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滑铁卢之路(上):利格尼之战
2013-04-12鸿渐
若要给世界历史上的决定性战役排个座次,发生在1815年6月18日的滑铁卢战役无疑将跻身前列。这场决战彻底终结了拿破仑的战场神话,为以他为名的显赫时代划上了休止符。
利格尼之战和卡特勒布拉斯之战,是法军在滑铁卢战役之前与英军、普军分别进行的战争。这两场同时进行的战役虽然知名度不高,但它们作为滑铁卢战役的序战,最终令各路大军齐齐指向滑铁卢这个宿命之地。
拿破仑回到巴黎
传奇性的一幕出现在1815年3月的法兰西大地上。莱比锡会战后被放逐到厄尔巴岛的前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居然又回来了!或许是厄尔巴岛不足以拘禁这位军事巨人,或许是他的威望高得令人难以置信,当
拿破仑带着仅仅千余人的小部队从法国南部港口上岸后,局势的天平迅速倾向了他。拿破仑由南而北穿行法国的冒险成了“一次凯旋,各地守军纷纷扔掉白色的波旁帽章,加入到拿破仑的行列里来”。据说,当拿破仑问奉命前来阻止他的法国士兵“你们不认识我了吗”时,士兵们的反应是扔掉武器,尽情高呼“皇帝万岁”!
受到拿破仑魔力感染的当然不仅仅是普通士卒,当时至关重要的军界实权人物内伊元帅亦选择在3月18日重投拿破仑麾下。这是戏剧性的一幕,因为内伊元帅曾在一周前向波旁王朝继承人、法国国王路易十八拍过胸脯,声称要用铁笼子把拿破仑带回巴黎!
巴黎人心的微妙变化从他们对拿破仑的称呼中清晰可见。3月初,巴黎人传言:“那个科西嘉疯子离开了厄尔巴岛。”3月中旬,巴黎人说道:“拿破仑已经到了枫丹白露。”3月20日,巴黎人惊叹:“皇帝陛下刚刚
是的,拿破仑在当天晚上入主巴黎,重新登上帝位,这就是著名的“百日政变”的发端,法国和全欧洲陷入了漩涡中。自1814年3月击败拿破仑以来,第六次反法同盟中的诸国因战利品分割问题而争吵不休,而“百日政变”这个突然变故,让他们不得不放下争执,转而集中精力商议如何再次打败拿破仑。
大兵团的调动
双方都知道战争很快就会来临,因此都在争取时间调兵遣将。反法同盟中的英国、普鲁士、奥地利、俄国决定各出军15万,团结一致打败法国。不过这几支军队的步调并不一致,可以最先参战的是普军和英荷联军,至于位置较远和动员较慢的奥军和俄军暂时还无法到场。
另一方面,拿破仑也在积极行动,他判断奥、俄在6月底之后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因此,当务之急是在6月底之前攻入比利时,分别击败普军和英军。在1814年的战役中,法军在联军的主动进逼下处处被动,最终在防御战中失败,这一次拿破仑要汲取前车之鉴,令
战争重新回到他所熟悉的主动出击的模式中。
拿破仑在急迫扩充军队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如路易十八已废除征兵制,法军军械库里武器弹药存货不多等。不过,法国皇帝的巨大影响力再次发挥作用,已经复员的士兵们纷纷重穿军装,各地军工厂加班加点,生产步枪和子弹。
如此一来,拿破仑在4月底重新编成了一支大军,主力是北方军团。拿破仑将亲率军团进攻比利时,剩下的摩泽尔军团、莱茵军团和阿尔卑斯军团将在法国各地采取守势。5月底,北方军团包括第1、2、3、4、6军,还有近卫军和两个骑兵军,总兵力超过12万人,成为拿破仑一个强有力的铁拳。
