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古代佛教题材雕印木版画初探
2013-04-13周增炎
周增炎,周 辰
(杭州师范大学 1.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2;2.国际动漫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浙江古代佛教题材雕印木版画初探
周增炎1,周 辰2
(杭州师范大学 1.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2;2.国际动漫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浙江古代雕印木版画源远流长,其中佛教题材版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晋代葛洪所云“以枣心木方二寸刻之,再拜而带之,甚有神效。”说明“古之人”最初的雕印技艺实践就与人们的宗教活动紧密联系。杭州的佛教木版画两晋开始,至吴越时即显现了甚为发达的景况,是中国木版画艺术创制较早且发展迅速的地区之一。南宋及元明时浙江的佛教雕印版画更为昌盛,雕印技艺空前发达。佛教木版画历代传承,成就斐然。经卷扉画、独幅版画、经典佛经插图、捺印式木刻画、彩色雕版画等都是浙江古代宗教题材木版画丰富的表现形式。
雕版画;浙江;佛教
一 浙江古代的雕印艺术与雕版技艺
雕印木版画是以木板为材质,在经过加工的平面木板上,雕刻工用刀具镌刻制成可供印刷的版面,然后由印工上色于版面,覆上纸反复拓印出木版画作品。
中国是木版画的故乡。现存的世界上第一幅雕印木版画《金刚般若经》扉页画即为唐咸通九年(868)王玠所刻。浙江古代雕印木版画源远流长,作为中国古代早期的刻印文化在浙江大地的出现,我们可以从浙江河姆渡先民的农耕雕印文化、良渚玉镌刻文化和浙江汉画像石砖刻、印章镌刻钤印等大量遗址遗物中探寻消息。这些雕印劳作和探索精神为浙江雕印木版画的诞生做好了技艺的准备。
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平原,距今已7000多年。河姆渡先民所开创的刻绘活动,主要通过雕刻和陶塑两类纹理造型方式展示。我们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陶雕、骨雕、牙雕、木雕实物和遗物残片中可以看出河姆渡先民典型的农耕生活状况,是以禾苗稻穗农作物、植物及动物、兽类为反映内容的。如众多的田间作物造型纹样,又如圆角陶钵两边刻的猪纹图像;陶钵片上刻的类似犀牛的图形,甚至以象牙为材料直接雕琢的鸟形匕,雕刻精细,线感流畅明快。还有一类用骨石质料做的生产生活用品上刻绘的图纹样装饰,构思独特,技法新颖。
浙江的玉器雕刻在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但玉器刻绘之精美,则良渚古玉器为最。良渚文化玉器,器形种类之丰富,造型纹饰之精美,雕刻技艺之复杂,作为越人的宗教礼仪装饰与世俗社会的显贵之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制作和使用的高峰期代表。良渚古玉器刻绘艺术表现在文化玉器琮的文书雕琢上,有着独特的原创性。表现的造型与纹饰呈现出不同时期由简到繁的刻绘手法。琢刻者创造性地运用具象、抽象及对称的装饰手法。有的玉梳背器上装饰的神人羽冠干脆省略神人的头面和上肢,将羽冠简化为与兽面卵目相连的弓形尖凸,使得刻绘更突出了主体细部刻划的精美。以神人兽面纹和各种鸟纹为代表的主题纹样,以及丰富的云纹、地纹刻线饰带装饰纹样,所运用的圆雕、透雕和浮雕手法,沉稳生动,自然朴素,展示了古代良渚文化人玉器雕琢刻绘的娴熟技能。
浙江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镌刻艺术在主题、造型、构成、布局、刻绘技艺诸方面都有着诸多特色:刻绘主题内容的鲜明性;相关内容情节的延续性;通过画面恰当的布局,达到视觉上的关联性等等,构成了画像石、砖刻绘艺术可赏可读的大众性。
画像石、画像砖从版面上镂刻出画像来看,是一种具有版画性质的制作。若从后人拓印的效果来看,更具有与版画制作相类似的地方。因此,画像石、画像砖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大型版画”。由于受石壁砖头材料和刀具刻作的制约,作者雕刻或模印制作时,往往都是以侧面为主的人物或动物禽兽形象,这就使得各类形态动作更加简洁鲜明,呼之欲出。汉画像石与画像砖的艺术高度,还体现在有着丰富魅力的石刻线条上。浙江画像石镂刻线条的表现技法,有阴刻、阳刻和阴刻与阳刻结合。其中主要是运用阴线镌刻的方法。阴刻线条刻得刚劲沉稳,富有弹性,很注意用线条的本身性能来体现造型动势。而人物面部五官表情用线,特别是眉宇间至鼻根、鼻翼的线则凝重沉着,以此表现人物的端庄与清秀。这些阴线不仅明确地勾勒出造型的结构转折,而且刻线的力度和线条疏密排列的变化更增强了不同造型的动势和动作节奏。
