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转换

2013-04-12朱冬梅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话语文本

朱冬梅

(徐州医学院 社会科学部,江苏 徐州 2210041)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转换

朱冬梅

(徐州医学院 社会科学部,江苏 徐州 2210041)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文本”式话语是造成学生主体性缺失、师生关系异化和学生知行脱节的根本原因,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的深层症结。构建“人本”式话语是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本”式话语困境的根本出路,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从“文本”式话语到“人本”式话语的转换的路径主要包括建立对话型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强化实践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文本”式话语;“人本”式话语

随着社会转型及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日趋多元化,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文本”式话语的缺陷和弊端日益凸显,时代的发展迫切呼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由灌输的“文本”式话语向创新、全面、对话的“人本”式话语转换。

一、“文本”式话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的深层症结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话语是“文本”式话语。所谓“文本”式话语,是指教学方法偏重“满堂灌”式的单一文本理论的灌输和说教,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接收器”;教学内容是就文本解释文本,就理论讲理论,满足于对上级精神的照转、照传,内容体系不鲜活,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1]“文本”式话语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难以被大学生真正接受并内化为他们的情感、意志和品质,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的深层症结。“文本”式话语的缺陷和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灌输式教学模式造成学生主体性缺失。在“文本”式话语中,灌输式教学模式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灌输式教学也称为“独白式教学”、“注入式教学”、“填鸭式教学”,是指教师采用讲述、解说、灌输等方式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听课、记笔记、复述、背诵等方式被动地接收和理解这些教学内容,以求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发生改变的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于,将师生关系视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片面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和权威性,偏重认知和说教,忽视甚至蔑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无视大学生的需要、兴趣及个体差异性,将学生视为纯粹被教育、被塑造、被改造的客体。这种重形式而轻实质、重灌输而轻实效的教学模式与当代大学生自信、有个性、敢于表达、不喜欢说教的内在要求相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挤压了学生天性的成长、探究精神的培养和人格的养成,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不愿独立思考,不敢标新立异,缺乏创新精神,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失效甚至反效。

2.教师独霸话语权造成师生关系异化。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凭借其独特身份、知识权威和绝对地位操纵、控制、支配话语的内容和形式,在师生话语体系中处于绝对的主宰和支配地位,从而形成教师话语霸权。教师话语霸权实质上是一种语言的专制,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控制着整个教学话语言说的主动权,成为课堂教学话语权力的组织者、控制者和实施者,不给或很少给予学生发表意见、想法和见解的机会,课堂教学成了教师单独表演的舞台;二是尽管教师在课堂上不时采用问答式、讨论式等互动式教学方式,给予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和表达的机会,但学生话语的内容和性质均在教师的掌控中,教师在学生回答或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插人话语,并有意识地把学生“拉回”到预设的答案上来,对于学生的不完整或错误回答,教师往往持否定、排斥的态度,学生的话语和思维被教师牢牢地操纵和控制着,很少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2]这种强势的教师话语霸权,阻碍了师生间的积极对话与有效互动,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冷漠和紧张,使得师生关系被异化为一种控制与被控制、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3.以知识为中心造成学生知行脱节。传统的“文本”式话语将知识的传授当作教学的中心,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递或意识形态的灌输,将教师的任务职责定位为“教给学生知识”,学生掌握了知识,教学过程就结束了,教师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忽视学生的思想、感情和品德塑造,轻视道德等方面的实践,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塑造学生灵魂、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的综合目标简化为知识学习这一单一目标。[3]最终导致学生仅仅只是掌握了一些政治的、道德的、心理的、法律的知识,但并没有将其真正内化为自身的内在情感、意志和信念,更没有落实在行为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认知与情感分离、认知与行为脱节的现象,并使部分学生形成“知而不信”“言而不行”或“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

二、构建“人本”式话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出路

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本”式话语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中注入“人”的要素,构建一种基于以人为本的“人本”式话语。“人本”式话语的主要内涵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始终把学生放在核心位置,做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和关心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最高追求的育人目的。“人本”式话语是对“文本”式话语反思的结果,是对“文本”式话语的批判和超越。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构建“人本”式话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构建“人本”式话语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陶冶性情、铸造健康完整的人格,正如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主张的:“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疏导人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塑造人的灵魂为主旨的,其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铸造具有自主思想意识、正确思想观念、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质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构建“人本”式话语,发掘大学生的创造潜能,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塑造大学生高尚的人品与人格,使大学生成长为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信念并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才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的内在要求。