6月13日,法军展开在一条宽24公里的战线上,准备执行拿破仑的进攻计划。按照拿破仑的设想,法军将首先在沙勒鲁瓦地区渡过桑布尔河,然后向右转以击溃普军,再掉头向左摧垮英军,这一阶段的作战以占领布鲁塞尔为最终目标。
挡在法军渡河区域的敌人,是由老将布吕歇尔元帅指挥的普军下莱茵军团,该部辖4个军,兵力约11万,可谓与法军的北方军团旗鼓相当。普军西面是英荷联军的尼德兰军团,兵力约9.2万,统帅是此前在伊比利亚半岛屡次挫败法军的威灵顿公爵。
普法两军迎头并进
6月12日天还未亮,重新入主杜伊勒里宫的拿破仑起驾离宫,带领近随直赴边境线。三天后的拂晓时分,北方军团按照计划展开抢渡桑布尔河的行动,中午法军大部都跨过了这条天堑。
从沙勒鲁瓦地区渡河的部署,令反法联军统帅威灵顿公爵措手不及。因为如果是以布鲁塞尔为目标,那么从沙勒鲁瓦渡河其实是舍近求远,法军完全可以取道蒙斯直接向比利时首都进军,而威灵顿此前正是这样猜测对手的。
英军对拿破仑的战术捉摸不透,普军更是对拿破仑的迅捷行动大吃一惊。布吕歇尔的参谋长格奈瑟瑙将军在6月12日——拿破仑从巴黎动身的那天——还对身边的人说,从目前情况看,“一场危险进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15日,拿破仑将部队一分为三,左翼为由内伊元帅指挥的2个步兵军和1个骑兵军,直指卡特勒布拉斯;右翼是由新晋元帅格鲁希带领的骑兵军,直指桑布里费;中路是包括近卫军在内的4个主力军和1个骑兵军,直指桑布里费西南的利格尼。从拿破仑在16日清晨发布的指令来看,他打算在左翼的卡特勒布拉斯和中路的利格尼同时采取攻势。拿破仑信心满满,因为对敌人分而治之是他一贯的战术精髓。
对于正中法军刀锋的普军下莱茵军团来说,各支部队正以最快的速度列阵迎敌。虽然事出意外,但是布吕歇尔此前在边境地区布置的一连串由骑兵和炮兵共同构成的前哨据点链,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这是一个依托各个村镇站站相连的预警体系,骑兵一旦发现敌情,便由炮兵发炮示警,并将敌情逐站传递到后方。每个站点都配有信使和状态良好的马匹负责送信,类似我国古代的驿递制度。法军展开行动后,普军由斯坦因梅兹指挥的第1旅最先接收到预警,迅速逐级传递到该旅所在的第1军和布吕歇尔。
布吕歇尔立即将以利格尼为中心的桑布里费指定为集结地。就各军驻地与桑布里费的位置关系而言,第1军和第2军距离较近,第3军距离稍远,而驻列日的第4军有些遥不可及。不过考虑到前线局势的紧迫感,布吕歇尔也只能指望先集中2~3个军的兵力来抵抗法军了。
第3军抢攻圣阿蒙德
经过强行军,普军第1、2、3军率先抵达桑布里费,开始就地布阵。齐曾的第1军居前,普里希的第2军居后,合力把守利格尼-布赖-圣阿蒙德这片三角地带,提尔曼的第3军居于左翼较远端,负责保障通往那慕尔的撤退路线畅通。普军的可用兵力为8.2万余人。
布吕歇尔的指挥部设在布赖一座小山丘上的风车磨坊中,从磨坊这个制高点往下望,利格尼战场尽收眼底。这是位于须耳德河和摩泽河之间的一块平地,利格尼小溪由西向东穿村而过,溪面不宽,但岸边多沼泽,遍布的树林和高高的谷物交错生长。
6月16日中午前,拿破仑登上位于利格尼南面的弗劳拉斯高地,远望敌军阵地。或许是受到树林和谷物的影响,拿破仑判断当面之敌不超过1个军,因此立即决定攻占利格尼。
