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型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2013-04-12张园
张 园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哈尔滨 150080)
综合型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张 园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哈尔滨 150080)
目前,我国大部分综合型高校都开设了艺术教育课程。但该类课程对综合型高校的意义尚未得到足够的认识。国外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说明,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对综合型高校至关重要。艺术史课程由于其直观性、趣味性成为提升综合型高校艺术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可以从四个方面实施综合型高校艺术史课程改革,即建构科学的艺术史观,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博物馆、艺术馆的辅助作用,与艺术学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综合型高校;通识教育;艺术教育;艺术史课程
目前,我国社会的物化世界观导致了学校教育重理轻文的现象。这种教育的失衡形成的品行修养与功利主义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必须解决的矛盾。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注重品行修养的艺术教育课程,但综合型高校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尚未得到足够的认识。本文主要以美国、俄国综合性高校对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视为例,指出我国综合型高校艺术教育应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来理解。笔者认为,艺术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以视觉形象为考察对象探讨不同时代和社会中视觉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其直观性、趣味性使得艺术史课程受到学生喜爱,成为综合型大学提升艺术教育的有效手段。最后,就我国综合型高校艺术史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国外综合型高校的艺术教育情况
Liberal Arts Education一直是美国评价优秀高等教育的标准,我国港台地区为突出其教育内容的广范性和人文价值的导向性,将之译为“博雅教育”。它包括通识教育课程(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和专业教育课程两部分。专业教育是教学生做什么和怎么做,通识教育是教给学生为了什么目的和目标而做。由此可见,包含二者的博雅教育培养的是人全面的才能与品质。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博雅教育重视知识界限的扩展,认为历史与文化语境同样重要。正是因此在博雅教育中的通识教育部分包含着艺术教育的内容,通识教育中的艺术教育构成了我们研究综合型高校艺术教育的主体和对象,为了专业目的而开设的文学、音乐和绘画等专业课程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我们要研究的是课程内容与文化整体、生活世界发生内在联系的艺术教育的通识课程。
美国综合型高校向来重视艺术教育。1874年,诺顿在哈佛大学首开艺术史课程,他重视艺术史课程的教育功能,认为艺术史与其他分支学科一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用美的形式传达了高雅理想,最终决定了民族的位置。诺顿将艺术教育提高到国家精神品位的高度,唤醒了艺术作为人文教育组成部分的热情。哈佛大学在1950年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和70年代末的核心课程改革中,都将艺术教育作为重要内容。2004年,《哈佛学院课程评估报告》推荐了11个领域的核心课程,文学与艺术占了3个。2007年,德鲁·福斯特校长上任不久,就组建了“哈佛大学艺术特别工作组”,全面调查哈佛大学艺术教育现状。她要求工作组就博雅教育中艺术发挥的功能、艺术的课程设置及在未来研究型大学竞争中艺术应发挥的作用等问题提出建议。可以说,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美国综合型大学在博雅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从未忽略艺术教育的作用。
自新中国成立起,我国艺术教育受到前苏联很深的影响。对前苏联艺术教育的误读不仅导致了我国艺术教育的诸多问题,而且还导致了对当代俄罗斯艺术教育的不予关注。实际上,俄罗斯的艺术教育从幼年到成年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涵盖了专门艺术院校之外的综合型高校。俄罗斯艺术教育也不是单纯的技法教学,而是非常重视艺术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在具备国家战略政策的《艺术教育方案》中,艺术教育被认为是发展和形成个性价值、精神世界等的重要方式,是决定了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和民族未来的文化系统。历史证明,俄罗斯正是借助艺术教育为民族文化腾飞插上了翅膀。在我国艺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加大对俄罗斯艺术教育的研究,为我国艺术教育提供借鉴。
二、提升综合型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艺术史课程建设
艺术史教学以各种文化中的视觉形象为媒介,其内容的直观性、丰富性、趣味性、多学科融合的思想性、教育性决定了它成为综合型大学提升艺术教育最有效的手段。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史”概念最早出现在温克尔曼的《古代艺术史》中。西方高等教育中艺术史课程的引进以及学科的确立最初是在德国,但在近代高等教育中真正将艺术史发扬光大的却是美国。在美国综合性大学中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最早开设了作为通识教育组成部分的艺术史课程。“20世纪初,美国艺术史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全美各地的许多大学,无论公立还是私利,都开设了艺术史课程”[1]。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校中开设了超过800门艺术史课程。由此可见,艺术史已成为美国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从多元文化语境和人文学科出发,俄罗斯艺术教育也非常注重对学生艺术理论和修养的整体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它将具有艺术史意义的课程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以便学生形成对俄罗斯和整个人类文化的认同。
