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互动关系研究
2013-08-13孙植华
□文/孙植华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新郑)
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提出:“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永远是科研创新的源泉,而科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教学的本质是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科学文化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而科研的本质是去发现(创造)科学文化知识,并进而去推广应用知识,以达到使更多人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所以,教学与科研在本质上是有机统一的,存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和科研是大学最为核心的两大职能,“教学立校”、“科研兴校”,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地融合起来,高校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才能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最终服务于社会。目前,大多数民办本科院校已经走完了原始积累的初创期,开始进入内涵提升的成长期,未来竞争的焦点是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因此,教学和科研都不能偏废,尤其要做到两者和谐统一。
一、民办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现状分析
(一)民办本科院校职能定位不清晰。目前,学术界将我国的大学类型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服务型、教学型和高职高专院校等,不同类型的院校具有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和科研类型,从而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也不同。(表1)
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大多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不具备较高的科研条件和能力,应定位于教学型或教学服务型大学,科研定位于服务与促进教学。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民办本科院校职能定位不清晰,出现了两种误区:
误区一:以教学为纲,忽视科研。有些民办本科院校以建校历史较短,师资力量较弱,教师课时负担重,教育经费紧张为由,将科研与教学对立起来,认为“科研冲击教学”,于是将学校的工作重心全部放在教学上,科研留给一些“散兵游勇”搞“游击战”。
误区二:以科研为中心,忽视教学。有些民办本科院校不顾自身发展史,不顾自身办学特色,盲目地复制公立高校模式。简单将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划等号,认为“科研能够提高学校的美誉度”,从而将学校的各项资源和政策都向科研倾斜,盲目引进高层次人才,片面追求科研的高速增长,导致教学的敷衍化、甚至边缘化。
(二)民办本科院校师资结构不合理。从专兼职结构来看,大多数民办本科院校专兼职比例失衡,专职教师比例较低。这将造成专职教师课业任务较重,部分教师充当“救火员”的角色,每学期都要变换授课课程,甚至一学期要讲2~3门新课,从而使其只能疲于应对,分身无术;另一方面由于排课照顾兼职教师,导致专职教师上课时间分散,难以集中精力搞科研。
从职称结构来看,民办本科院校中讲师占主导,副高以上职称较少。这将造成学科领军人物和学术骨干缺乏,难以组建强有力的科研攻关团队,难以申报和承担较高级别的课题项目。
从年龄结构来看,民办本科院校以青年教师为主,中老年教师居少。青年教师虽有满腔热情,但由于缺乏教学和科研经验,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科研方向;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科研实力和经验的中老年教师领衔,导致科研活动无人指导,只能进行“游击战”。
(三)民办本科院校管理制度不健全。在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大多兴起于20世纪九十年代,建校历史短,文化积淀少,大多处于成长期,外延式扩张为主,内涵式发展不够。学校为了追求规模经济效益,连年扩大招生规模,不断兴建基础设施,从而使其工作重心大多放在招生和基建上,很难兼顾教学和科研;学校管理制度大多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机制。主要有以下两种倾向:
倾向一:管理制度较为松弛。该类民办本科院校过于注重规模扩张,不注重内涵发展,缺乏对新进教师的培训和指导,一般只要求教师站稳讲台,教好课,对科研未作任何要求。
表1 我国大学类型及教学科研关系
倾向二:管理制度过于严格。该类民办本科院校实行“坐班制”,不仅基本课时工作量较高,还不允许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外出访学、进修和调研,使教师视野狭窄和信息闭塞,抓不住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
(四)民办本科院校科研水平不乐观。民办本科院校的科研活动大多是教师为了评职称、晋升而自发形成的,不仅缺乏学校统一的规划和引导,缺少科研经费的大力支持,也缺失有力的科研奖励政策,还缺少完整的数据库支撑,从而导致申报项目层次和发表论文级别较低;另一方面民办本科院校大多申报省、厅等纵向课题,较少承担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横向课题,从而不能有效地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科研转化能力极低。
(五)民办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定位不清晰。民办本科院校大多没有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专业设置完全根据市场热度来定,往往有些专业“时开时不开”,很难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这不仅会导致部分教师经常变换课程来教,使其难以凝练学术研究方向,难以形成科研攻关的合力;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不同,培养方式和途径也不相同。应用型大学应重视培养应用型、创新型、职业性人才。但部分民办本科院校仍采用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忽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关系
(一)找准学校定位,制定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规划。目前,我国大多数民办本科院校具有建校历史短、师资力量弱、教育经费少等特点,决定其应定位于教学型或教学服务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树立教学为中心,科研促进并服务于教学的理念,科研活动应以应用性、开发性研究为主体。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办学特色等情况,制定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规划。
1、树立教书育人为中心的理念。孔子在《大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教育特别重视人文教育。而在当代教育中,许多高校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使高等教育沦为一种技术教育和工具教育,从根本上忽视了综合教育。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造就具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批判精神和理想人格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大学的价值所在。
