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福祉 执政之要

2013-04-12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民生

沈 梅

(中共五河县委党校,安徽蚌埠 233300)

一、以史为鉴,关注民生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几个被人津津乐道的“治世”、“盛世”时期,如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清“康乾盛世”等等,当时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盛世”的出现与重视民生直接相关。这三个典型的“治世、盛世”时期都出现在建国初期,统治者都能从前代汲取教训,居安思危,关注民生,以民为本,这正是出现“治世”及“盛世”的一大思想基础。刘邦确立了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治理思想,为后来“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唐朝建立以后,唐太宗也经常同朝臣们检讨隋亡的历史教训,总结出了一条带有规律性的统治经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唐太宗的“民本思想”,作为贞观年间治国安邦思想的一项核心内容,它不仅是“贞观之治”得以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直接对“贞观之治”的形成在思想上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康乾盛世的三代统治者均可谓是民本思想的倡导者和躬行者,康乾盛世的奠基人康熙帝更认识到:得民者昌,失民者亡。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克勤克俭,去奢戒躁,整顿吏治,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富强。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个个王朝兴起了,然后又一个接一个地倒下,长者两三百年,短者十余年,没有一个能逃出这样的宿命。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中,历朝历代皆因专制暴政、骄奢淫逸、腐化堕落、民不聊生而亡国,更多的时候是民不聊生引发的农民战争将王朝推翻。

18世纪末,英国的政治学家普利斯特利也曾说过:“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幸福,是最终确定国家各种事务的伟大标准。”[1]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正是由于注重民生,不断践行党的宗旨,才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

二、以邻为鉴,改善民生

环顾四邻,亦有值得借鉴的经验。苏联解体的教训之一,就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有关。为了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更多的社会资源都被投向了军工与重工业,而忽视了民生问题的优先解决和不断改善。日用消费品的投资与生产比例的一直偏低,人民实际生活长期性的低水平徘徊,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拉大使人民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其国民收入增长率1981—1985年为3.2%,1990年为-4%,1991年为-15%。食品和日用品供应矛盾加剧。在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以上供应经常短缺。80年代,苏联在诸如彩电、音响、录像机、小汽车等现代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水平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发展中国家。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明显受到影响,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了迷惘。同时,西方国家对苏联加紧进行渗透,宣扬西方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进一步动摇了人民的社会主义信仰。民生问题销蚀了执政合法性的源泉[2]。今天普京之所以受到俄国人民的尊重和支持,除了他本人廉洁自律的个人道德魅力之外,根本的原因还是他领导的政府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因此,改善民生是当今世界各国执政党和政治家们工作的共同主题。

当今世界的现代化国家,无不在社会保障上下大力气,改善普通人的生活。西方与民生对应的概念是社会福利。各国福利开支占GDP比例(2011年):瑞典38.2%,丈夫有9个月全薪产假;丹麦37.9%,免费医疗、免费教育;法国34.9%;挪威33.2%,带全薪休病假;德国27.6%;英国25.9%;加拿大23.1%,穷人教育免费;澳大利亚22.5%,低收入者购药2.6澳元封顶;美国21%;日本18.6%,医院不得盈利[3]。西方“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在令人羡慕的同时,也带来以希腊为典型的欧债危机,我们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根据国情稳健迈出改善民生的步伐。

在改善民生方面,我国面临着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挑战,也有来自周边国家如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的挑战,同时还有来自港、澳、台地区的挑战。如果我们不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而使民生相应有大的改善,广大人民群众就会对这个社会制度失去信心,对执政党及其政策失去信任,从而从根本上动摇执政的根基。由此可见,能否及时大力发展民生事业,改善民生状况,提升民生水平,不能不说是事关国家和执政党及其事业生死存亡的问题。

改善民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区条件、人群居住、资源分布差别很大的大国,城乡二元结构还未根本改变,不同社会阶层的民生诉求、不同层次上的民生问题、不同要求上的民生期待,日益凸显出来。解决民生问题,既要通过改革调整好整体利益格局,又要通过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又要明确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面向未来,着力于民生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们的经济利益是人们一切社会活动的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4]中国经过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并正在走向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伴随着改善民生的物质能力的提升,我们党执政理念中对民生的重视也产生了一个飞跃。从政策上改善民生,制度上保障民生,到政治上重视民生,以民生为本,民生逐渐成为党的执政之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翻一番”的新要求,一个是强国,一个是富民,体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理念,回应了人民新期待,为老百姓勾勒出了幸福生活的前景。

到2012年12月底,全国参加基本医保的人数超过13亿,基本医保覆盖率超过95%。我国养老保险总计覆盖人数已超过7.6亿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让许多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我国迈进社会保障的“普惠时代”,但社会保障制度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保障水平总体较低。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体系只是初步建立,许多领域有待解决的深层次民生问题还很多。

在任何国家,民生问题都不能得到一劳永逸的解决,因为民生问题的内容是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的。社会在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变化。在吃穿用问题基本解决后,人们对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等需求不断增长。需求的增长与变化孕育的正是消费的扩大和投资的增加,从而拉动经济发展。民生不仅包括物质权益,也包括精神权益、政治权益等,在为百姓的物质权益提供更多保障的同时,也要不断丰富、满足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有序的政治参与需求。

农业文明下的民生问题主要是生存方面的问题,多以温饱问题的形式呈现,其处理方式多以轻徭薄赋,戒奢从俭,劝课农桑为主。工业文明下的民生问题则是人们发展和享受中的问题,除了更高要求的物质生活水平外,政治民主,权力平等,个人自由等成为民生问题的主题。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依赖于人的发展,并为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人的发展又不断为社会进步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生存、发展和享受的民生状况制约着人们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贡献的程度。

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儒家“民本”思想,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再到胡锦涛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尊民、爱民、重民、惠民的民生理念渗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

[1][英]普利斯特利.政治的智慧[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2:51.

[2]民生问题摧垮了苏联[EB/OL].社科院网站,2012-01-30.

[3]2011年全球十大高福利国家[EB/OL].中国新闻网,2011-12-1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0.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民生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对我国医疗保障的启示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架起民生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思想对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