由于艺术史学科在西方诞生之初就是指视觉艺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史就是一部人类视觉的思想史。在艺术史中,历史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通过具体的视觉图像理解艺术形式、艺术家风格、艺术作品与社会和文化的内在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具象、更直观地体会艺术和美,达到丰富审美体验的目的。艺术史不仅反映了不同时代、民族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更从视觉方面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经验和社会文化环境。所以,掌握艺术史知识、研究不同时代与民族的视觉形象不仅能培养审美鉴赏和艺术感觉、提升视觉文化修养,而且具有广泛的认知与教育价值。当艺术史通过历史空间中的视觉形象认识人类的精神思想史并从文化的维度形成对艺术事实的理性认知时,它的教育功能开始显现。艺术史的相关知识也为在美学高度上探讨艺术现象、进行艺术批评准备了充分的感性材料。如果没有对文化传统传承的认知,学生无法理解艺术家对传统的传承和突破,也无法领会艺术家在创新时所表现出的胆量和勇气。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史教学又具有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而创新意识正是审美教育的目标。
三、我国综合型高校艺术史课程改革的对策
综合型高校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加强艺术史课程建设。如何做好艺术史课程教学,从而达到艺术教育的最佳效果呢?笔者从美国、俄国的艺术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建构科学的艺术史观
目前,我国大部分综合型高校艺术史课程的讲授方式是按照编年体介绍时代背景、画家生平、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史教学变成了单调的知识性介绍和艺术欣赏,忽略了社会变迁、意识形态变化对整个艺术发展的影响。黑格尔说:“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和其他的观念和目的。”[2]因此,我们应将艺术史放入人文学科的背景中加以审视,将之视为文化的史证,力图在时间的连续性和观念的包容性之间建构一种更宽容、更开阔的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观。在课程中,我们要深入挖掘艺术的本质内涵,将课程的重点集中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上,贴近时代,多方面、多途径地理解艺术。艺术史不仅是过去的真实档案,也是现实观念的投射。所以,我们还要重视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的训练,让学生不仅注意到艺术与当时文化语境的联系,也要注意到与当代文化语境间的联系。
2.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
网络信息时代,大部分老师在教学中选择通过PPT课件展示作品图片。但是,这种方式不能从多角度、全方位展示艺术品。所以,我们应重视对以视觉影像和影片传达历史及历史见解的“影视史学”(Historiophoty)的运用。课堂中可以引入英国 BBC 的“Power of Art”、“The Private Life Of A Masterpiece”,美国 PBS的“Art of the Western World”等。这些纪录片通过再现艺术家生活的场景,在博物馆中全角度拍摄艺术作品和采访专家,在再现艺术史方面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立网站的方式,激发学生课堂之外的自主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3.发挥博物馆、艺术馆的辅助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通过图片还是影像资料,都存在图片、影像、清晰度、色彩还原度等难以保证的问题。图片和影像可以反映形式,但无法准确传达色彩、光线、笔触等。因此,艺术史教学应重视对原作的欣赏。在课堂之外,还应与博物馆、美术馆形成良好互动,使之成为我们课堂的外延。
4.与艺术学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建立了基本的艺术史观,了解了大量的艺术史实之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发挥艺术学院的作用,向所有学生开放一个画室,让艺术学院的老师或学生从事专业指导,使非专业学生明白艺术的基本技法与创作规律。还可以与艺术学院一起,在学校开展系列艺术节活动,让学生们体会到艺术化生存,从而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艺术,培养健全的艺术感觉,提升社会的审美能力及国民素质。
:
[1]常宁生.穿越时空艺术史与艺术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17.
[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9.
G642.0
A
1001-7836(2013)05-0055-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3.05.023
2013-04-16
黑龙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从西方艺术史看当代艺术的危机与重构(11E069)”;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对俄办学特色研究——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的视角”(重点项目5821)的阶段性成果
张园(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讲师,哲学博士,从事西方艺术史论与当代审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