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友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与对策研究
2013-04-12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116023)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扩大,许多高校开始寻求一切可利用的力量来获得办学资源,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校友作为高校的潜在和重要资源已经成为推动各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校友工作成为来各高校积极推动、深入发展的高校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友工作不仅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延伸,更是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新支点[1]。
纵观现阶段国内多数高校校友工作的总体情况,不难发现校友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工作人员缺乏,经费短缺,组织机构不完善,资金管理不透明,反馈制度缺失,利益诉求不平衡[2]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校友工作长足发展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一、制约高校校友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一)对校友募捐活动中双方利益诉求的认识缺失
校友工作的实质是有效利用校友资源来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提供后备力量[3]。而校友资源主要是校友自身作为人才资源的价值,以及校友所拥有的财力、物力、信息、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等资源的总和。目前,中国的很多高校校友募捐工作较之欧美的高等院校有很大的差距,其原因除了社会文化和法制环境方面的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高校没有分析和重视校友的合理利益诉求,长此以往,校友工作特别是募捐工作会面临巨大的困境。
1.校友募捐工作中,高校的利益诉求其实比较单纯,主要是为寻找发展资金。而放眼国内外公、私立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府投入不足或不及时的问题,私立高校尤甚,只能主要依靠自筹资金谋求发展。再者是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虽然高校不以营利为目的,但高校仍然是一个准“经济实体”,也存在供需及“市场”,有其“产品”与服务[4]等。因此,高校发展不仅受资源供给的限制,也受其他诸如“外部发展环境”因素的影响。校友募捐活动的另一个目的即是通过校友建立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如人脉关系、社会认可和舆论环境等,而借助校友构建外部发展环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校友募捐活动中,校友的利益诉求比较复杂,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情感需求。校友与母校间的感情是纯粹且没有杂质的,这种情感正像“母子之情”,每一位校友刚入学时对人生、社会甚至未来都充满了未知与无助,是母校像母亲般满怀期望地接纳他,无限呵护地照顾他,并不遗余力地培养他直至毕业将其送入社会。这样的校园生活经历和感情的积累让校友产生了对母校的强烈的认同感以及荣辱感。正是这种“母子之情”的存在、传承和不断积累,使蕴藏在广大校友中的资源能够转化为现实的为母校发展所用的宝贵财富[5]。
(2)自我实现需求。无论一个人拥有能力多大,财富数量有多少,人都有实现自己的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趋向,这种个体意义上的态度受个人信仰、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而形成。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多数有物质能力的人都会在必要的时候伸出援手。人生经历也影响到一个人财富观的形成和转变。譬如曾经一段艰辛的生活或痛苦的经历,可能会让人从内心对外界的相同境遇怀有一种同情,并自觉伸出援手。传统历史、文化思潮与社会制度等因素共同造就的社会环境则从另一个侧面影响着个人的慈善行为和对财富的处理之道。
(3)利益需求。如果说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为了得到道德层面上的社会认同,那么作为一个有募捐能力的“经济人”,校友的物质捐赠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得到相应的回报来满足其利益需求的[6]。捐赠活动一方面是表达对母校的热爱与感激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起到对捐赠者本人及其所代表的企业的形象宣传作用,并通过各种宣传形式来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
(二)校友工作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校友资源的巨大潜能以及其在促进学校良好发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已在各个高校获得普遍认同,因此,许多高校纷纷成立校友会专门从事校友工作。校友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是由校友总会以及各地区的校友分会构成。作为一个独立运行的机构其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信息管理不到位。高校与校友之间要充分了解彼此的需求,并找到双方的契合点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是需要长期的沟通与交流,跟踪调查与关注的。而高校是否建立较为完善的校友“联系制度”决定了二者之间信息沟通的有效程度。高校过分强调其作为母校的威严和地位,对校友缺乏足够的富有“前瞻性”的工作,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定期返校机制,会使校友一离校即与母校“脱节”,自此再无联络。校友离校后,高校不跟踪了解和关心他们的发展状况,忽视起码的日常联系和情感交流,会使校友体会不到母校的关怀,也就不会对母校产生太多的感恩和眷念。
