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述中国近现代回族报刊中的民族报道

2013-04-12强,白

回族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回族报刊民族

金 强,白 贵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清末民初,时值国内时局重大变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五族共和”思想,就中国的民族及民族关系作了新的阐释,对新型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回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潮中面临着怎样自救图强、怎样调整和兄弟民族的关系、怎样参与国家事务、怎样贡献国家建设等问题。在当时,由于清朝统治者民族压迫政策的影响,回族的处境以及和兄弟民族的关系亟待改善和调整,增进回族和其他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民族关系、提升民族地位成为这一时期回族人民的迫切愿望。

近现代回族报刊的民族报道以阐扬共和理念、增进民族思想文化交流、建立新型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集中报道和系统梳理了民族与国家、回族和汉族、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西北边疆民族地区开发等内容。

一、共和理念下的民族问题新高度与借力报刊新平台

清末民初,孙中山提出了在中华民族内各民族实行共和一体的理念,即共同的平等待遇,“满、蒙、回、藏之待遇,与汉人平等”[1](P29)。共同的自由权利,“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1](P48)。共同组织民国政权,中华民国“由全国五族人共组织之”。1912年,孙中山向全国发表公电布告:“今中华民国已完全统一矣。中华民国之建设,兆国民之自由权利,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丕兴实业,促进教育,推广东球之商务,维持世界之和平,五洲列国益敦亲睦,于我视为唇齿兄弟之邦。因此敢告我国民,而今而后,务当消融意见,蠲除畛域,以营私为无利,以公益为当谋,增祖国之荣光,造国民之幸福。”[1](P60)尔后他又一再强调“五大民族相亲相爱,如兄如弟,以同赴国家之事。主张和平,主张大同,使地球上人类最大之幸福,由中国人保障之,最光荣之传统,由中国人建树之,不止维持一族一国之利益,并维持全世界全人类之利益焉”。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民族工作方面采取了一些重大的举措,包括把民族工作纳入《建国大纲》,把民族地区建设纳入《实业计划》,批准有关方面落实民族工作的措施,等等。

孙中山的主张及辛亥革命后的民族政策尽管在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后无法完全付诸实践,但对深受清末民族压迫之害的回族人民改变其处境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从1906年丁国珍(应为丁宝臣——编者注)创办《正宗爱国报》开始,到1949年庞士谦主编《回民大众》为止,近半个世纪中,北自东三省,南到两广,东到江浙沿海,西至新疆”,共有“270 种穆斯林报刊”问世[2]。风起云涌的办报办刊实践,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回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广阔画卷。回族报刊面向广大回族人民,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民族的信息传递、教育教化与舆论引导的途径,对当时变革中的民族关系所作的开创性系统梳理和反思,对于引导回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恰当处理民族关系,积极投身民族自救和国家建设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全面整合民族报道资源与梳理调整民族关系论述

近现代回族报刊基本都涉及民族报道,并且分别从回族与国家关系,回族与兄弟民族之间的关系,回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三个方面着重报道了回族当时的境况。笔者重点梳理了《月华》《突崛》《晨熹》《昆仑》《伊斯兰青年》《清真铎报》等10 份报刊,对其中的民族报道进行了归纳和分类。

(一)对民族与国家关系的阐释与评价

民族与国家关系是近现代回族报刊重点关注的话题,当时各类回族报刊都对回族和国家、回族和中华民族的关系作了深入的阐释。例如《月华》创刊号刊载了由王梦扬撰写的《回教与中国》,着重论述了回教和中国的关系,指出“于此,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与回教民族在种族、地理文化,甚至于历史各方面,完全有合作的可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而认为“三民主义的发明,却又深深地给与了这两大民族多量的合作可能性”。第二卷第三期载王静斋文《谨守回教与爱护国家》,该文也重点阐释了回族人应该具有的国家观念,认为“一旦有人向尔问及应如何对国家?则曰,国家为吾辈国民同胞生死之地;食毛践土之区。吾人为巩固国本计,自当相亲相爱,国家可藉此亲爱,达到最高之地步”。四卷第十至十二期合刊薛文波撰文《中国回族的地位和本身应有的认识》,文章从“回族在中国的民族力”“回族过去及现在的地位”“中国回族本身应有的认识”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回族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回族得以保持自身民族特性的原因、回族在西北地区和内地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以及在近代革命中应该担负的责任和使命等问题,最后指出:“由此看来,回族的民族力,过去的成绩和现在的表现,足以惊人了,我们回族正是中国需要的民族,我们赶快起来,来自觉,来和其他民族自由联合!来参加国民革命!”