古代岩画是古代先民用尖硬器具在山崖岩石上凿刻绘制而成的。除彩画外,因为基本的制作手法是在崖岩石壁上的直接凿刻或雕刻视觉形象,故其手法与技艺也可视为与后来发展的雕版和木刻制作方法有着本源的关联。浙江的古代岩画主要有发现于台州市路桥区桐屿街道共和村茅山南麓小山坡上的共和岩画,仙居县朱溪镇郊外的小方岩山岩画,仙居县上张乡西塘村等处石壁上的岩画,以及龙游县石窟岩画和慈溪达蓬山上的灵台岩画等。古代岩画凿刻技艺呈现出多样性风格特色,见证了浙江古代先民的生活状况和所见所思。虽然凿刻者是立于悬崖峭壁上,制作环境险恶,但所凿线条生动,仍有徐缓飘逸之风。表现风格单纯稚拙,具有符号化,抽象化的特点,物象简洁、古朴,作平面化处理,体现了岩画刻作者已具备较强的概括自然现实形象的能力。造像虽经岁月沧桑,风雨侵蚀,隐约可见的人物、牛、马、鱼、日、虫等形态仍旧栩栩如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浙江的印章和篆刻艺术继承了我国古代甲骨玉版镌刻的传统,无论是文字或肖形,其篆法章法,都离不开以刀代笔的刀法表现,作者操刀的轻重、快慢、顿挫、转折,或藏或露,或攻或守,或进或退,反映了作者刻前意识和运刀技艺的熟练程度,也表露出作者的个性、气质和修养。经过作者得心应手的操刀过程,最后展示的或稚拙、或奔放、或挺拔、或圆润的印章风格和版面钤印效果,都与雕版画的刻印和画面效果颇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浙江印章篆刻的艺脉活动视作浙江古代雕版画发展的源初实践之一。
毫无疑问,早期浙江先民在生产、生活中所进行的以上各种刻、凿、印、戳审美活动和长期积累的印痕技术经验,为其后雕版印刷技艺的发明以及木板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浙江古代的雕版印刷技艺,从最初的木板文字雕印,逐渐发展为雕画造型拓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复制性雕印版画制作,为浙江的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任何一种社会需要同时也是在社会中相互作用着的人们之需要,并在这种相互作用即人们的活动中见诸实现。”[1]人类历史上的艺术成果往往同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人类多种活动的分化和专业化尚处于原始社会萌芽状态的时候,氏族社会的先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已包括着精神活动的胚芽。这种胚芽正是在原始社会的巫术(即宗教)、求知、教育、抒情和审美这些不同精神需要的活动中得到生动的体现。研究发现,原始人的意识活动与生产活动有直接的联系,人们的原始宗教信仰与最初的艺术活动也恰恰植根于他们每日的生产活动领域。人类的艺术和宗教意识与其他意识一样,是随着人们语言及物质手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随着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而发生作用。作为木版画艺术雏期的雕印术是从复制木刻形式流行起来的,此种复制技艺虽然尚不能与现代创作木刻相比拟,但它的发展却与我国历代佛教的传播需求和由此产生的经济价值的推动分不开。据记载,受印度佛教的影响,中国的佛教最早可上溯于汉代,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国人开始崇尚仿铸佛像供奉,而最便捷生产佛像的方式,莫过于运用雕印拓模的方法印制佛像或佛号,能快速方便信徒们做佛事以及供养之用。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之人”最初的雕版技艺实践已与人们的宗教活动紧密联系。“恰恰相似,最早的木刻画也便是压印或捺印在纸上的。唐义净三藏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云:‘造泥制底及拓模泥像,或印绢纸,随处供养。’那些模子,有可能是泥制的,在敦煌千佛洞里发现有不少古代写本,其中以佛经为最多。在好些唐代写本的佛经的卷前,常常捺印有‘千佛像’,还有‘佛名经’ 等,则在写本的上半层捺印有一排列的或两排列的佛像。那些佛像或‘千佛像’是用一个木雕的(或泥制的)阳文模子的佛像,用手连续捺印在纸上的。”[2]这种捺印的方法,正和汉代人在湿的泥砖上压印画像的方法相同。所捺印的还有“菩萨像”或“天王像”,生动证明了最早的雕印版画一开头便是气概不凡的。“佛名经” 等把佛像或菩萨像捺印在写本佛经的上半层,其作风遗留到了南宋,便成为插图本书籍的“上图下文”格式。中国古代发明的这种以泥板或木板雕刻并进行拓模复制的雕印术,迎合了佛教传播之需要,而广泛的佛教传播又不断推动了古代复制性木版画雕印技艺的日益精进与发展。