当时可供拿破仑调用的部队,除了正在陆续到场的近卫军,旺达姆的第3军和吉拉德的第4军已经布阵完毕。第4军除了3个步兵师加1个骑兵师的正常编制外,还得到了第2军吉拉德第7师的加强,这样法军参战兵力达6万余人。
14时30分,法军发起攻击。在配置于弗劳拉斯高地的近卫军炮兵率先发炮后,旺达姆的第3军朝最近的目标圣阿蒙德挺进。冲在最前面的是雷弗尔的第8师,驻守圣阿蒙德的普军第3旅难以抵敌,只得退出阵地。但不久,第3旅的友军、最早接到预警的斯坦因梅兹第1旅便杀上前来,和法军展开一场肉搏。即便最终付出了约2500人伤亡的代价,普军依旧无法把法军逐出圣阿蒙德。
普军右翼陷入危机后,布吕歇尔立即向圣阿蒙德投入第3个步兵旅,这支生力军恰好与法军增援的吉拉德第7师相遇。第7师格外英勇,师长吉拉德头部受致命伤,但他的部队死战不退。普军不顾一切地冲向法军阵地,但是每当人浪涌入村边的开阔地,就像庄稼一样被密集的枪炮扫倒在地。
利格尼的拉锯
圣阿蒙德陷入战火后不久,法军第4军开始向利格尼攻击前进。先锋佩奇尤克斯的第12师成功冲破普军的外围防御,一举夺取了利格尼村内的制高点:教堂。
但这一成就却伤害了第12师,因为部队随即陷入普军三面交叉火力的笼罩下。在确认本部官兵受伤超过500人后,佩奇尤克斯不得不率部退出村外。接下来,交战双方持续向利格尼投送兵力,持续用密集炮火轰击,村内处处火起烟发,两军步兵短兵相接,场面极为惨烈。
17时,布吕歇尔下令保持完整的第2军向前开进,将部分参谋人员留在指挥所后,这位72岁的老将亲自披挂上阵,率部向圣阿蒙德发起了反击。正所谓老当益壮,作为拿破仑最坚定和最顽强的对手之一,布吕歇尔带着“将拿破仑绞死”的心愿投入作战。在他的带领下,普军越战越勇,19时重新控制了圣阿蒙德及周边地区。
到那时为止,普军的表现相当不错。本来,这支部队被认为是拿破仑战争时期“人力素质和装备水平最差的一支普军”,步兵是训练不佳的民兵,骑兵正在经历重编,炮兵在等待新装备的到来。
相比之下,法军北方军团的表现则不尽如人意。北方军团中的中高级指挥官多有敢战之名,绝大部分士兵“至少参加过一场战役”。即便如此,在和普军的对垒中,法军在士气或战术素养方面并未显得高人一筹。也许,拿破仑还是那个拿破仑,但他的大军已不再是那支大军了。
在目睹了部属的苦战后,拿破仑意识到普军的兵力远比他想象的强大。于是,他立即派出信使拉贝多瓦埃伯爵去找内伊,要求内伊在卡特勒布拉斯采取守势,腾出兵力夹击普军的侧翼。拉贝多瓦埃伯爵在中途遇上了第1军军长德鲁埃,便立即下达指令,于是第1军开始向利格尼进军。
利格尼和卡特勒布拉斯战役期间最荒唐的一幕出现了,内伊在不知道拿破仑最新指令的情况下,要求德鲁埃立即投入卡特勒布拉斯战场,于是在距离利格尼只有几公里远的地方,第1军原地掉头向回走。结果这支生力军白白地奔波于两地之间,一个战役也没赶上。
法国近卫军的冲锋
重夺圣阿蒙德极大地鼓舞了布吕歇尔的信心,他决心趁机猛攻法军左翼,争取一鼓作气打垮敌人。
开战前,他曾对自己的兵力规模感到担心,并和威灵顿提出了这一点,威灵顿当即表示肯定会派部队增援,“至少是1个军”。但当远处的卡特勒布拉斯方向也传来炮声后,布吕歇尔就明白英国援军肯定指望不上了,这倒反而激发了他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与决心。