《月华》第一卷第二期载六洲文章《中国回民宜具国家之观念》,阐释了加强国家观念的途径和必要性,指出“为今之计,惟有使吾中国之大多数回民同具之国家观念,于此时期,推广学校,以倡导教育,俾青年子弟于儿时,灌输宗教之常识,培植国学之根本,以发达青年之国家思想,胥明了爱教不忘爱国,爱国亦不忘爱教之主旨”。《清真铎报》第三十期马次伯撰文《中国回教与满清政府》,论述了清王明统治时期的民族分化政策及对回族和兄弟民族关系的影响,指出“满清入主以后,他以少数的民族,统治我文化悠久之中国,为巩固他的统治权,遂设法分化我民族的团结力,竭力疏离回汉的感情,使回教同胞同国人的关系渐渐趋于恶化,到满清末世,而回教处境亦渐式微”。

《突崛》第二卷第七期刊载恒的文章《复兴中国与中国回民》,重点从宗教的角度阐述了回族对于国家复兴的责任和使命,指出“我们为什么要来负起复兴中国的责任呢?先从宗教的立场来说:我们伊斯兰教的最终的目的,和总理的三民主义相同,三民主义的实现,也即时达到了我们教义的目的”。本期同时刊载顺的文章《为团结整个中华民族敬告国人》,文章呼吁以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救国家于危难,指出“欲扶如大厦将倾之中华民国,非无大民族心智化一,力行团结不可,欲为团结,非实行以下要件不为功”。《突崛》第二卷第八期马心亘撰文《中央对蒙藏回教育应同时并重之我见》从落实“五族共和”的角度,论述了国家促进蒙、藏、回教育事业,确保各民族均等发展的重要性,“中华民国是五大民族组成的国家,所以欲中华民国的富强,必赖乎五大民族的团结,而团结五大民族的途径,非提倡教育,振兴文化,使其五大民族有均等的发展不为功……”第七卷第一二合期刊载冯大麟文《中国民族问题的认识》,阐释了中国各民族血浓于水,风雨同舟的深刻关系,指出:“盖中国各民族亦深切了解,今日为整个中华民族之生死关头,唇亡齿寒,同具切虑之深盛。唯有求得整个中华民族之生存,而后各民族自觉自治之权,始有所保障。”《昆仑》第一卷第一期韩富撰文《时代转变下的中国民族》,阐述了国难当头各民族的历史使命,“的确,这一时代我们负着救国的责任,是以革命为职业,要成民众的先锋队,要为弱小民族呐喊!要争取国家独立自由”。另有《伊斯兰青年》载张穆文章《回民与国家》,《回教青年》载麦斯伍德文《关于民族团结问题》、华莎《关于国内少数民族问题》等文都从民族和国家、民族团结和国家建设等角度,阐释了回族与中国以及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鱼水关系。

(二)对回族与汉族关系的探讨与发展建议

回族在中国生根发展都和汉族有着深厚的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因此,回族和汉族的关系是回族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回族报刊对涉及回汉民族之间的事宜也做了详实报道。

《突崛》第一卷第二期马祥麟撰文《消除回汉隔阂》,客观分析了回汉民族之间存在隔阂的原因,重点阐述了怎样消除这种隔阂,加深彼此了解,增进相互感情,“国内各地,非回人之于回人,多有隔阂,回汉之间,隔阂尤深。由隔阂而生猜疑,由猜疑乃生歧视,于是,冲突叠生……”认为政府应以法律保证国内各宗教民族互相尊重,回族应改变保守的态度,积极向外宣传,增进相互了解。《突崛》第二卷第六期刊载文远文章《何谓“回族”与“汉回”》着重分析了回族称谓方面的问题,阐述了对回族称谓、构成等方面的看法,指出“回族是整个的,那些不合逻辑的分化名词,我们不能接受,因为全国五千万的回民,构成民族的五个自然条件,都是完全一致的,没有少许的分别,绝没有分化的余地,回民本身,更不能自己承认分别……”第七卷第一至二期合刊登载马宣道文章《回汉民族团结与抗建前途》,该文结合当时国家面临存亡的实际,从全民抗战的需要呼唤回族和汉族要紧密团结,共同面对中华民族的敌人,“我们要把握着这一点,切实实行民族的大团结,唯有民族团结才能决定抗战胜利,唯有民族感情融洽,才能建国必成。所以我们肯定地说一句,欲使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唯一路线是回汉两大民族的紧密团结,切实合作”。