二 浙江佛教题材雕印版画的流变
浙江佛教题材雕印版画早在五代的吴越时期就已经显现了较为发达的景况,是中国古代版画艺术创制较早且发展迅速的地区之一。吴越国(907-978)域含苏南、浙江及福州一带。吴肃王钱缪建都杭州后,即以“善事中国,保境安民”为国策,钱缪及钱俶王重视农事,鼓励农田开发,兴修水利。使之“有德于斯民”,故世人称颂“钱俶多宽民之政,境无弃田,邦域之内悦民而爱之”(《咸淳临安志》)。吴越地区成为了玉米桑麻之乡的“人间天堂”。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教育和印刷业的发达,吴越国的京都杭州一带则成了著名的盛地。杭州的佛教两晋已始,直至吴越时期的钱氏诸王也都信仰佛教,虔诚地修建祠庙,先后重修杭州灵隐寺,新建西湖边净慈寺,造月轮山释迦砖塔等,诸王的崇佛也进一步繁盛,推动了雕版刻印监本经书、佛画的社会风气。随着经书及木版画佛像的雕刻印发广泛流传,自然也大大促进了雕印术和佛教题材木版画的传播。
吴越钱氏诸王时期的浙江佛教题材木版画,最著名的是“雷峰塔藏经扉画”。矗立于杭州西湖南面的杭州雷峰塔旧称黄妃塔,塔砖内藏有吴王钱俶时期著名的《宝箧印陀罗尼经》。该经文每行十余字,共写有经文271行。经上附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养。乙亥八月日纪”。考“乙亥”之年即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 1924年由于黄妃塔倒塌,内藏的《宝箧印陀罗尼经》被人们发现。黄妃塔塔砖内除秘藏有经文和扉页画外,还藏有珍贵的木刻塔图,全卷塔图长一米余,每层所画塔形似僧帽样,塔图刻印的主题是佛经中的人物故事,风格精细,四周并刻有缡纹水波纹等作为装饰。当年佛教徒们刻印经文制作塔画,秘藏于砖塔之内长期供奉,目的也是与建造大塔一样,为祈盼“闻者灭罪,见者成佛”之意。
杭州雷峰塔塔图是迄今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版画之一,对于研究浙江木版画的创始与沿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此外,标有吴越时期“吴越国王钱俶敬造”字样的经卷,也常见于各地塔藏经幢之中。除杭州外,在浙江多地及其它吴越域外也多有发现藏经与木刻扉画,如1917年在浙江湖州天宁寺石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的象鼻中曾发现该时期的《宝箧印陀罗尼经》及卷首刻的扉页木版画,并刻有显德三年丙辰岁记(956)的题记。又如浙江绍兴出土的吴越国王钱俶造《宝箧印经》乙丑本经卷,上面的扉画构图视域广阔、舒适,所刻人物形态清晰明确。王秀民先生赞其经内佛教人物、亭台楼阁、山水飞禽等木版画插图,所刻印的线条精致有力、挺拔流畅,向世人展示了艺匠们精湛的刻作技艺。另据报载,在浙江湖州飞英塔中也曾发现周广顺元年(951)吴越国王太后吴汉月的经函《妙法莲华经》,其间配有礼佛图。1960年丽水碧湖出土五代杭州刻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所刻极为工整秀丽。这些吴越时期的浙江佛教题材木版画随佛教经卷一起广泛流传,在我国版画艺术领域显示出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入宋以后,由于江南风调雨顺,统治者重视农业开发,江浙一带人烟稠密、鱼米富庶。南宋的首都杭州尤其繁荣。南宋时,国学、宗、武、医、算、艺各种门类应运而生,文人学士著书立说,各类书院林立,学子众多。尤以杭州西湖书院为宋书院之首,浙江的湖州、秀州、越州、婺州、衢州等地也纷纷设立书坊。随之,汴梁的许多书铺也转道迁来杭州,将带来的刻印本和雕印技艺经验融入杭州,使得浙江佛教题材的木版画雕印之风更为昌盛。其雕印的经首扉画,绘制精巧,雕印精良,纸墨莹洁,笔韵情趣都是空前的。据资料载,雕印于宋庆元间(约1200年)的《大字妙法莲华经》扉画,构图缜密,布局严谨,笔致潇洒,形象生动。刻画者在表现复杂的经文内容时去粗取精,有机联系,画面中尤以佛之智慧光和祥云纹将丰富的经文情景形象有机地连接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整体效果。刻绘于同一时期的《小字妙法莲华经卷》扉画,则在小小的画面上表现出诸如“九龙吐水”、“佛母”、“枷那城坐于菩提树”、“太子出于释宫”等十余项繁杂多样的经文内容,而通过小字榜题的巧妙运用,保持了画面的完整性。另一幅南宋时期的《妙法莲华经卷》扉画,在描写佛尊、天王、弟子、四众以及世间进行礼佛活动的人物时,将其内在的情绪反映到了人物的面部上,克服了过去千人一面的僵化死板风气。