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
2013-04-12戴玉刚
□文/戴玉刚
(涞水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河北·保定)
一、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方面。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定位“三农”、服务农村中小型企业、服务县域经济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但村镇银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一级企业法人,实现利润最大化必定成为那些发起人或出资人的最大追逐。而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并且我国农业保险严重不足,那些村镇银行在利益的驱使下会寻求新的符合自身发展的市场定位。部分村镇银行将目光放在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小企业主及出口企业上,集中锁定大客户和高端客户,其行为某种程度上已经背离了既定经营理念,并逐渐偏离服务“三农”的主要宗旨。
(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首先,村镇银行产品与业务创新能力不足。不仅业务种类缺少有农村特色、真正符合农村实际的产品,而且业务经营模式单一,多数村镇银行对于电子银行、外汇业务等都无法办理;其次,吸储难。一方面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信誉积累相对薄弱;另一方面由于受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节余资金较少,农村中小型企业闲置资金也非常有限的限制,在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再次,专业人才匮乏也是制约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村镇银行刚起步,设立在比较偏或经济不发达地区,并且在社会认知度上不足,在人才的吸纳上存在严重的困难。最后,银保与银担合作有待加强。
(三)配套制度与措施方面。首先,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当前国内的利率水平不完全是由市场决定的,利率管制极大地扭曲了社会资金的价格;其次,农业保险仍然缺乏。目前,农业保险仍然停留在成本较高的商业保险领域,政策性保险还没有完全开展起来,再加上我国约7亿农民的庞大数量,已覆盖的农户只是其中较少部分,农业保险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最后,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缺陷。长期以来,我国没有以法律形式明确对存款权益的具体保障,没有建立存款保障基金或存款保险机构,也没有明确规定金融机构是否受到保护,更没有明确保护方式和程度。
(四)外部服务环境方面。首先,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村镇银行虽以立足农村、服务“三农”为其宗旨,但是支持其发展的财政扶持、税费减免、农贷贴息、支农再贷款等优惠政策不力或不明确;其次,结算系统不畅。村镇银行结算系统孤立,并且现代化科技手段缺乏,这已成为制约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因素,亟待解决。最后,农村信用环境不理想。长期以来,农村信用问题未被重视,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一方面是部分农户提供的信息不够真实,违背了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初衷;另一方面是农户信用档案信息系统还不够完善,缺少农民其他收入信息,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五)金融监管方面。首先,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已经成为村镇银行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障碍。其次,监管的难度比较大。由于村镇银行大多设在县域范围内,由于基层监管机构大多设在地市级中心城市,导致对村镇银行实施现场检查和实地调查难度加大,有效监管面临巨大的挑战。再次,监管机制不健全。一方面是监管主体不明确,监管手段单一;另一方面是监管流程不明确和退出机制不完善。最后,基层监管力量非常薄弱。村镇银行多集中在县域,而从目前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分支机构情况来看,县域机构最为薄弱,大多人员不足,监管资源非常缺乏。
二、国外经验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启示
(一)需要政府大力扶持。美国社区银行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我国村镇银行处于幼儿期,还需社会各界的精心呵护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让群众真正了解村镇银行,成为村镇银行的忠实客户;其次,政府应在税收上给予优惠。
(二)保障稳定的资金来源。稳定有效的资金来源是乡村银行健康持续发展的支撑。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利息收入和小额信贷批发机构。首先,村镇银行应努力壮大自有资本规模,吸引民间资本加入;其次,设计合理的储蓄工具,以当地市场利率存贷,促进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最后,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获取外部资金支持。
(三)准确把握市场定位。银行业的发展表明,不同的银行只有根据各自特点专注于不同的细分市场,才能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的村镇银行必须借鉴国外乡村银行的成功经验,以服务“三农”为宗旨,须牢牢把握自身市场定位,根据自身特点与大银行展开错位竞争,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能力。
(四)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目前,我国村镇银行的风险防范以银行业监管机构为主导,依据法律条文监管,强调外部监管,内部监管居于次要地位。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成功经验,我国应积极健全监管体系,完善监管机制,做到内外结合,方能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促进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明确市场定位。首先,目标客户的准确定位。村镇银行在初始阶段的服务对象应定位于中小农户与农村小微企业,尽量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需求;其次,资金来源的准确定位。村镇银行的存款客户主要是区域内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其存款利率敏感性低,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有所波动,长期相对稳定,这些存款为村镇银行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是村镇银行保持流动性的核心;再次,金融服务产品的准确定位。村镇银行应该利用自己的地域优势,了解当地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同时与当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接触,认真了解农户金融需求特点,针对不同需求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探索和开发适合他们的个性化产品。
(二)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首先,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村镇银行必须积极推出与自身管理相适应、与“三农”和农村中小型企业融资需求相符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案,满足农村多元化与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逐步弥补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空白;其次,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拓展资金来源;再次,改善法人治理结构,努力完善村镇银行章程,进一步强化“三会一层”的实质作用。另外,通过加强培训、引进人才、防止流失等方面加强人才培养。最后,深化银保与银担合作。银行与涉农保险公司相结合的银保共生发展是一种创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方式,能够充分发挥银保双方各自的优势,满足“三农”的多元化需求,实现农村信贷机构、保险公司、农村信贷资金需求主体及政府的多方共赢。
(三)健全配套制度与措施。首先,积极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应逐渐放开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政策,一方面村镇银行获得了自主定价权,客观上为其进行产品及服务创新提供了原始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利率风险的增强,村镇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客观上迫使其必须通过金融创新来有效化解风险敞口,反过来促使村镇银行提高竞争力;其次,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应积极推行多种农业保险,分散和转移农民所承受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从而降低村镇银行贷款给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信贷风险。
(四)改善村镇银行外部服务环境。首先,加强政府扶持并减少不正当干预。一方面国家各有关部门应明确对村镇银行财政扶持、营业税所得税税收减免、农业贷款补贴利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人民银行要尽快明确村镇银行缴存存款准备的比例和贷款利率的上浮上限,给予其一定的利率浮动空间。其次,改进结算系统。一方面村镇银行应尽快加入银联清算系统;另一方面人民银行要加强结算业务指导,积极提高结算水平。最后,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在加强宣传教育以净化信用制度生存环境的同时,要完善信用登记制度,构建农村信用体系。
(五)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首先,完善监管体系。可以借鉴美国社区银行在监管方面的经验,构建我国村镇银行的监管体系。即以政府监管为主导、村镇银行内部控制为依托、社会监管为补充,并形成三位一体的立体监管模式;其次,细化监管职责。监管部门应根据审慎的原则,细化监管职责,对村镇银行进行全方位的监管。不仅要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而且要加强对风险的管理;最后,创新监管方式。可以考虑成立小银行监管局,专门负责对诸如农信社及村镇银行等小微银行与涉农金融机构的监管。并积极借鉴国外小额信贷的经验,针对村镇银行监管框架的设计可以采取一些比较灵活和富有弹性的措施。
[1] 李树生,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创新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 王双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3] 何广文.农村金融改革与改革路径[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