新性。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重在创新教学体制和方法,加强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结合,完善考核体系,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人才的目的。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国家建设结合起来,成为合格的接班人。为适应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以科学发展观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1]。当前的教育工作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内容繁多,部分教学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现有的模式不能起到很有效的效果。因此,需要从科学和技术的角度寻找策略和措施,探索并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且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新方法。
目前,已经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模式,如研本互动式教育模式[2],重在凝聚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管理合力,强调发挥研究生的积极作用。该模式以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为理论依据,认为灌输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3],这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内容、形式及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实现最优化教学和最大化实践。也有学者提出了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办法和评分标准的改革[4]。但是,现有的这些方法都存在不足,没有针对系统性和专业性提出改进措施。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个具有创新性且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提高教学质量。
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授课方式的单向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以单向灌输方式为主,即教师讲课、学生完成一定的作业,课程结束时以书面考试或提交论文报告作为结束。这种模式缺乏学生主动参与,不能有效地在思想中形成认识,同时缺乏对学生行为表现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单从卷面考试或报告内容并不能综合、深入地反映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理论和实际出现较大偏差。大多数学生是以通过考试并完成课程为目的,忽视了提高思想觉悟和素质这一重要目标。教师也缺乏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观察和考核。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趋向于形式化和过程化,没有深入学生内心并在思想上起到指导作用,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渗透[5]。
2.2 考试方式单一性
考试作为检查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应该体现出全面性和准确性,不能单从书面或文字类信息进行判断。当前思想政治课程考试主要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忽视了能力和素质。考核内容也局限于书本理论和概念,缺乏对学生日常行为以及社会实践方面的考查。考核形式单一,不能全面衡量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及综合素质。
2.3 授课人员素质不高
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统、专业、稳定的授课人员。当前高校大部分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人员以行政管理干部和辅导员为主,人员构成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对该学科理论体系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辅导员群体,由于他们承担了许多学生日常事务的处理,工作量大,在授课方面很难达到专业教师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重视专业课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并不少见,导致学生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提高。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型模式探讨
以创新性和科学性为目的,新型模式的教育理念不是以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考核成绩为教育目标,而是以科学教育观和综合素质理论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在方式方法上,新型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技术及综合形式完成思想政治教育。
3.1 转变授课和考核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考核人的综合素质不单是考察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更是强调从知识理念到实际行为的转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重点。
一是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强调其技术价值,而不仅是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当前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多与社会发展形势结合,多采用实例分析以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性和实践性,使思想政治与科技发展相互融合,互相促进。
二是要采取多样化、系统化考核办法。除传统闭卷考试外,可以通过开卷小测验,挖掘学生的知识潜力,加强知识的实际应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倡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高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除笔试外,也可考虑面试,增加学生和教师的面对面交流。除了考试分数、作业次数、报告质量等常规标准,课堂参与程度也应作为评价标准,例如课堂发言、课堂讨论等。加强过程评价,而不是通过一次考试给予定论,以提高考察的合理性和全面性。此外,还应包括课内考核和课外考核,课堂只是接受知识水平的考核,课外的行为表现才是反映教育效果的主要考核依据。
3.2 加强互动教育
互动是基于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进行互动的参与者都是为了某种需求才加入互动过程。个体互动可以增进情感沟通,有助于自我了解和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应鼓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互动内容可以多样,例如专业知识、就业升学、心理辅导等。
一是实施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的互动。低年级学生刚步入大学校门,对大学生活具有新鲜感且充满热情,参加活动积极性高。但是他们在专业基本知识、技能,大学生活的规划及将来的就业、升学准备方面缺乏经验。高年级学生在生活、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得到了一些锻炼,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低年级学生,以帮助他们成长。但是,高年级学生会因为目标过于明确导致在组织和综合能力的发展上受到一定的制约,与低年级学生互动可以提高积极性,有助于探索新的道路。加强这两个群体的交流,可以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达到共赢。
二是开展不同专业、院系乃至学校之间的互动。一方面,不同专业、学科及学校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及对问题的理解上会有所区别,互动可以彼此了解对方知识背景、行业发展状况,以拓宽知识结构和发展思路。在思想政治课程这一公共领域通过互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可以提高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对某些思想政治问题的看法也自然不同,正确对待这些差异并消除分歧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不同学科和专业。
3.3 借鉴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理解为一门技术性学科,理论性强、具有系统性和广泛的应用背景。因思想政治教育的抽象性较高,在教学难度上高于一般的工程技术学科。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使用价值和应用背景的教学力度,突出这门课程的实用价值,缩减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的性质差距,避免理解误区。
在教材上应考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书籍。任课人员应注重专业人员的培养。授课时间安排体现连续性和周期性,不宜进行集中式、突击式教学。因专业课程之间具有耦合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类似特性,可将教育内容分成若干块,由浅到深,分布在若干个学期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多给出实际问题并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突出其中技术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课后学习,并进行相关文献的查阅学习,一方面可加深对该领域的认识,拓宽视野,另一方面通过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丰富教学方法
高校教师应该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授理论体系,并结合当前发展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融合在一起。不能采用填鸭式方法,而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合理利用网络媒体,将最新的信息和课堂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图片、动画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3.5 加强师资力量培养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培养和建设,优化教师资源,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水平。授课教师,除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应当加强专业领域的背景知识和综合业务水平学习,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对于部分行政管理岗位人员,可考虑承担教学任务,将工作与教学相结合。学校应重视教师的师资力量储备。对于从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人员,应组织系统、全面的培训和进修,培养专业、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授课人员,提高教师资源的储备。同时在招聘辅导员的专业上,也可优先考虑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人员。
3.6 实施全程教育
首先,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8~23岁,这一阶段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情绪容易波动,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教育周期应为整个大学阶段,将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活的每一个时期,强调连续性,而不仅是某一学期的任务。其次,在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在刚入学阶段,应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强调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同等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在之后的学习和培养阶段,以突出其技术特色为重点,通过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体现其实际应用价值。在学生即将毕业的时期,重在强调价值观与择业、工作的关系,树立正确、积极的职业规划,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应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在实际行动中体验科学理论,树立健全的人生观。
4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课堂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觉悟,指导日常行为,以达到实际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育过程,目的是使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都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两者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变化的情况下,应着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合理地将专业知识和价值观相结合,以培养业务出色且思想素质高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芳明,李少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科学发展探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6):111~113.
[2]高延安.研本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0):21~23.
[3]徐文.论灌输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0):42.
[4]简福平.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办法和评分标准改革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2,(32):73~74.
[5]韩慧莉.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J].中国青年研究,2012,(7):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