其次,构建“人本”式话语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本”式话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本”式话语的最高价值和最终目标。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本”式话语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输、硬性理论说教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和创造性,激发人的创造活力,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寻求知识、探索未知转化,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本”式话语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等途径,让大学生接触社会、感受现实、开阔视野,有利于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行为能力,最终造就他们知情意合一、真善美统一的健全人格。

最后,构建“人本”式话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又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具有深刻的人本主义意蕴,它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认为人是最高目的,具有绝对价值,把发展理解为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全面发展和完整人性不断地自我实现与自我完善的过程,提出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建构“人本”式话语提供了最有利的理论武器和重要的社会环境条件,成为构建“人本”式话语的坚实理论基础。“人本”式话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将其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建设和实践过程当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全面能力,拓展学生的社会关系,彰显学生的丰富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本”式话语转换的路径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从“文本”式话语到“人本”式话语的转换的路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解构教师话语霸权,建立对话型师生关系。实现从“文本”式话语到“人本”式话语转换的关键是解构教师话语霸权,建立对话型师生关系。而要解构教师话语霸权,最重要的是转换教师角色,使教师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化者、灌输者、独语者、裁决者、监控者转换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合作者、参与者、组织者、协调者、引导者,归还学生话语权,给予学生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权力和机会,消解传统师生关系上的二元对立的主客体的单向灌输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对话型师生关系。

对话型师生关系是一种基于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宽容基础之上的,通过师生对话进行知识共建的教育意义共生过程。对话型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和尊重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平等相处、平等沟通的语境中进行面对面的敞开心扉的沟通和交流,彼此接纳对方的信息,并获得互相的理解和沟通。在对话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听话者,而是具有民主合作精神的对话者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对话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思想、情感和体验,有助于消减师生矛盾, 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与进步;另一方面,通过对话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体会和感悟,有助于启迪学生智慧,拓展学生思维,提升教学境界,使学生的主体性在对话中得到张扬,学生的创造性在对话中得到发展,不断使课堂走向精彩。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作为新世纪科学的教育理念,主张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中最高的价值,强调人是最终目的和根本动力,要激发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满足人的合理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育人、育心、育德的神圣使命,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即以大学生为本,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将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其理论素养、塑造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放在本体地位,强调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承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实现学生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先决条件。“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被外力塑造的自然的过程,还是一个自主自决的能动性创造过程,从生命本体性看待人的可能发展,人的能动性才是人的存在的更根本性的力量”[5]。为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学生听”的独白式教学模式,将大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主观能动性和认知潜能的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视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自主学习者。在设计教学目标、教育方法等多方面,都应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给予大学生更多的独立感知、自由想象、主动体验、自主思考、积极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以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但能使学生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而且能使学生将外在的教育驱动力内化为自我发展的学习动力,将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思想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3.强化实践教学,巩固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转换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按照开展空间的不同可划分为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三个层面。

一是课堂实践,即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的实践活动,其基本形式有课堂讨论、专题讲座、专题演讲、案例教学、小品表演、读书活动等。课堂实践有利于鼓励和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是理论授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辅助环节。二是校内实践,即以校园作为实践的主阵地开展的实践活动,其形式主要有演讲比赛、征文比赛、青年志愿者活动、模拟法庭、班团队活动、各种主题活动和学术活动等。校内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大大拓展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三是校外实践,也称社会实践,是指以校外作为实践的主阵地开展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有效窗口,是做到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紧密结合的根本手段。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周密安排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古迹、革命纪念馆和名人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到农村、厂矿、社区、敬老院等地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和文明创建活动;进行社会调查、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使大学生关注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1] 胡绪明.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范式的转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153-155.

[2] 杨红英.走出课堂教学的话语困境——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效性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19-123.

[3] 温美平.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范式的转换[J].思想理论教育,2009(15):66-69.

[4] 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68.

[5] 黎君.论“人的可能”与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2-69.

(责任编辑:张晓军)

OnTeachingDiscourse’sConversion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sinColleges

Zhu Dongmei

(SocialScienceDepartment,XuzhouMedicalCollege,Xuzhou,Jiangsu221004,China)

The “text” type of discourse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has brought about students’ lack of subjectivity,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 alienation, and the separation of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which has becom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ifficult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Constructing “people-oriented” type of discourse is the fundamental way of moving away from the dilemm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is also the direction of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s. The way of achieving teaching discourse from “text” type to “people-oriented” type conversion mainly includes establishing a dialogue-bas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eliciting students’ role of subjects and strengthening practice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ext” type of discourse;“people-oriented” type of discourse;conversion

G641

A

2095-4824(2013)05-0094-04

2013-07-02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2SJB710024)

朱冬梅(1976—),女,湖南邵东人,徐州医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理论课话语文本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