以上经首扉画的成功创造,反映出该时期的雕印作者已具备较强的构思构图能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造诣,对后人研究南宋绘画和民俗学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宋期间浙江佛教题材雕印木版画较为重要的还有,南宋绍兴二年(1132),浙江安吉州(今吴兴)的思溪圆觉院刊《思圆觉大藏》所刊印精致的木版扉页画,宋太宗元道初年浙江婺州(今金华)开元寺刊印的大藏经版。私家所制的刻经还有杭州钱姓人家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至熙宁二年(1069)数十年间刻印的《妙法莲华经》,经文印于白色罗纹麻纸上,经文前附印的扉画木刻已较成熟,可谓木版画之佳品。《妙法莲华经》中还有藏于日本西原寺的第七卷本,卷末刊记为“临安府修文访相对王八郎经铺”;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的《妙法莲华经》残本也系南宋时期刻本;还有题记为“临安府众安桥南贾官人全金经书铺印”的《妙法莲华经》扉画等。这些经文扉画画面构图繁而不乱,人物布局条理疏朗,版线刻作流畅,印刷精致润泽,功力非一般可言。
宋元以来,江浙一带商业繁荣,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为顺应人们精神文化的多元需求,雕印技术已应用至文化传承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雕印的书籍插图,各类文化刊本、专业书谱读本的普及繁荣,使得雕印术和木版画制作更加成熟。宗教题材的浙江雕印版画在其领域里仍有不俗的表现,大量佛教中的经典版本和精妙之作刻印并流传下来。如刻于杭州南山大普宁寺的私版大藏经《普宁藏》和杭州所刻的《河西字大藏》。官刻大藏经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及附有“至顺二年嘉兴路嘉兴县顾逢祥、海蓝州徐振祖等舍资刻经”题记的元至正六年(1346)印本《妙法莲华经》等刻本。许多刻本中的插图或扉页版画,均刻作精细、工整,造型清丽,反映出当时以杭州、福建等地为中心的刻书雕版印刷业的繁荣发达。
三 浙江佛教题材雕印版画的图式
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经书刊本之类,一般先由专经人士校勘或译校之后,送书家写样,由匠人雕刻成版后再交送专人印刷装订成书。古代复制性宗教题材木版画制作,实施的也是一种刻、印分离(有时刻者的画稿还由专门画家所提供)的制作过程。先由刻作者将画稿刻作成可供印刷的木质版面,然后交由专门的印刷工进行水色印刷完成。浙江佛教题材的古代版画制作,经历代能工巧匠的分工合作,流传积累了丰富的雕刻印制技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浙江古代佛教木版画图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经卷扉画
是指附印在佛教经卷首页的有关佛经内容的木刻版画。通常经卷本有卷子本和折子本两种,在本子的首页上几乎都刊印有佛经内容的扉页画。这种图首的编排版式渊源甚至可以看出曾受我国古代帛书版式演变的影响。以至扉页图与经文相结合的经卷形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编排形式流传下来。如现存最早的唐咸通九年(868)刻本金刚经扉画、杭州雷峰塔的五代刻本宝箧印陀罗尼经卷首扉画、北宋元丰三年(1080)刻本妙法莲华经扉画等等。作为经首的扉页画,图式构成富有装饰意味,雕刻印刷严谨精致,可见主持者及刻印艺人对佛教版画的重视程度。反映出各个时期佛经雕印的水准与审美倾向。佛教经扉画中表现的主题内容,除佛经人物之外,为了营造画面特定的氛围环境特色,还附刻有陪衬物,这些环境事物的塑造表达恰恰体现了画工们对世俗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如杭州西湖雷峰塔藏经砖中的《宝箧陀罗尼经》中的扉页画,虽年久受腐破损残缺,但从中仍能见其概貌。画面中的人物,佛坐如俗,旁有供养人,另有宝塔、花幔,延伸的园林回廊以及周围点缀着的香花山石,表现了浓浓的现实地方色彩。
