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SCTA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2013-04-13汪珍元余立新张秀萍金建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分辨力头颈部管腔

汪珍元,余立新,张秀萍,何 杰,周 维,金建军

(湖南省长沙市第三医院影像科,湖南 长沙410015)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加剧,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头颈部血管病变已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DSA是有创检查且禁忌证较多;MSCT以更快的扫描速度提高了动脉血管显像的准确性,既实用,又直观、有效,得到临床血管内外科医师的认可,已成为诊断头颈部血管疾病的影像学无创技术之一。现回顾性分析我院经MSCT诊断血管狭窄或闭塞的46例患者的CT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7月46例头颈部行CTA检查诊断为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35~81岁,平均57.6岁。主要症状为颈部不适,头痛、头晕,肢体无力、运动障碍、视物障碍及突发偏瘫。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mens so mato m sensation 40层CT机,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各1次,扫描范围及参数均相同,范围自主动脉弓下缘4 c m至颅顶,扫描方向为足至头。检查时患者头部固定夹固定,并嘱其检查过程中勿做吞咽动作。扫描参数:层厚0.6 mm,重建间隔 1.0 mm,螺距 1.2,电压120 k V,电流300 mA。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自右肘静脉团注70~100 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浓度为370 mgI/ml),利用自动追踪技术触发扫描,ROI定在主动脉弓,触发阈值设定在70~100 HU,注射速度3.5~4.5 ml/s,注药完成后以同样速率追加40 ml生理盐水。

1.3 图像的重组及分析 原始数据输入DSA工作站进行减影。利用3D-VR、MPR及 MIP,通过调整不同的窗宽窗位最佳显示重组血管,对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斑块测量CT值,根据设定的CT阈值判断斑块的性质[1]:CT值<60 HU为脂质斑块;60~130 HU为纤维性斑块;>130 HU为钙化。对狭窄或闭塞血管行高级血管分析(AVA)(见图1)。依据重组图像,测量管腔内径,血管狭窄程度(%)=(狭窄远端正常段管腔直径-最窄处管腔直径狭窄)/狭窄远端正常段管腔直径×100%。狭窄程度依据临床分级,共分为5级[2]:0级,无狭窄;Ⅰ级,轻度狭窄(0~29%);Ⅱ级,中度狭窄(30%~69%);Ⅲ级,重度狭窄(70%~99%);Ⅳ级,完全闭塞(100%)。

2 结果

本组患者MSCTA均能清楚显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颅底动脉环及其主要分支。对脑动脉血管1~3级分支显示率为100%,4~5级显示率为97%。所有患者均无移动伪影影响。46例中头颈部血管狭窄或闭塞发生在一侧14例,两侧32例;1支血管受累5例,多个节段多支血管受累41例(见图2~5)。评价血管共598段动脉,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前、后交通动脉因较细小及解剖变异较多未纳入本研究。血管狭窄情况见表1。

表1 46例头颈部动脉血管狭窄闭塞程度及分段统计结果支

从表1中可看出,头颈部血管狭窄或闭塞最多发生在颈内动脉。

598段动脉MSCT发现478处脂质斑块,241处纤维性斑块,563处钙化性斑块,257处混合性斑块。

3 讨论

3.1 MSCTA与其他影像方法的比较 DSA由于具有高分辨力并可作为治疗手段,一直被认为是评价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的“金标准”,但其费用高、且为有创性检查,操作复杂,可诱发穿刺部位血肿[3-4],甚至可以导致斑块脱落,只能显示充盈碘对比剂的血管管腔的空间结构,对于管壁及其周围病变无法准确显示[5]。MRA也经常用于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检查,其具有无创性、无需对比剂且可以显示血管全程,但是其检查时间较长,空间分辨力较低且禁忌证较多(如安装起搏器、体内含有铁磁性物质、患有幽闭恐惧症及不配合的患者),不能显示管壁的钙化,因此也制约了其应用[6]。MSCT具有以下优势[7-10]:①快速大容积扫描明显提高了扫描速度,提高了时间分辨力和Z轴上的空间分辨力。②扫描速度快,因而对比剂用量减少,减少了对比剂的不良反应;重建层厚更小,减少了血管的部分容积效应。③多种图像后处理方法,操作简单,能多方位、多角度重建,充分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及病变形态。④无创,可重复性强,便于随访复查及评价临床治疗效果。⑤能准确分析斑块的性质,与管腔狭窄相比,斑块的特征对斑块稳定性起更重要的作用[7]。不稳定的斑块富含脂质及坏死物质,易出血,并有破碎倾向,亦称为软斑块;稳定性斑块以纤维化、钙化为主,亦称为硬斑块,软斑块是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8]。⑥ 显示小的钙化灶更准确。

