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
2013-04-12刘伯超杨
□文/刘伯超杨 爽
(1.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2.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长春)
一、常州主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
(一)物流业发展迅速。2011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42亿元,同比增长22.36%。全市社会物流总额实现12,375亿元,其中工业品物流达9,460亿元,贡献76%。物流行业结构趋向合理,物流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201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实现15.68%,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
(二)交通运能持续扩张。2011年常州地区交通运能不断提升。全年完成货物运输量15,644万吨,货物周转量109.8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0%、22.5%;完成旅客运输量15,75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89.7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9.4%、22.9%。港口货物吞吐量9,521万吨,民航常州机场全年进出港旅客93.4万人次。
(三)通信邮电日益完善。通信行业加速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收入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发送特快专递425.1万件,增长28.6%;通信业务收入54亿元,比上年增长6.9%;年末本地电话用户数158.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60.5万户,其中3G用户达到84.3万户,全年短信业务量44.3亿条;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数达107.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1.3%,其中宽带网用户96.1万户,增长22.8%。
(四)商贸流通业繁荣活跃。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4.7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批发零售贸易实现零售额963.5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全市商品交易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交易范围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一批如江苏凌家塘市场、常州长江塑料化工交易市场、江苏湖塘纺织城等影响力大、辐射面广的知名大型交易市场,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推动了各地区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发展。
(五)科技服务业日新月异。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3,798.2亿元,比上年增长31.5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1.4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726.8亿元,比上年增长31.11%。
(六)证券保险业稳步发展。2010年末,全市证券市场交易总额达6,659.8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A股成交6,556.8亿元,比上年增长4.1%;B股成交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6%。保险行业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市场监管,截至2010年底,全市实现保费收入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人寿险保费收入62.1亿元,增长15.5%;财产险24.4亿元,增长30.0%。
二、常州生产性服务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生产性服务业认识尚未到位。一些地区和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发展的互动性及对制造业的渗透作用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生产性服务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一些企业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求人不如求己”现象普遍,既影响了企业轻装上阵,也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有些企业担心研发机构脱离后会影响生产工艺研发、增加企业所得税税负,降低企业竞争力,甚至容易泄露企业商业秘密。
(二)政府管理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1、物流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行业都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各政府部门之间的政策和管理办法有时存在不衔接和不配套之处。
2、生产性服务业在市场监管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对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经济性管理、环保、安全、质量等方面的市场监管随意性较大,在价格、投资、市场进入、市场退出等关键性环节,行政审批事项仍然不少,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
3、统计体系和方法滞后于产业发展。常州市尚未建立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指标体系,难以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亟须改善
1、税收负担相对较重。生产性服务企业在税收优惠方面力度和范围都不如制造业企业。交纳营业税的生产性服务行业按照营业额征收的税负相对较重。
2、生产性服务企业融资困难。生产性服务企业大多注册资本规模小、固定资产投资少,通常以拥有知识产权、人力资本、开发工具(软件)等无形资产为主,此类企业办理银行贷款时难以提供固定资产抵押,知识产权等又无法进行质押,企业主往往要以个人的房产和财产进行抵押才能获得银行贷款,筹融资非常困难。
3、中高端人才短缺。生产性服务业就其本质而言是建立在知识和技术基础上的产业,其中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尤其重要。缺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复合型高端领军人物,必然会成为常州市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常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对策措施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政府服务业发展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调查研究,明确促进常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思路。要加强各部门间的工作协调,积极完善各项考核机制和具体配套措施。
(二)建立常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价考核体系。以功能属性入手,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服务业行业大类逐一进行认定,界定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开展科学、系统、可行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以生产性服务业基本定义为依据,以国家和省服务业发展规划为指导,注重数据的可获取性,以保证定期取得全面反映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结构、效益与状况的统计数据,及时掌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变化情况,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和考评提供依据。
(三)制定和整合相关政策,提高政策针对性。要对现有的政策进行有效整合,充分体现对生产性服务业有针对性、导向性和有效性的扶持。即在继续执行已出台政策的基础上,围绕常州市重点鼓励的服务业主要发展领域和方向,对政策没有涉及或扶持力度不足的领域进行调研分析,出台综合性的补充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努力使出台的政策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并产生良好的效果,实现有限的政策资源效益最大化。
(四)构筑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长效机制
1、加强产业关联,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依托制造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对制造业收入和生产性服务收入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鼓励大中型制造企业向服务企业转型,引导企业在价值链分工上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实行“主辅分离”。
2、结合城市和产业发展战略,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与特色。应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以及商务服务等相关领域的互利合作,推动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各产业经济发展,为常州市“十二五”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业软环境支持。同时,应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产业战略调整相协调,尤其是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方向相一致,围绕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的需求,构建一批针对战略主导产业的有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
3、在经济转型与发展过程中,要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加强服务业、制造业的产业协作与联盟,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规划产业链,实现产业知识的交流与互动,把专门的知识转变为高效的生产力,以提高创新与竞争能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可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专项基金,开展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试点企业评估,对于列入创新试点企业的,给予政策支持。
(五)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要引导制造业向城市周边集中布局,依托制造业集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按照集聚发展、强化辐射的要求,考虑城市建设、交通、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区分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域,以功能区、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实现园区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和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新机制。要选择确定一批已有一定基础,符合常州市定位且发展前景看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市生产性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作为市规划布局内集聚区加以重点培育。
(六)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培养。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鼓励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相关专业,探索建立由企业、高校和政府共同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根据企事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积极培养高技能、高知识的专业化人才。拓宽人才培养途径,针对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位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
[1] 王树华,范玮,孙克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江苏纺织,2010.6.
[2] 王一卉,刘腾飞,范茹婷.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江苏商论,2010.8.
[3] 任英华,邱碧槐,朱凤梅.现代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 [J].统计与决策,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