2、制定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规划。科研处在制定学校科研与教学规划时,应当明确科研的主攻方向,突出科研为教学服务的主线,将科研作为教学改革的手段。引导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把科研方向与教学重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准教学与科研的契合点,从而找准自己科研的主攻方向。
(二)改善师资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
1、大力调整师资队伍结构比例。从专兼职结构来看,民办本科院校应适当提高专职教师比例。要切实减轻专职教师课业负担,力求每学期只教一门课,适当集中排课,使其教有余力,专心做科研;另一方面要深化教学与管理分工,减少专职教师参与学生管理的力度,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使其有充沛的精力从事科研。
从职称结构来看,民办本科院校应逐步提高副高以上职称的比例。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尽快改变职称结构失衡局面,建立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考核机制,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根据科研的方向和任务特点,组建科研攻关小组,实现科研由“游击战”向“阵地战”转化。
2、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首先,拓宽引才视野和渠道。一要树立大人才观,拓宽引才视野。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主要来自其他高校的教师、国内硕博士毕业生和海归人员,而忽视了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高层次人才。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应“不拘一格”引进人才;二要建立“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的机制,实现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长期聘用与短期聘用相结合,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在实际操作中,实行“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柔性引进方式。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引进要与学校定位与发展相适应,必须从本校学科建设和综合水平出发,重点引进急需的专业人才,重点引进教学技能娴熟、科研能力突出的“双师型”人才。
(三)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教学科研激励约束机制。民办本科院校要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教学和科研互动融合的激励约束机制,其关键在于设计融入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和目标的机制,比如建立“双重”考核机制、双份工作量安排机制和双挂钩激励机制,建立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职称晋升聘任制度,以此促进教学与科研融合。
首先,在“双重”考核机制方面,要有比较完善的量化考核评价指标。对教研人员既有教学和科研的量化要求,又有质量要求;既有教学评奖,又有科研评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要向教学和科研结合得好、成绩突出的教研人员倾斜。
其次,在双份工作量安排机制方面,要核定教师每年教学与科研的最低工作量。对于取得优秀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人员,应在外出调研、评优评先、干部任用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再次,在实行双挂钩激励机制方面,要使工作业绩与利益分配直接挂钩,考核制度要以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为导向。
最后,在建立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职称晋升聘任制度方面,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开竞岗制度,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全面推行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在竞聘上岗的基础上,实行择优授课,择优中标课题。
(四)加强师资培训,打造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的团队
1、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学会“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两条腿走路,要健全教师培养机制,加大人才的后续培养力度。民办本科院校应积极鼓励本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进一步优化学历结构,正确处理好吸引人、使用人、留住人的关系,实现“外才”与“内才”的优化整合。
2、加强团队建设,打造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的团队。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将科技前沿成果和方法及时融入课堂,需要开展以应用性研究为支撑的教学。因此,必须打破师资队伍的院系壁垒,加强跨院系、跨学科和跨专业的科研团队建设,加强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实现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有机融合,从而保证其既能进行“大兵团作战”,又能凝练科研主攻方向,打造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的团队,实现科研反哺教学的目标。
(五)加快学科建设,构建教学与科研融合互动的机制。学科建设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基础工作。学科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发展,促进知识的系统传播和应用。学科建设的本质就是对科学知识发掘、综合、应用和传播,教学和科研作为实现学科目标的手段,其过程就是对学科知识的发掘、综合、应用和传播,进而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因此,教学和科研应统一在学科建设的框架内,统一在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目前,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十分滞后,许多高校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应充分发挥科研的职能,通过科学研究来带动学科发展、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组织结构,以增强学科综合实力,从而构建教学与科研融合互动的机制。
[1] 钱伟长.大学必须拆除教学和科研之间的高墙[J].群言,2003.10.
[2] 曾冬梅.探索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
[3] 肖兴安.大众化时期我国大学教学与科研新型关系的构建设想[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
[4] 张凤明,彭湘华,周艳.应用型本科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探讨[J].企业家天地,2010.4.
[5] 王长峰.知识经济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 [J].教学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