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之思考
2013-04-12尚斌
尚 斌
(冀州市人民政府 办公室,河北 冀州 0532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衡水市境内,2000年7月建立,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华北平原上第一个以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和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在华北内陆地区具有稀有性、典型性和代表性;是众多珍稀鸟类南北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及资源补给站,具有重要的区域生态意义.同时衡水湖保护区毗邻城市,北接衡水市区,南邻衡水市下辖县级市冀州市,106国道从区内穿过,交通便利,人口众多,与周边社区群众关系密切,人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衡水湖生态系统的状态,频繁的人类经济活动在使保护区工作变得更为艰巨的同时,也使衡水湖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更具代表性和示范性,更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为实现衡水湖湿地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促进我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就实现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1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概况
1.1 自然概况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 115°27′50″~115°42′51″、北纬 37°31′40″~37°41′56″之间,总面积 18 787 hm2,其中核心区5 816 hm2,缓冲区 4 865 hm2,实验区8 106 hm2.衡水湖湿地属内陆淡水湖泊湿地,周边河流属海河流域的子牙河水系,具有草甸、沼泽、滩涂、水域、林地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生境.气候以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为主要特征,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13.0 ℃,年日照时数为 2 642.8 h,年降雨量 518.9 mm,年平均蒸发量2 201.9 mm,优越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宜众多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1.2 生物多样性丰富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地处北温带,按照《河北植物志》区划,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以温带成分为主,并具有相当数量的热带、亚热带亲缘属[1],区内发现植物75科239属382种,其中水生植物15科27属37种,芦苇群落、香蒲群落、莲花群落为代表性的挺水植被.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动物群带有明显的古北界动物特征,东洋界成分向北渗透到本区.已鉴定的昆虫有15目102科416种;鱼类8目14科34种,以鲤科为主;两栖爬行类3目8科17种;鸟类17目48科310种;哺乳类5目10科20种,区内还有浮游动物174种,底栖动物23种.
在已记录到的310种鸟类中,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丹顶鹤、白鹤、东方白鹳、黑鹳、金雕、白肩雕、大鸨等 7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大天鹅、小天鹅、鸳鸯,灰鹤、白枕鹤、蓑羽鹤等 46种,还有多种国际协定或公约的保护物种.
1.3 文化底蕴深厚
衡水湖兼具湿地自然景观和以冀州古文化遗迹为代表的华夏文明悠久人文历史景观,所凝聚的人与湿地关系的历史延绵数千年,是一部展示人与湿地关系的天然教科书.相传大禹治水时,在现在的衡水湖处掘了一锨土,从而便留下了这片美丽的湖泊.经考证,衡水湖是由古黄河、古漳河、古滹沱河等多条古河流冲积而成,属黑龙港流域冲积平原的冲蚀低地,水量多时,绵亘上百里,浩瀚无边,可行兵船,据传曹操兵发江南之前,曾在此操演水兵[2].
衡水湖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古冀州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天下分九州,冀州为首”.位于衡水湖南岸的冀州古城建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年),文化积淀深厚,冀州现存的众多古墓、石碑、李三娘石磨及竹林寺飞升上天的许多传说让人无不感慨衡水湖的神奇与秀美.
1.4 生态地位重要
衡水湖地处严重干旱缺水的华北平原中南部,水面宽阔,生境类型多样,可以为多种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及栖息地,据调查发现,衡水湖的鸟类优势种在不同的季节之间明显不同.春季绿头鸭、骨顶鸡、斑嘴鸭等数量众多;夏季须浮鸥、黑翅长脚鹬等则变为优势种;秋季以灰雁、红嘴鸥、白鹭等最为常见;冬季则成为豆雁、灰鹤、大鸨等的栖息地.不同季节鸟类种群的差异也足以说明衡水湖已经成为众多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及补给站,是鸟类夏季繁殖和冬季越冬的良好场所.2006年 10月,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经亚太迁徙水鸟保护委员会批准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鸻鹬鸟类保护网络的新成员,也足以证明衡水湖湿地在国际水鸟保护中的重要地位.此外,衡水湖生态价值巨大,据卫立冬[3-4]等估算衡水湖生态系统的综合价值为45.25亿元,其中生物资源的经济价值为0.53亿元.