经扉画的图式与刻印风格,随着不同时期的变迁,呈现出图式尺寸大小不一,布局简繁有别,形象刻画或精细或粗略的不同风格之变化。如早期的经首扉画,画面常以表现诸佛和菩萨形象为主,四周略施景物陪衬,而至12世纪初,经卷扉画图式则缩小僧俗人物的形体,以世间山水风光占据画面大部。这一图式的改变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传统山水画在当时的成熟和普及。在刻印技艺上,经扉画也由初时的稚拙板滞逐步过渡到宋元以后的工谨精致,着力表现整幅扉画版刻的流畅性和艺术韵味,显示出雕印艺人技艺上的深厚功力,也见证了浙江雕版印刷技艺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如南宋时期雕刻的《妙法莲华经》版本扉页画,布局合理,画中云纹波光,草木树林与画面主体巧妙地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使阅读者体会到构图的完整气韵;而元代版本中的扉页画,许多仍继承南宋的风格。至此13世纪至14世纪初近百年间,佛教经扉画艺术渐趋于完美成熟阶段。
(二)独幅木版画
独幅木版画是一种不依附于经卷和书籍的独立幅面的版画形式。从现存资料看,我国五代以前独幅佛像雕印版画已成为流行的木刻艺术形式。宋元前后独幅版画的题材大部分仍与佛教有关,主要以佛教经变画为主,以满足信徒们还愿时持颂或做礼拜供养之用。从而也丰富了宗教木版画的表现内容和类别方式,进一步拓展了佛教徒运用木版画形式传播宗教的途径。
浙江佛教题材的独幅木版画,有北宋“咸平四年”杭州赵宗霸组织开雕的两幅《经咒》,其中的《大隋求陀尼罗经咒》,被后人视为不可多得的上乘宗教木刻资料。在独幅的宗教木版画中,更多的是单帧刷印的佛像、菩萨像。这些雕刻在独幅木版上的佛像画,下端记载着出资者的官衔、姓名。佛像画被施印成千上万份广泛地流传于佛教信徒中,作为他们的供养之资。著名的越州《弥勒菩萨像》其画左上角刻有“越州僧知礼雕”句。该幅雕像木版画纵53.6厘米,横38.3厘米。弥勒菩萨置于画面正中,左手执佛尘,右手托法轮,神情肃穆、庄重。菩萨身后左右上方的飞天造型,流畅飘曳而生动。下方两侧的供养人,面容丰腴,盛装华丽。画面以粗重线条勾勒菩萨像主体,以游丝细线描绘其余,造型清晰,表现恰到好处。画面下方的莲花座高台四周所绘的花纹、山石、法轮,与镌刻的画像墨框相映成趣,构图形式呈现出深沉灵动又具富丽的装饰趣味,反映了当时江浙一带宗教独幅版画已具有相当的绘画表现和雕印水平。
在长期的雕印版画实践中,佛教题材的独幅版画在构图表现形式上不断创新,丰富多彩。有像《灵山变相图》描绘释迦佛在灵鹫山说法华经的宏伟肃穆的场面,构图极为壮观,气象万千;也有结构简洁的佛像画,形象明确单纯。在宗教独幅木版画中,还有一种充满山水意趣的木版画,虽然表现佛教内容,却以山水为画面主体,僧人、信士、童子等人物形象刻画较小,成为点缀。如现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相传为宋代所刻的《御制秘藏诠》独幅版画,画面中有着生意盎然的山水胜境,获得了众佛教徒和民间人士的喜爱。
(三)经典佛经插图
木刻插图是古代木版画中的又一种雕印形式,唐以前已有之,但真正以木版画形式制作书籍插图,则是宋代以后的事。在宋代书籍插图盛行雕印刻书风气日益兴盛的影响下,为了扩大佛经内容故事在民间的宣传,适应民间宗教信徒理解佛经意义的需要,绘画雕刻者和出资者根据佛经卷本的主题意旨,运用视觉造型的手法,将佛经中的经典故事或佛、菩萨及弟子们的重要活动情节、场面,刻绘成图式进行诠释。佛经插图的表现图式,据王伯敏先生的考证归纳,常见的有四种:一页之中的上图下文式;一页之中的左图右文式;图在书页当中,图四周则刊印文字;不规则的插入。这些佛教经典插图形象生动,图文并茂,明白易懂(如浙江龙泉地区发现的唐末宋初中的经卷插图),是宗教信徒们喜闻乐见的读物。这种具有艺术构思,又富于表现力的精美木刻图插印于经书卷本之中,因与卷本文字同属雕印而相得益彰,从而广泛拓展了经卷本的传播魅力与方式。
(四)捺印式木刻画
我国的雕版印刷在技艺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整体。伴随着雕刻技艺的发展成熟,其印技也不断得到创新提高。佛教题材的捺印式木刻画就是印刷艺工们为了区别刷印而改用捺印的方法尝试制作佛画。捺印者用同一个印模按照行次顺序捺印,有的则用多种佛印将画面分成多段,按照一定规律类推,捺印成千佛图像。并署有佛名谓之“千佛名经”,提供给信徒收藏、载福之用。这种捺印式的木刻画操作方便,图式饱满,形象丰韵柔润,立体感更强,是一种较有特色的佛教木版画。
(五)彩色雕版画
雕版画的印刷材料一般是淡墨水印,但也有发现用朱色复制佛教木版画的。至唐五代的木刻画开始,印工艺人在印制佛像时,还尝试在印好的佛像上施以彩色,填上诸如藤黄、花青、朱砂、赭石等传统中国画颜色。这些手填的色彩与画面上原本的水墨淡色韵化在一起,使得加彩后的佛像画显得更为富丽韵致,大大丰富了佛教木版画的表现技法,满足了宗教信徒们的视觉审美需要。
四 结 语
浙江古代佛教题材雕印木版画,其制作技艺虽然不像现代版画家独立完成的创作木刻那样富有艺术创造性,但历代传摹普及的佛教雕印版画,其庄重完美的画面图式,栩栩如生的佛教众生形象,精湛工密的刀法刻作,润泽细腻的表现手法,都使我们感受到历代雕印工匠虔诚驾驭操作的身影,同时也为研究浙江古代的雕印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样本。
