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反应原理》的“三效”教学模式的探讨

2013-04-13王志春

化学教与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化学反应原理电解池电解

王志春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江苏 海安 226600)

“三效课堂” 是指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课堂预学、高效课堂互动和强效课堂反馈三环节融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课堂教学。其中课堂预习是前提,学生为有效的自主课堂预学准备,保障了高效的课堂互动学习;课堂互动是关键,学生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教师掌握好互动的热度,使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让课堂教学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课堂反馈是保证,是将学生学习中错误反馈出来纠正到正确的过程。三个基本环节贯穿于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全过程,进而达成“三效合一”的有效教学模式。笔者以化学反应原理为例,尝试着采用“三效”课堂的模式,以唤醒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学案导学,让自主学习趣味盎然

“学案”即学习方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能力储备,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进行知识和能力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学案和导学”,它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位主体,学会与会学,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学理论。例如:笔者在讲授第四单元第三节《电解池》时,设计了如下学案导学:

“电解池”学案

[学习目标]

①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②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

③能够正确判断简单电解产物,并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电解方程式。

④通过阅读“戴维的生平”认识化学知识与生命活动的联系。

[课前预习]

①电解质溶液为什么导电?

②电解质溶液导电过程中有没有化学变化?

[合作探究]

①将两根碳棒用导线连接,插到CuCl2溶液中观察现象。

②将两根碳棒和电源用导线连接,插到CuCl2溶液中观察现象。

问题1.通电前CuCl2溶液中含有哪些微粒?

问题2.在通电时这些微粒各向什么区移动?

问题3.通电后在阳极和阴极各发生什么样的电极反应?

③实验记录

④将CuCl2溶液改为CuSO4、NaCl、Na2SO4继续电解推测产物?

[归纳总结]根据实验结论,结合课本内容归纳出电解、电解池以及构成电解池条件和电解规律。

[练习巩固]略

[书面作业] 写出电解CuCl2、CuSO4、NaCl、Na2SO4溶液的电极方程式。

[实践作业]

①若将实验探究电解CuCl2溶液两根石墨电极互换,接通电源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②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戴维的生平写一个题为《电解的应用》的小论文,不少于500 字。

这样“据案自学、尝试解疑”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动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必需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适当时机给予适量的指导。同时要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肯定,对在主动探究过程中消极怠慢的学生给以引导、批评、督促,保证对学案顺利地展开学习。教师还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以便在后面的环节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

学案导学的最关键的一环是学案的编写。从“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这个角度考虑,学案应该符合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需要和规律。具体地说,学案应能促进学生理解学习的任务,弄清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应能引发学生对学习思路和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在学生自学前,教师要精心设计题目,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启发学生思维,能引导学生阅读与思考,问题不能太多太杂,问题要少,尽量用填空的方式呈现,尽量用你认为怎样?你判断的依据?你发现了什么? 等来激活学生思维。

二、课堂互动,让自主探究事半功倍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课堂学习方式。它是指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1.实验探究模式

实验探究并不是简单地做实验,而是利用各种仪器设备人为地制造和改变,控制某些条件,排除各种干扰,突出主要因素,从而获得各种化学实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比如在学习“盐类的水解”这节内容之前,我让学生测定了一组盐溶液的pH 值,测得NaCl、KNO3溶 液pH=7,NH4Cl、Al2(SO4)3、MgCl2溶 液pH <7,Na2CO3、Na3PO4、CH3COONa 溶液pH >7,学生议论纷纷不知什么原因,于是他们探究的欲望被充分激发。我就顺便提出以下思考题:①我们已学过了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你是如何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复习、回忆、巩固)②上述盐溶于水后均完全电离,但都不产生H+和OH-,而溶液中的H+和OH-全部来自水的电离即c(H+)=c(OH-),为什么加入某些盐后溶液的酸碱性发生了明显变化,表明H+的浓度不等于OH-,那么导致这种不相等的原因是什么?③怎样才能实现水的电离平衡的移动? 发生了什么变化? 是化学变化吗? ④从离子反应条件看,离子浓度的减小是化学反应发生的根本原因,盐中的什么离子能与水发生反应从而使浓度减小? 学生们的探究兴趣就被激发起来,整个课堂进入探究高潮,但切忌自主探究不是“放羊式”探究,教师手中要始终牵着一根线,不能让课堂探究散漫无主题。

2.合作探究模式

合作探究是指让学习者以小组的方式为达成共同目标而一起构建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探讨方式主要为小组探讨,师生共同探讨等。比如:在教“化学反应速率” 时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概念,我让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探讨以下三个问题:①描述化学反应速率的物理量有哪些? (实验2-1 可以根据看到的气泡产生的快慢来判断;也可根据生成沉淀的快慢、反应物与生成物颜色变化的快慢、体系压强的变化;还可通过测量导电能力、光的吸收、光的发射等变化与时间的关系。)②如何定量地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通过质量的变化、压强变化、气体体积的变化、浓度的变化等)这都体现了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重要性,然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回归到教材在交流中得出: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的共同之处,都是用在单位时间内反应前后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 (物质的量)的变化来表示,显然实验2-1 中以测量H2的体积最为简便易行。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化学反应速率通常总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前后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来表示。③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如何影响? 有分组实验,不同浓度的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和同浓度草酸溶液混合后,溶液颜色褪去所需的时间,自己总结规律。这样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对化学方应速率从认识到理解。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探讨,学生会主动去参与,主动去思考,避免了少数优秀学生垄断课堂的现象。当学生自己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后,就会产生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探讨的热情。

3.质疑探究模式

没有质疑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从现代教学观点看,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而思维又是由疑问引起的,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会使他们提出质疑以解心中疑因,使质疑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学习“盐类的水解的应用”时,有的学生对某些溶液蒸干灼烧后产物不太理解,我就鼓励学生把这些物质的性质的疑问提出来。学生一个接着一个的困惑不断被提出: ①FeCl3溶液与Fe2(SO4)3蒸干后产物为什么不同? ②NaHCO3溶液与Ca(HCO3)2溶液性质很相似,为何蒸干后产物也不同?③Mg(HCO3)2为什么蒸干灼烧后产物为MgO。这些疑问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适时指导,一下子就迎刃而解啦! 当然,有时也需教师引导学生设疑,学生也要有一定的学习兴趣,这样疑问就多了、深了! 只有这样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才会成功。

三、适时反馈,让自主学习卓有成效

适时反馈方式有多种,最有效最常见的一种就是课堂检测,可通过课堂检测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现这节课知识掌握的漏洞与不足,促进学生成长与反思。检测是否有效,关键在于练习是否系统、是否科学合理,能否引导学生学会概括与迁移。检测的目的在于反馈学生学习信息:了解学习目标哪些已经达到? 哪些没达到? 如果没达到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没有达到目标的原因是什么? 困难在哪里? 对其中出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对共性的问题则在下一刻集体精讲,讲清思路真正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地教学。

笔者在尝试过程中,欣喜看到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也非常热烈,教学效果也提升了。当然也遇到了很多困惑,但我会继续探索,继续实践,继续完善下去。

猜你喜欢

化学反应原理电解池电解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氧电极的研究进展
轻轻松松学“电解”
电解池的解题策略
高强化平行流电解提高A级铜表面质量实践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阴极材料的发展现状
复合进给电解加工机床的研制
试析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的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反思与实践
从课堂教学行为维度解读高中生化学学习困难
多角度理解电解原理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