《震宗报月刊》刊载全龙撰文《回教人不贴春联》,全文从回汉民俗差异出发,解释了回教人不贴春联的原因是信仰所致,而不是对汉族民俗的抵制。另外,《突崛》第二卷第六期刊载马宵石文章《从西北回汉问题说起》;《禹贡》刊载顾颉刚文章《回汉问题与目前应有的工作》、达凤轩的《与顾颉刚先生论回汉问题》;《伊斯兰青年》第二卷第八期刊载方乃秀撰文《回汉通婚问题的检讨》,第三卷第六至七期合刊刊载《回汉问题》;《清真汇刊》第一期刊载醉生文《论汉回两族之种种关系》、马昆山文章《说明汉族与回族名义》;《正道》第三卷第一期刊载文章《回汉隔膜的原因》;《突崛》第六卷第十二期刊载穆天乐文章《回汉合作谈》;《成师校刊》第三卷刊载由梅贻宝讲解,马湘记录的《西北概况与回汉问题》。

这些文章或零或总,有宏观有微观,分别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并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角度论述了回族和汉族之间独特的、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认为二者之间有着无法割裂的经济联系,并有着相似的民族进步要求和民族发展任务。由于一些历史原因,特别是由于个别历史时期民族政策不够公正与开明,特别是民族间文化水平不平衡与民族间交流障碍等原因,隔阂难以短时间内消除,上述文章高屋建瓴地提出回汉之间应加强彼此了解,增进相互感情,共同进步,和谐发展。

(三)对回族和其他民族关系的梳理与合理定位

回族在中国分布广泛,在长期的经济文化交往中,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也形成了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共生共长关系,这种历史上形成的良好互动关系对于凝聚民族文化与精神、开发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维护边疆和谐与稳定有着积极意义。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互动往来在近代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模式,回族报刊对此也作了全面反映和报道。

《月华》第一卷第五期载赵振武文章《回教民族四个字的释话》阐释了对回教民族的理解,指出“我们既是把许多信回教的民族的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都认为相同,那么这些民族,似乎可以算是同一个民族”,认为凡在中国境内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都叫回族。该刊第二卷第三期载赵斌撰文《阿尔泰之回教》,重点阐述了新疆阿尔泰地区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习俗。《晨熹》第一卷第十八至二十号合刊载石觉民文章《新疆各民族的婚俗谈篇》,着重介绍了新疆地区缠回、哈萨克、东干人的婚俗。第二卷艾沙撰文《对于新疆风俗的辩驳》,指出了内地对新疆风俗不了解甚至误解形成成见的问题,认识到“新疆是中国的版图,和内地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两个民族之间,还是彼此一点不能了解,不能认识,这最大的原因是什么呢?”进而分析得出语言文字障碍和受没有民族常识的人的影响是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文章还从“五族共和”建设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解新疆、认识新疆的必要性。

西藏及藏区报道也为回族报刊所关注。例如《清真铎报》第三十二期刊载李斌文章《穆士林旗帜飘扬在拉萨》,介绍了穆斯林在拉萨的生存发展及和当地藏族人民和睦共处的状况。《月华》第三卷第三十一、三十二期《康藏纠纷始末记》介绍和分析了在达赖的态度变化背景下西康甘孜出现的大金白利纠纷,论述了这一纠纷背后康藏地区外国势力、寺院、政府、民间的力量的角力和变化。《突崛》创刊号载裕恒文《对西北与康藏当前应有之认识》指出“康藏之争,谓为中英之斗争,亦无不可。其用意所在,盖欲以地大物博之康藏,占为己有,因以图谋帝国主义之发展,且以至为屏障,保护印度统治者之永久存在。进一步瓜分中国领土”。从而认为西北发展应从巩固国防和开发富源两方面计划。《晨熹》第一卷第二十四期到三十二期相继刊文《班禅定于冬初入藏》《西藏欢迎班禅返藏》《班禅仪仗队北上》,报道了一九三五年十月班禅进藏事宜。对于藏区以及藏族的相关报道,也反映了回族报刊开阔的胸襟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