[1][德]乌格里诺维奇.艺术与宗教[M].王先睿,李鹏增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17.
[2]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9.
OnZhejiang’sAncientCarvedWoodblockPrintsofBuddhistSubjects
ZHOU Zen-yan1, ZHOU Chen2
(1.School of Music,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02, China; 2.International Ani-com College,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China)
Zhejiang’s ancient carved woodblock painting has a long history, and the Buddhist prints make up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Ge Hong in Jin Dynasty once said, “carve on jujube heartwood in two square inches; then worship and wear it; very effective.” It proves that the initial woodblock printing art practice of “ancient people”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ir religious activities. Hangzhou’s Buddhist woodblock printing started in Jin Dynasty and developed flourishingly in the Wu and Yue Period. Therefore, Hangzhou is one of the very early areas where Chinese woodblock painting appeared and developed rapidly. Artistic creation of Buddhist carved woodblock prints in Zhejiang betwee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was even more prosperous, and engraving and printing technology witnessed an unprecedented boom. The achievement of Buddhist woodblock prints with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 is a significant success. This article also introduces various woodblock works of religious subjects, such as the paintings in scripture, mono prints, classic Buddhist illustrations, stamp type woodcuts and color woodblock prints.
carved woodblock painting; Zhejiang; Buddhism
2012-05-10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项目“浙江雕版印刷与木刻版画发展”(09WHZT017Z)的研究成果。
周增炎(1953-),男,浙江龙游人,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版画、中国画、美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创作;周辰(1982-),男,浙江杭州人,杭州师范大学国际动漫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美术教学与创作研究。
U292.4
A
1674-2338(2013)01-0126-06
(责任编辑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