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新“两个凡是”尊重市场和个体
2013-04-12金蔚红
□文/金蔚红
(福建漳州市委党校 福建·漳州)
2012年10月,中国政府网公布《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来,“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一律不设前置审批。”
这新的“两个凡是”提得非常及时。2012年从中国政治经济的大背景来看,有一重要特点,即这是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标的整整二十周年。同时,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当前也确实处于一种市场经济和政府统制经济并存的格局,由于种种原因,进一步深化改革遇到了障碍,尤其是国有经济和政府部门改革的滞后,使中国改革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在此关键时刻,国务院能够旗帜鲜明地提出这新的两个凡是,意义实为重大,也非常紧迫。分析这两句话,尤其是第一个凡是,其实就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凡是:一是凡公民能自决的,政府都要退出;二是凡市场能调节的,政府都要退出。这里实际上是向人们展示一个信念,即中国的改革其实是应该从一个完全信赖政府、信赖计划,不相信市场、不相信公民个人自决的模式转向越来越尊重市场和个体,越来越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走向趋于符合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要求的道路上来。
一、尊重市场和个体
根据经济学家张维迎的解释:市场经济之所以优越,足够引起经济发展和社会福祉的增加,就在于它从人性出发,认为人是利己的经济人。市场经济不仅承认这种人的本性,而且从这个本性出发设计了一套机制,让互不相识的、利己的个人对各自的行为负责,并实现相互合作,共同促进社会进步。这种机制就是“看不见的手”,即价格机制,并通过企业、企业家、利润这些概念形成一套经济体制。既然我们承认市场经济的合理性,那么在经济体制方面,进一步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建立和健全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使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尊重市场和个体是必需的。关于这个问题,本文强调三点:其一,应尽量发挥人们自由创业和自主择业的积极性,鼓励创新,给民间资本以足够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显然政府应少干预经济。其二,尊重个体的所有权。要使市场交换能有效地进行,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要有明确的所有权关系。明确所有权,市场主体能自由处置自己的物品,并且在所有者的个人经济活动中代价和收益之间建立明确的关系,即每个经济主体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投入得到收益的最大化。这样竞争才能充分,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刺激机制,这是市场能够有效运转的最大动因。所以,尊重个体的所有权是发展、完善市场经济所绕不过去的问题。其三,尊重市场和个体还需要良好的法制制度对市场的游戏规则加以规范和执行,这显然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当前比较欠缺的。
二、当前市场化进程受阻的主要表现
我们说四年前全球金融危机对其后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在发达国家明显表现为政府干预的增加以及政府监管的扩大。而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包括我们中国,政府同样是越来越多地卷入经济,难以自拔。从我国具体情况看,市场化进程受阻,主要表现在:(1)国有经济仍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制高点(一般称为“经济命脉”),国有企业在石油、电信、铁道、金融等重要行业继续处于垄断地位;这种垄断既表现为经济性的垄断,即国有企业凭借由政府倾斜政策所支撑的巨大经济实力,足以压制竞争对手;也表现为行政性的垄断,就是政府利用行政权力保护与自己利益有关的国有企业(也包括某些本地的非国有企业),排除竞争对手或者限制竞争。目前,社会上对国企议论比较多的是由于垄断所引起的效率低下、竞争不公、分配不公以及民营经济的受限制、受挤压等严重问题。如果国企不做出改变,不改革,那么其他市场化改革就是空谈;(2)各级政府握有支配土地、资金等重要经济资源流向的巨大权力。目前,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控制着过多的经济资源,特别是土地和资本资源,并且把其中大部分投入到盈利性的企业中去,与民争利。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3)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法制基础尚未建立,各级官员有着很大的自由裁量权,通过多种手段对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进行频繁的直接干预。如最近媒体所报道的某地方政府对富士康企业大规模招工进行财政补贴一事,显然地方政府这种行为属直接干预经济,既不尊重市场经济的公平法则,也扰乱了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因此,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仍然是对市场经济平等竞争等原则的主要威胁。所以,有关方面应该有一个更彻底的、更实际的改革思路。
三、新“二个凡是”应深刻认识,并切实执行
(一)根据经济学家吴敬琏的建议,治本之策是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布局调整。应当坚持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的方针,国有经济逐步从一般性的竞争性部门退出。这虽然是老话题,但在今天国有垄断大企业实力不断增强,而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不断萎缩的复杂局面下,此提法无疑为各界敲响警钟。尊重市场和个体,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大力放手让市场去试,让公民自己去决定,哪些是市场真的干不了的,国民自己真的没法决定的,需要政府来帮忙的等等,应由市场来判定。
(二)政府的反思。实践证明,政府必须是一个超然的角色,理论上讲其利益不可能从某单个企业直接获得,而应该是来自整体经济的繁荣,来自一个开放创新、欣欣向荣的健康市场。在当下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应有反思。
反思之一:政府的基本职责就是提供公共品。目前,在我国有许多公共品供给出现了严重的短缺。例如,社会保障基金、公租房建设都有很大缺口。这些正是“全民所有”的国有资本用得其所的地方。多年前就有过这样的建议,应当将万亿元的国有公司股权划拨到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用以归还国家对老职工的社会保障欠账,“做实”他们的个人账户。
反思之二:政府应该维护一个公平开放的市场秩序,让企业可以自由竞争,消费者可以从中受益。搭好台,自然就有逐利的企业家去拼了命地发展经济,包括一些所谓的基础建设和公共经济领域,等等。政府要提供的最重要和唯一的基础设施就是当好裁判,保护好公民和企业的平等产权,其他就应大胆放手。“我无事而民自富”。所谓有效政府,则是政府应当在纳税人的监督之下,改善政府的管理,杜绝贪污和浪费,做到低成本、高效率地为公众提供服务。
反思之三:政府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实现依法行政。在目前的中国,各级政府在配置土地、资金等资源方面拥有过大的权力,对政府活动边界又往往不够明确,这样就使一些官员掌握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和寻租机会。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在削减各级政府支配经济资源权力的同时,切实保证所有政府官员在执行自己的职能时严格遵纪守法,防止他们以国家的名义侵犯公民的基本权益。近年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政府行政权力的法律法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这些法律法规得到切实的执行。进一步说,如何真正把国家的权利体系妥善安置到一个合理的制度框架中,能够受到法律的有效制约,这才是改革的深水区。
经验上也证明,越是政府退一步,市场就进一步,越是政府权力少一点,公民权利多一点,经济就会越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会越幸福。理解新“两个凡是”也是对中国过去30多年改革经验的总结。国家经济要发展,人民要幸福,这是必由之路。
[1] 王晓林.市场经济整体理性与科学发展.经济学家(成都),2009.121.
[2] 尚芳.农民工养老保障再成“焦点”[J].中国社会保障,2010.8.
[3] 柯健.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太原),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