此外,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地处京津冀都市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覆盖地带,北距北京 248 km,东距天津230 km、济南160 km,西距石家庄110 km,周边多条公路铁路纵横交错,使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对维持华北地区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2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现状
衡水湖湿地作为一个位于华北平原人口稠密区并且时时刻刻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任务非常艰巨.为此,保护区管委会多次聘请清华大学、中科院、林科院等科研院校的专家到保护区把脉问诊,努力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衡水湖湿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在2012年环保部等7部委联合进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情况综合考评检查中,衡水湖的保护管理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肯定.
2.1 加强宣传,成为衡水生态名片
衡水湖虽然有2 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但多年来一直是藏在深闺人不知.自保护区建立后,积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开办了保护区自己的网站,出版了《人与生物圈》河北衡水湖保护区专辑,举办了“迎奥运,环湖长跑赛”“衡水湖文化宣传年”“美哉,衡水湖”摄影展等一系列宣传活动,特别是 2009年 6月由全国政协、国家林业局和河北省政协联合在北京成功举办了“衡水湖湿地保护与发展北京高峰论坛”,使衡水湖知名度迅速提升,不仅使河北省、衡水市各级领导深刻认识到保护衡水湖生态环境,实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要意义,而且使衡水湖的保护与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目前,衡水湖的可持续发展已被众多专家公认为是引领衡水经济未来发展的一张战略王牌、生态名片,将为改善衡水城市生态、丰富城市空间形态、提升城市形象、增强衡水市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发挥重要作用.2012年 9月 22日举办的衡水湖环湖国际马拉松比赛,把美丽的衡水湖展现给全世界.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衡水湖已形成全社会的共识,特别是衡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大扩展了衡水湖保护区全面发展的空间.
2.2 科学规划,明确未来发展目标
2003年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便聘请了以清华大学为首,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等院校联合组成的规划组,编制了《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并于 2004年 7月通过了国家林业局审批,成为了保护区具有法定效力的长期规划,明确了衡水湖保护和建设的总体目标:到 2020年将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以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以生态旅游和湿地科普教育为特色,集生态与环境保护与合理开发为一体的华北平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示范区.
2.3 本底调查,确定科学监测依据
实现保护区内各种资源的有效保护是衡水湖保护区管委会的首要任务,而摸清家底则是进行监测、确立保护对策的基础.为此,衡水湖保护区十分重视区内资源的本底调查工作,在做好日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2007—2008年,委托中国科学院的专家组历时 2年进行了衡水湖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编目工作,基本摸清保护区内的各种生物资源的现状,不仅发现了一些保护区内以前未有记录的新物种,还拍摄到了濒危鸟类震旦鸭雀的繁殖过程,填补了国内空白,出版了《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一书.近年来和衡水学院生命科学院联合又在湖滨带植物种植与选择、鸟类保护、水质调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为保护区的科学研究与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为日后实施生态恢复和加强湿地功能的各种措施奠定了科学的监测基础,对保护衡水湖湿地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完整性至关重要.
2.4 理顺体制,组建了滨湖新区工委管委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在行政区域上分属衡水市桃城区和冀州市(县级单列市)管辖,虽然全部处于地级的衡水市境内,但因一些保护管理措施涉及地方局部利益,还是对衡水湖的资源保护构成了较大挑战.衡水市委、市政府通过深入调查、反复论证,在2005年6月成立衡水湖保护区管委工委的基础上,2011年1月,组建了衡水滨湖新区工委管委,与保护区管委工委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工委书记由市委常委兼任,并把原先分属桃城区的彭杜乡、分属冀州市的魏屯镇整建制划归滨湖新区管理.工委、管委会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市委、市政府对滨湖新区(包含自然保护区)行使赋予的职权,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和综合执法,使保护区在实施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时,有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各项工作更易落到实处.