2.资源管理不分类。无论从个人的发展方向、所取得的成就还是利益诉求来看,校友的类型都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属于工薪阶层,有的属于中产阶级,有的则已经迈入了富豪行列。校友工作应该因人而异,有的放矢。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和单一的向基金会捐款的活动形式来开展募捐工作,那容易导致校友渐渐缺乏募捐的积极性。校友管理工作应该针对校友群体不同的利益需求制定不同的组合,分类管理以达到校友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7]。单纯强调高额资金的投入会让一部分校友失去回报母校的信心和热心,对校友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是一种打击。让校友对学校的需求有清楚的了解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无论处于社会哪个阶层的校友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能力为母校的建设做出贡献。
3.资金管理不透明。高校对校友捐赠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缺乏真正的信息公开,校友很难通过有效的渠道了解到自己捐赠物品或资金的使用状况,这也是影响校友工作长足发展的一个因素。高校对校友捐赠的每一分钱,如何处理,怎么使用以及使用的效果没有通过一定的反馈机制向捐赠者汇报,捐赠者不仅体会不到尊重,更感受不到高校对捐赠进行科学管理和愿意接受监督的态度。
(三)社会环境对校友工作开展的消极影响
从校友工作方面来看,因为在管理和制度中出现的问题,譬如对捐赠资金贪污挪用,捐赠资金管理的低效和不透明等,将社会舆论导向了不利于校友捐赠的舆论环境,深深地影响校友活动的开展。从社会法制环境来看,社会缺少培育向高校捐赠的法制环境,在美国,高额遗产税的征收常常打消了富人将财富留给后人的想法,而转向社会慈善方向。反观我国,由于遗产税法律的缺失,捐赠心理缺少了一个外部推力,社会无法形成一个占有绝大多数财富的少数富人群体带头捐赠的氛围,占社会人口多数的平民阶层的捐赠热情也就难以调动。中国传统文化中“世袭”的观念千百年来一直主导人心,财富积累目的多是留给子孙后代,与美国的“留财富给后人是一种罪恶”的观念有着天壤之别。这是最不利于社会捐赠文化形成的文化“毒瘤”。对“富有的穷人”和“贫穷的富人”这一主题的社会性讨论,促使全社会重新思考财富的意义和探讨对待财富的最佳方式。
二、高校校友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措施
根据国内外高校校友工作比较成功的经验,要突破校友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就必须树立系统开发的观念,放弃短浅的目标,坚持循序渐进、培养、开发、利用的思路,针对以上提到的问题逐一击破。
(一)建立和完善校友联系制度
强化校友和母校之间的天然关系。要强化这种联系,就应在理性思维指导下通过建立健全校友联络网、服务体系在校友和母校之间建立起相互依赖和相互信任的理性的关系。校友联系制度主要包括定期返校制度和校友跟踪制度。根据对校友工作比较有成效的几个高校的调查发现,校友联络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在校友网设立校友论坛、班级录、校友社区以及组织定期的校友主题聚会等等。在校友信息建设方面,各个高校可以考虑和学生学籍信息对接,并且建立起基于网络的、认证性的校友信息系统平台,使校友能够自我维护更新个人毕业以后的信息,并在此基础开发各种以联络、交流、服务、开发利用为目的的应用功能,打破联络瓶颈。校友联系制度能确保学校与校友进行有计划性和目的性的联系、交流和沟通。
(二)不断完善校友工作的管理体制
针对捐赠管理制度的改进关键在于对捐赠的“利益分类设计”[8]。高校校友工作不仅要重视校友的利益诉求,还应思考学校与校友的利益契合点,创新设计捐赠的类型,以满足不同阶层校友的选择。要强调由单方面索取向学校、校友、社会多方共赢转型。对校友单向索取和利用的做法,无法保证校友资源的持续性。校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既要适应大学发展需要,又要为满足校友个体事业发展需求服务。针对捐赠资源的管理应力求公开和透明。只有真正地做到了信息公开,校友才能通过有效的渠道了解到自己捐赠物品或资金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哪些积极的推动作用,并能够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为下一次的校友活动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在校友工作的实践中,学校也要特别重视学生毕业以后的后续服务保证,要在校内倡导和落实为学生终身服务的思想,通过校友会组织把分散的校友和学校职能部门及院系连接起来,打造畅通的服务和交流体系,延伸学校的教育功能,以更好地促进校友个人事业的发展。
(三)善用社会舆论,培育良好的校友文化
高校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应该努力研究和引导社会文化和社会舆论向有利于校友工作的方向发展。一方面,高校要善于借助媒体的力量。浙江大学在2010年9月25日举办了一场以“快乐、进步、跨越”为主题的浙江大学校友会成立答谢酒会。并力邀浙江大学及杭州市教育局、民政局领导,全国各地校友会、各兄弟校友组织代表以及数十家媒体参加大会。媒体对于校友工作的报道和宣传是校友工作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通过媒体的力量能树立学校的“品牌形象”,提升学校的声誉,对学校未来的招生以及就业工作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内部也应注重对在校校友的激励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友会可以通过举办杰出校友论坛、设立“校友返校日”、举办知名校友讲座等校园文化活动来激励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校友的凝聚力,提高校友对母校的认同程度。通过离校校友返校活动的榜样力量能培育在校生的爱校意识,树立其“母校兴荣,人人有责”的校友责任感,进而推动校友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石慧霞.我国大学校友会现状及其出路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5,(4):75-76.
[2]周自强.全面认识与合理开发高校校友资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12):56-59.
[3]阂维方.探索教育变革——经济学和管理政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吕炜.高等教育财政: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选择[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王淑文.高校校友资源发掘与利用思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21,(4):102-104.
[6]林丹.高校校友资源管理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胡艳娥.高校校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浅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9,(5):78-80.
[8]马俊杰.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管理及工作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