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则实验困惑与改进
2013-04-13杨剑
化学教与学 2013年7期
杨 剑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江苏 连云港 222006)
1.实验员在配制氯水时,常将产生的氯气通过导管直接通入水中,但所得氯水颜色较浅,半天后,氯水基本无色,不利于教师展开课堂教学。笔者试将气体通入500mL空矿泉水瓶中,后加入约100~200mL水,盖紧瓶盖,剧烈摇动,所得溶液颜色较黄。笔者查资料得知:先收集气体,由于气体较浓,后加水,所配溶液较浓;若将气体直接通过导管通入水中,由于导管孔径较小,产生气体速度较快,气体逸出与水接触溶解不够充分,所配溶液较稀。
2.教师在演示Mg条在CO2中燃烧时,常课前用CaCO3与稀盐酸反应将CO2收集在集气瓶中,后将燃着的镁条放入集气瓶中反应,由于CO2气体无色,学生不能信服集气瓶中为CO2。笔者当堂将少许碳酸钠固体放入集气瓶中,后倒入少许稀硫酸,产生大量气体,用燃着的木条熄灭来让学生明确为CO2,后将燃着的镁条放入集气瓶中反应,现象明显。
3.教师在验证SO2漂白性时,常用铜与浓硫酸加热反应,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通过品红褪色来验证SO2漂白性,但由于所需要气体较多,产生污染严重,且品红有短暂褪色又恢复现象,不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演示;笔者试用Na2SO3与硫酸反应(1∶1),将气体收集于小试管中,塞上塞子,在验证SO2漂白性时,将少量品红滴入试管中,品红迅速褪色,后加热,品红颜色恢复,且污染相对较少。笔者与同行交流得知:用Na2SO3与硫酸反应(1∶1),事先收集好气体,气体较浓且温度不高,课堂演示污染较少且现象明显;用铜与浓硫酸加热产生SO2直接通入品红溶液,由于SO2气体较热,会出现短暂漂白又恢复现象,因为加热,产生气体速度较快,污染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