另外,《北平西北公学毕业专号》第十卷第一期刊登纪颜文章《回教与回纥》、第十六卷载益吾文章《西藏回民》;《禹贡》载《维吾尔民族名称演变考》等文章,分别介绍了维吾尔、藏族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及回族与他们的社会经济交往状况。

(四)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报道

西北地区对于中国回族具有特殊意义,近现代回族报刊立足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关注了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概况以及整个地区的开发。《月华》第二卷连续4 期刊载了李廷弼的文章《西北问题》,系统介绍了西北地区各民族的分布情况和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概况;第二卷第二十五期刊载王农村文章《谈西北问题》,指出“我国西北,大部分为回民所居。西北问题之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间接、直接,影响与中国回民前途者之大且巨,故吾人研究回民问题者,对西北问题不可不加倍重视也”。文中详细介绍了西北各地概况及资源财富,包括新疆、蒙古、青海、甘肃及陕晋北部、察绥等地区的概况和经济发展优势。此外,《月华》第三卷第十六期刊载马玉清文章《开发西北与我们的关系》、第四卷第三十五期刊载丁正熙文章《回教民族在西北的地位》,《伊斯兰青年》第一卷第四期刊载刘春融文章《开发西北与中国回教》、马勤《西北问题的治本与治标》都谈到了回族在西北的地位及在西北开发上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近现代回族报刊中对于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表述与发展建议,尤其是对其中需要调理好的几种民族关系的认识,包括在具体开发过程中有可能面临到的问题的提示与解决建议,对今天正在进行中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仍有借鉴意义。

三、民族报道观念之解析与实际作用之评价

近代以来回族报刊的民族报道涉及民族与国家、回族与汉族、回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以及西部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开发等方面,视野宽泛,涉及面广,既有现代国家建构方面的论述,也有民族关系方面的阐释,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民俗等方面。纵览回族报刊的民族报道,整体上形成了具有时代气息、国家观念和民族特色的民族观,这种观念自始至终贯穿于近现代回族报刊的民族报道。

(一)防患于未然,正面宣传,减少辱族辱教事件的发生

从在中华大地扎根到不断发展壮大,回族人民就把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上升到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秉持“爱国爱教”理念,认为爱国和爱教一脉相承,缺一不可。即使在清末惨遭劫难的悲惨处境中,回族人民对国家、对民族的信念始终不变,这在清末民初兴起的回族报刊中得以集中体现。

清中期以来,面对风起云涌的统治危机,清统治者肆意挑拨民族关系,推行以汉治回、以回治汉等反动政策,回族人民的生存处境日益艰难,各地辱族辱教事件频发,回族人民经受了重大劫难,民族心理留下了深重的阴影。针对这种现实状况,近现代回族报刊紧紧抓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民族休戚相关、共生共荣这一主线,客观全面阐释历史上的辱族辱教事件,积极掌握舆论的主导权,坚持正面宣传,防患于未然,致力于增进回族人民对国家、民族的感情,为经历了劫难的回族人民增强并重振国家观念和爱国意识鼓与呼,引导并强化回族人民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意识。

回族报刊的民族报道以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为主旨,积极关注西北开发、藏区和新疆局势,高举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推进边疆建设的大旗。在国难当头之时,回族报刊积极呼吁各民族精诚团结,一致御敌。在和平时期,详细介绍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搭建回族人民和兄弟民族交流对话的平台,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可以说,近现代回族报刊的民族报道是回族和兄弟民族文化交流平台的设计师,是现代民族观念和国家观念的宣传员,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阐释者,是维护民族团结推进边疆开发的鼓手。这种跨民族文化交流平台的搭建对于释缓清中期以来反动民族政策造成的畸形民族关系、减少辱族辱教事件、增进各民族友好交往、拓展回族生存发展空间等方面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社会效应和历史影响。

(二)协调媒体行动,积极应对已经发生的辱族辱教事件

清代以来,清统治阶级为达到其统治目的,煽动挑拨回汉关系,对两个民族的友好往来制造了很多麻烦,影响了回汉关系,回族人民更是受到了惨绝人寰的空前劫难,生存环境受到残酷打压,日益艰难,逐渐沦为封闭自保。