3.2 MSCTA各种后处理方法优势互补 图像后处理主要包括 MPR、VR、MIP及AVA等方法,目前应用已经成熟。MPR是诊断血管性疾病最有力、可靠的方法,它可以任意选择平面重组,充分显示目标血管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由于MPR可以通过CT值判断斑块的软硬程度,故对于钙化性斑块、纤维性斑块及脂质斑块的显示最优。VR在最大程度保留原始信息的基础上,清晰立体地显示病变空间解剖关系,可任意角度观察病变情况等[11]。MIP是目前最常用的三维成像方法,可以通过调节窗宽窗位来最佳显示血管,区分钙化、骨骼及金属支架;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并可以任意角度旋转、观察,在显示血管分支细节方面更占优势。AVA可以自动计算闭塞或狭窄管腔的管径、范围、程度,并可将分析血管拉直在一个平面观察,避免手动计算的麻烦。上述各种后处理方法各有优势,部分患者颈内动脉紧贴颈内静脉、蝶鞍、岩骨等,受静脉或海绵窦显影的影响及邻近颅骨去骨不理想的影响,造成动静脉区分不清、血管与邻近骨质分界不清,因此必须结合原始轴位图像仔细分析[12],多种后处理方法协同运用,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可明显提高病变血管诊断的准确性。

3.3 头颈部血管狭窄或闭塞好发于颈内动脉起始部,是因颈动脉分叉附近与颈动脉球本身的血流动力学造成的[13]。从功能上说颈动脉球内有2个间隔:后方含慢而逆向涡流的血流,前方则含随心脏收缩而加速的滑流,球远侧的血流开始呈螺旋型流动,然后呈层流状,上述特殊的血流动力学造成了颈内动脉起始部脂质、血栓容易停留而导致狭窄、闭塞。

图1 血管分析(AVA),把目标血管拉直在一个平面观察,并自动计算狭窄程度 图2 同一患者 图2a MIP示右侧颈内动脉自起始部至C7段均完全闭塞,左侧颈内动脉近段节段性狭窄 图2b MPR横断位示右侧颈内动脉腔内低密度无强化灶充填,左侧颈内动脉管壁周围软斑块图3 MPR斜矢状位示颈内动脉起始部混合性斑块 图4 MPR斜矢状位示左颈总起始部、左锁骨下动脉近段管壁多个钙化斑块及脂质斑块致管腔狭窄 图5 同一患者 图5a 横断位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钙化硬斑块致狭窄,右侧颈内动脉软斑块致完全闭塞 图5b VR示右侧颈内动脉自起始部即闭塞,盲端呈“尖帽状”(白箭)

[1]De weert TT,De mony C,Meijering E,et al.Assess ment of at her osclerotic car otid plaque volu me wit h multidetector co mputed t o mography angiography[J].Int J cardiovase i maging,2008,24:751-759.

[2]Ota H,Takase K,Igrashi K,et al.MDCT co mpared wit 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f or assess ment of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i mportance of reviewing Cross-sectional i mages[J].AJR,2004,182:201-209.

[3]Romijn M,Andel H,Walderveen MA,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 CT angiography wit h matched mask bone eli mination f or 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Comparison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and 3 D r otational angiography[J].AJNR,2008,29:134-135.

[4]Sakamoto S,Kiura Y,Shibukawa M,et al.Substracted 3D CT angiography f or eval uation of inter nal carotid artery aneurys ms:Co mparison wit h conven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ography[J].AJNR,2006,27:1332-1337.

[5]Aoki S,Sasaki Y,Machida T,et al.Cerebral aneur ys ms detection and delineation using 3 D-CT angiography[J].AJNR,1992,13:1115-1116.

[6]梁长虹,黄飚 .多层CT技术飞速发展,临床应用不断创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9):901-904.

[7]宋炎,陈敏,周诚,等.MRI与CT对比分析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特征[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5):958-960.

[8]徐方元,陈爽,秦少华,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1):1 640-1 647.

[9]林伟华,沈庆隆,黄炎坤,等.64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逆向减影技术[J].中国CT和 MRI杂志,2010,8(5):74-75.

[10]张殿波,宋金国,徐兵,等.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CT和 MRI杂志,2010,8(5):15-17.

[11]史恒峰,韩萍,吴发银,等.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对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9):1 276-1 279.

[12]Randoux B,Marro B,Koskas F,et al.Carotic artery stenosis:prespective co mparison of CT,t hree-di mensional gadoliniu m enhanced MR,and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J].Radiology,2001,220:179-185.

[13]安妮G.奥斯本 .脑血管造影诊断学[M].李松年译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58-59.

猜你喜欢

分辨力头颈部管腔
3~4级支气管管腔分嵴HRCT定位的临床意义
超二代像增强器分辨力随输入照度变化研究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不同坐姿的6岁儿童乘员在MPDB碰撞测试中头颈部损伤评价
传统纯棉白条检查法与医用导光检测仪在管腔器械清洗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双源CT不同扫描条件下颞骨图像质量与剂量的定量研究*
自制便携式光源管腔器械检测仪的应用效果
管腔器械清洗效果不同检测方式的比较
不同数学函数算法对SPECT空间分辨性能检测影响分析
数字超声探伤仪的分辨率与分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