由于布吕歇尔的反攻,法军第3军承受了巨大冲击。眼见左翼有难,高地指挥所里的拿破仑要求身边的迪埃姆将军率领青年近卫军前去支援。拿破仑本来不想过早动用近卫军,但是在内伊部队踪影全无的情况下,他别无选择。当然,骁勇的青年近卫军一上阵就稳住了局面,令普军包抄法军左翼的计划落空。
在初夏时分的薄暮中,利格尼周边的战斗一片僵局,法军和普军都没有明显的优势,也没有明显的漏洞。军事天才拿破仑再次展现了他独到的洞察力,认为勉力支撑的普军已近全线动摇,他应该在利格尼投入最后可用的兵力。
其实法军还有两支生力军可用——奉命留在沙勒鲁瓦地区的第6军和拿破仑的老年近卫军。箭在弦上的老年近卫军是法军最资深、最坚毅、最忠心的部队,他们曾在多场战役中充当中流砥柱。当拿破仑身陷厄尔巴岛时,多达700名老年近卫军自发追随旧主。现在,拿破仑将要挥动这支力量,实施决定性的一击。
19时45分,近卫军的60门火炮轰然开炮,炮弹纷纷砸向普军中路的所在地利格尼,宣告法军强攻的开始。当一轮炮轰渐止后,老年近卫军排成整齐的队列持枪上阵,近卫军的步兵们还得到重骑兵师的有力支持。
冲向利格尼的法军骑兵非同小可,其核心近卫掷弹骑兵是法军骑兵部队中的独特兵种,编在其中的骑兵以精挑细选的高大身材而被誉为“众神”。他们不仅以挺拔的身姿和高傲的态度而著称,更以在战场上无往不利的战斗纪录而闻名。近卫掷弹骑兵曾经是奥斯特利茨的冲锋者,也是埃劳暴风雪中的突击队,是法军中仅有的两支从未尝过败绩的骑兵部队之一。当拿破仑被迫退位后,这支精锐之师遭到解散,但“百日政变”后,他们立即恢复了往日的编制和神采。在利格尼战场上,他们开始了一往无前地冲锋。
不胜而胜
当近卫军这支步骑合一的劲旅直扑而至后,已经苦战多时的普军自然无法抵挡这支“军中之军”。接到中路被突破的报告后,布吕歇尔下令第1军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反击。接到严令的普军虽然不顾一切地发起多轮反冲锋,但无奈颓势已成,势难再挽。
布吕歇尔不愧是顽强坚毅的老将,他调集身边的一些部队,再次亲自上阵冲锋。但是这次,他的座骑被流弹击中,老将军也坠马受重伤。当布吕歇尔被抬下战场后,参谋长格奈瑟瑙将军接过了指挥权,但即便如此,也难以挽回局面,当时普军骑兵对利格尼的反击刚刚被法军近卫掷弹骑兵击败,利格尼最终落入了法军之手。
战至20时,格奈瑟瑙判断大势已去,便下令全军撤退。不过,普军败则败矣,却败而不乱,各军人马并没有仓惶逃窜,而是有序后退,并以有力的后卫部队为掩护。
对普军大部队的撤退和后卫部队的阻击,法军没有施加更大的压力。经过数小时的残酷厮杀,法军各部也已筋疲力尽,即使接到追击命令,也有心无力了。拿破仑“似乎为一种罕见的疲惫和困倦所征服”,在战斗结束后策马离开战场,第二天率部属同内伊所部会合。
利格尼战役以法军的胜利而告终,此战令普军付出了近2万人伤亡的代价,法国人也有1万余人伤亡。但是法军没能在战役的收尾阶段重创或全歼普军,从而留下了莫大的后患。由于普军在利格尼未受干扰的平安撤退,从而保留了相当主力,并在两天后的滑铁卢决战的关键时刻参战,向法军胸口插进了最后一刀。因此,利格尼之战虽然是拿破仑军事生涯中的最后一次胜利,但也是一次战术上获胜而战略上失败的典型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