清末民初,由于历史影响、文化隔阂等方面的原因,各地辱族辱教事件时有发生,在回族社会产生强烈震动,也对民族关系产生了不良影响。1926年天津发生报馆辱教事件,在天津地区产生巨大震动,《明德月刊》第十期对此作了反映和报道,连续发表了《教案后我教徒应有之觉悟》《对待侮辱回教之办法》《对于报报侮辱回教教主案传单辟谬》和《青岛回教对于天津报报馆侮辱回教之宣言》,表达了对辱教事件的关注。这一时期,诸如此类的大大小小的辱教事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回族报刊对辱族辱教事件积极回应,一方面致力于维护本民族的尊严和正当权益,一方面积极引导舆情、安抚社情民意,维护民族团结大局。同时,回族报刊还客观反映了当时回汉民族有隔阂、缺了解的实际,深刻分析其中的原因,指出了加强回汉之间了解、增进交往、开展合作与国与族与民都十分必要而迫切,认识到新的时代给增进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制度空间和有利环境,结合后来民族解放战争面临共同的敌人,回汉民族更有必要团结在一起,同仇敌忾,致力于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中国人民的幸福。

(三)积累报道经验,不断深化对民族关系的再认识与再探讨

回族报刊认识到加强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重要性并致力于这项事业,作了大量介绍新疆地区民族文化的报道。同时,回族报刊以其和穆斯林民族文化的接近性、发行多在内地等方面的优势,一定程度上也充当了内地人民了解新疆、认识新疆各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播中介,它对新疆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计方式等方面的报道涉及面广、信息量大、针对性强,而且深入、全面、客观,这无疑对于消除清末以来造成的民族隔阂有着重大作用。

西南地区有众多兄弟民族分布,回族人民和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藏、傣、彝等民族有着广泛的经济和社会联系。自清代以来,回族就在青藏高原经商和定居,“回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不同的缘由陆续进入西藏,而清朝时期则是一个主要的时间段,当时居留拉萨的回民是清代落户西藏的驻藏军人及其家属和来自四川、陕西等地的回族商人。他们与当地藏人通婚,现今很多人就是这部分人的后代”[3]。近代以来,西南地区的回族商贸活跃,和傣、彝等民族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一些回族商人还深入到交通不便、山大沟深的傣族、藏族、白族、彝族地区进行民族间贸易,并与这些民族长期友好交流,互通有无,甚至确立姻亲关系,逐步在当地居住繁衍,成为多民族文化交界场域中‘傣回’、‘藏回’、‘彝回’、‘白回’等跨民族文化族群,成为云南回族商人与各个兄弟民族商贸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4]。西南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往都为回族报刊所关注。

回族报刊关注和反映了兄弟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见证了回族和西北、西南地区兄弟民族的经济文化交往,增进了回族和兄弟民族了解,促进了共同繁荣发展。同时,还从增进民族关系的重大意义探讨了西北开发的问题,阐述了西北民族团结合作和西北开发、边疆稳定之间的关系,显示了回族报刊的战略眼光。这些报道引起了回族人民和兄弟民族对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关注,加深了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相互了解,推动了西部地区的开发,也引起了主流社会对民族问题、西部开发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四)梳理与总结,促进对历史和现实民族关系的双重反思

回族报刊主要从回族和汉族关系、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回族和西部开发着眼,从文化纽带、经济交流、历史渊源等方面梳理和总结了回族和兄弟民族的共生共荣关系,同时重点阐释了文化和历史纽带下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在对回族和国家、回族和兄弟民族关系的阐释中,回族报刊紧紧把握文化对话和历史遗留问题梳理这两大主题,以共和理念为指导,本着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进步的原则,致力于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搭建有效平台,从历史和现实的高度看待历史遗留问题和时常出现的辱族辱教事件。在看待由于习俗差异形成的问题时,回族报刊更多是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加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对话。在看待历史遗留问题和当时的辱族辱教事件时,回族报刊以向前看为主要视角,客观全面分析当时的具体场景,积极宣传民族团结、共同繁荣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大局,是个民族命运所系的关键。回族报刊这种站在文化和历史的高度审视和引导回族人民在变革时期作出恰当的选择,形成强大的舆论,维护了大局,对回族的新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 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马博忠.民国时期中国穆斯林报刊统计表[J].回族研究,2008(4):48.

[3]黄赛罗.西藏的藏族和回族关系初探[J].中国藏学,2008(2):34.

[4]丁克家.试论回商文化及其时代意义[J].回族研究,2008(2):7.

猜你喜欢

回族报刊民族
我们的民族
百强报刊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