2.5 强化执法,保护衡水湖生态环境
衡水湖位于严重干旱缺水的华北平原中心区,对严重缺水的衡水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治安分局和衡水湖综合执法大队的组建,保护区的执法能力大大加强.为保护衡水湖良好水质,自2002年起,先后取缔了湖区用于旅游的燃油机动船;关停、搬迁了衡水湖周边有污染的工厂企业;取缔了衡水湖东湖 1.38万亩的网箱、拦网、围埝等人工水产养殖活动,消除了衡水湖最大的内部污染源;2012年又借助马拉松比赛的有利契机,拆迁了冀衡农场178户住宅,进行了大规模的环湖绿化美化,有力促进了衡水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3 衡水湖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依旧很艰巨,还存在着以下问题急需解决.1) 建设基础相对较差,资金来源与投资力度较小,自然保护区内科研、宣教、管理、检测等手段与器材对于全面承担保护野生鸟类与湿地生境的任务仍存在一定差距.2) 湿地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尚未建立,对保护区的本底调查依然存在不少盲点,基础研究及其本底数据缺乏.3) 保护区管理经验不足、人才紧缺.这是衡水湖保护与发展的—个瓶颈,值得及早高度重视.4) 与社区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密切,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制度建设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4 建议与对策
衡水湖保护区下一步应解决管理人才的培养、资金的投入、水资源的补偿等方面的问题.
4.1 健全机制,加快建立专业管理队伍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靠近城市,区内有农村人口六万多,担负着湿地保护与引导社区民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任务.无论是进行湿地保护,还是开展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对保护区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很高的要求.组建强有力的保护队伍,提高专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巡逻与管理.建立社区共管机制.成立社区共管志愿大队,开展广泛的宣教工作,增强周边社区公众的保护意识,使专业人员的管理和公众的自觉参与在保护工作中得到密切结合,提高社区共管效果.在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根据保护目的和保护原则,针对不同保护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和科学分区管理的要求,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核心区要严格按规定进行保护,禁止非保护的人为活动,加强对科考活动的管理,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从事科考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并对科考的时间和范围进行界定.要健全分区管理制度,并注意依据湿地生境的变化科学调整保护区功能区划.同时,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社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使保护区不断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快速发展,将先进的保护管理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4.2 生态补水,建立长效补水机制
衡水湖在解放初期面积为12 000 hm2,伴随着几次大的水利工程的实施,面积缩小为7 500 hm2.下一步应将生态需水纳入全国水资源统一规划,增大财政投入,继续开展“引水入湖”工程,增大衡水湖年入水量,保持在确保维持衡水湖湿地和进一步恢复湿地面积所需水源.同时,农业、水务等部门应出台相应文件,为衡水湖蓄水、补水提供政策支持.
4.3 统筹规划,实施可持续性发展
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必须走可持续性发展战略[5],坚持将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作为其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在开展自然资源的研究和利用、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搞好生态科普观光的同时,根据环境容量严格控制参观人数,搞好观光区的三废处理,避免环境污染,有序地开发利用水生植物资源和鱼类资源,使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相辅相成.
4.4 社区共管,坚持和谐保护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应是将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作为一个系统,谋求全面的协调的发展,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应包括保护区与社区之间的和谐.保护区内的群众生活能否实现文明昌盛,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活力的示范,对树立保护区的威信及长远发展体制的建立至关重要.要提高农民土地利用率,鼓励农民在农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积极引导农民开发有机产品、绿色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人民群众收入.
4.5 完善法规,健全政策制度
进一步完善保护区保护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的管理评估和监督机制,将保护区的管理工作置于国家法律、法规和社区共管体制的监督之下.管理体制上保障土地权属关系的统一,明确保护区对辖区生态、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权限;建立“特区型”保护管理体制,统一保护区内行政管辖权,克服保护区内各行政管理部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切实保证保护区对辖区的统一有效管理.
为此,保护区要面对现实,聘请我国湿地保护、生态旅游、社区发展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发展顾问委员会,出谋划策,从土地、资金、产业3个方面努力寻求突破.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区内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引进战略投资者,盘活富余宅基地,建设生态旅游接待设施,发展有机农业、休闲农业等循环产业,以生态旅游为龙头产业,带动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成我国在湿地保护、社区发展、社区共管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具有示范意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 贺士元.河北植物志:第3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36-37.
[2] 邓晓梅.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价值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3):45-46.
[3] 卫立冬.衡水湖生态系统综合价值的定量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10,12 (4)33-36.
[4] 卫立冬,卢瑞玲.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调节功能的价值估算[J].衡水学院学报,2010,12(1)66-68.
[5] 刘志华,李建明,时丽冉,等.衡水湖湿地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J].衡水学院学报,2012,14(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