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地区大范围跨级GPS 控制网布设与精度评定
2013-04-13农硕杨翼飞
农硕 杨翼飞
(广西第一测绘院,广西 南宁 530023)
0 引言
随着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广泛应用,新的 GNSS大地测量技术(主要为GPS星座,随着我国北斗系统的运行,将与伽利略、GLONASS形成4大系统)已取代传统大地测量技术成为主流。GPS控制网布设方式灵活,其具有的定位精度高、观测时间短、测站间无需通视、可提供三维坐标、操作简便、全天候作业等特点,特别是随着多频多星座GPS接收机的投入使用,给大地测量技术带来新的技术革新。传统等级GPS大地测量控制网布设应具有良好空间网形,逐级控制,才能确保成果的严密性和有效性。然而在边境地区,由于已知控制点无法布设在待定控制网边境外,致使已知控制点只能采用单侧布设方式,这种布设方式并不符合GPS控制网布设一般原则。在对广西某中越边境100 km2地区GPS控制网布设过程中,采用已知控制点境内单侧布设,网连接方式为主的混连布网,通过特殊作业方式,提高外业观测效率,有效的内业精度解算,克服GPS网型弱所造成的点位偏移造成的误差,实现成果获取的可靠性和便捷性。
1 GPS E级网布设
在广西某中越边境地区100 km2待定网区域布设E级控制网,采用4个起算点单侧布设、网连接方式为主的混连布网,待定E级GPS控制点92个,均匀覆盖在100 km2待定控制区域。其中布设E级点点位间距为2 km~5 km不等,起算点位距离待定点的距离5 km~20 km不等。通过连测已知控制点,最终整网控制范围超过300 km2,具体的布网详见图1。起算点中有2个点为国家C级GPS控制点,另2个点为广西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GXCORS)站点,连续稳定的观测数据确保后差分解算已知点位间基线的可靠性。
图1 100 km2E级控制网布网图
整网采用10台GPS双频接收机,其中2台固定于两个C级GPS控制点,采用5″采样间隔,与其他8台GPS接收机形成同步观测环;另2个已知点为GXCORS站点,采用5″采样间隔,24 h不间断观测;待定点采用5″采样间隔。整网灵活布设,不局限于逐级布网,在布设的过程中,根据站点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布设过程中,待定点观测时长根据点位距离已知点而定,由近及远45 min~60 min不等,若所在站点的有效观测卫星数较少(4<Sat≤6),那么应适当延长观测时间,若有效观测卫星较多(Sat≥8),可适当减少观测时间;测区属于丘陵地带,四周有环绕的低山,进行卫星星历预报和实际观测经验知道,该区域最佳观测时段为上午12点之前,而12~16时的有效观测卫星最少,故而在整个观测过程中,有效的避开不利时段,提高了外业观测数据质量,减少了外业复工修侧的工作强度,减轻了内业数据解算的工作量。
2 精度评定
通过整网平差,最终得到100 km2E级GPS网各点位精度,如表1所示。全部92个点位最弱点误差为第15号点,其精度为Dx=0.95,Dy=1.28,Dp=1.60,最优点位为 84 号点,平均的点位误差为 Dx=0.55,Dy=0.64,Dp=0.85,按照 2009 年最新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的相关要求,X≤2 cm,Y≤2 cm的平面点位精度要求,成果满足E级控制网的精度要求。
表1 E级网成果点位误差分布
在点位精度分布情况上,点位距离已知点的距离越远,其点位精度越差,从绘制的点位精度图可知,在已知点距离待定点15 km远的区域,跨级布设E级控制网,其点位精度符合E级控制网的精度要求(见图2)。但整体而言,随着离已知点距离的增大,其点位精度呈现下降趋势,但精度仍在限差范围,未影响整网精度。而从检测控制网精度的另一个指标基线相对误差而言,整网的最弱边边长为2402.1479 m,边长误差为4.45 cm,相对误差为1/54000,满足E级GPS控制对最弱边边长相对误差的限差要求。对于整网681个闭合环进行检测,绘制X方向,Y方向,以及闭合环总误差图如图3~图5所示,绝大多数边长的误差都在极小的范围内波动,而在长距离的边长上,出现相对大的误差,但仍在限差范围内。
图2 点位精度图网
图3 X方向闭合环误差图
图4 Y方向闭合环误差图
图5 闭合环总误差图
经检定681个闭合环均符合限差要求,满足E级控制网的精度要求。如图5所示,绝大部分环闭合差均在50~100之间,而出现环闭合差偏差较大的主要是由长边和短边组合形成的闭合环,但均在限差范围内,符合GPS控制网解算的限差要求。
3 结语
在边境特殊地区,采用网连接方式为主的混连跨级GPS控制布网方式,克服了由GPS控制网网型较差所造成的控制点点位精度低的缺点,在广西中越边境大范围跨级GPS等级控制布设中由C级点起算,跨级获得满足E级控制网精度的成果。通过项目实例验证,得到如下结论:
1)多星座多频GPS接收机的广泛使用,使GPS布网更趋灵活,可通过获取更多卫星观测数据,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观测历元的数据有效性和丰富性,提高观测质量;2)利用网连接为主的混合布网方式,同时增加起算点的观测时长,可以有效减少起算点间边长的不稳定性,可靠的点位布网,远离辐射源、大面积水体等容易造成多路径效应的地方布点,确保数据解算起算观测数据的严密性和准确性;3)后差分处理时通常采用GPS精密解算软件和精密星历文件等产品(结合项目的快速响应性,主要采用快速精密星历产品),可以有效减少卫星轨道运行计算的精度,有效控制卫星端的误差源;4)通过星历和大气层预报,减少对流层延迟、电离层电离效应,有效提高数据在观测时段的观测质量,同时减轻外业工作强度和避免不必要的返工作业;5)观测数据中有效利用GXCORS站点数据,减少外业工作强度,同时增强起算数据的可靠度。
[1]江金霞,张 冰.浅谈图形强度对 GPS网点位精度的影响——以浙江省某市D级基本控制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5):31-32.
[2]钟向红,刘文建.网络 RTK在5″控制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测绘通报,2010(6):94-96.
[3]雷 斌,许成功.大区域GPS控制测量的方法与实践[J].测绘通报,2010(4):73-75.
[4]穆 森,赵文吉,王羽佳.海宁市城市D级GPS工程控制网优化设计[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0-52.
[5]陈中新,奚长元.吴江市D级地籍GPS控制网的数据处理与分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