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Seminar制度促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汉语学习

2013-04-12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双语汉语文献

(新疆教育学院,乌鲁木齐830043)

引言

Seminar 意译为研讨课。简言之,就是学生在教授的指导下,就某一课题结成小组,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自由地进行学术探讨,从而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育目的[1]。其核心是“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

双语教学是发展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为此,已累计投资数亿元。为了实现新疆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让教育投入能够尽快产出,在培养双语教师上,我们必须尝试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而Seminar 这一制度的诸多优越性决定了它是符合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养情况的适当的、可行的策略。

一、Seminar的功能

Seminar 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的基本形式。Seminar 最早见于18世纪教育家佛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中。1737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纳在德国哥延根大学创办哲学Seminar,从而把Seminar 引入到大学中。至19世纪,Seminar 已经发展成为德国大学一种基本的教学科研方法。19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留德学者把德国大学中流行的Seminar 介绍到美国。由此开始,Seminar 逐渐成为美国大学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经过不断改造,现已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得到重视并被广泛采用。他们认为,作报告和参与讨论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其书面和口头表述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因此,在国外许多高校的课程表里,Seminar 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哥伦比亚大学一位经济学家在1892年这样评论道:“Seminar 是轮中之轴,是生活实际的中心,是现代化大学创造力的源泉。如果缺少了这种教学方法,大学将是不完善的。有了这种教学方法,并加以恰当运用,大学才能实现其宗旨。”[2]

综上所述,国外目前将Seminar制度较多地应用在文科教学领域,尤其是在法学教育方面。

在我国,直到近十年左右才有一些有西方访学经历的归国学者开始介绍及尝试在教学中采用Seminar制度。如从哈佛大学访学归来的南京大学周晓虹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的马启民教授、东南大学的王兴松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的焦健利教授等。目前我国对Seminar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本科的文科教学、法学教育及研究生教育中。如陕西师范大学的马启民教授在论文《“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中探讨这一制度在文科教学中使用,他是国内较早关注这一制度的学者。东南大学的王兴松教授2010年发表了《Seminar课程开课分析与管理》一文,探讨Seminar 在大学本科生培养中的使用。而华南师范大学以焦健利教授为首的学者们在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中已经在使用这一制度。

Seminar 之所以能在德国、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迅速发展,是由于这一制度具有诸多优越性。Seminar可以深化和拓展课程,它具有使学科课程延伸的功能。Seminar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帮助学生在一般原理的启示下理解具体的事物,是对课堂讲授内容的消化、理解和运用。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功能。

研究问题的功能。Seminar的核心是研究问题,它是以学生为主的师生共同讨论问题的一种研究方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独自寻找有关的资料,对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和批判,从而学习如何科学地工作[3]。

合作研究的功能。Seminar 在教学设计上注意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培养,以小组为研究单位,给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机会,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和互补性。他们在图书馆、在自己家或小组里与自己小组的同学一起研究课题,讨论他们的课题,将讨论内容进行整合,最后共同写出文章,从而学到了进行协作的能力。

扩大阅读范围和提高阅读水平的功能。学生要做一次认真的发言,必须扩展自己的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理论视野,阅读有关问题的大量资料。

提高表达能力的功能。Seminar 是一种以口语表达为主的训练,他们把获得的知识严密地组织起来,用自己的语言在汇总时口头表达出来,并在小组汇报时将他们的意见报告其他同学,对其他同学的提问做出解答,对其他同学的批评做出反应,因此训练的机会很多,从而大大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功能。他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某一课题,将重要的内容从不重要中分离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学习了批判性的思维方式[4]。

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功能。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和相互的观摩学习,获得了关于某一课题内容的积极情感体验,得到能力和自信的提升,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为他们以后学习奠定一定的态度和方法基础,从而有利于某方面学习动机的加强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Seminar 在国外以及国内部分学校已经被证实非常有效,虽然目前主要用于培养人的研究能力,但Seminar 教学在阅读、表达、思维、合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优势同样引人注目。

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表明,在语言学习中,心理因素至关重要。Seminar 在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氛围下集体讨论解决学员们感兴趣的内容,由易到难,使得学员获得关于汉语使用和学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信心大幅提升,对提高汉语水平非常有帮助。这是本研究的着力点,也是价值所在。

二、Seminar制度的实施

(一)研究的第一步是通过调查和访谈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获取制定Seminar制度和研讨内容的主要依据。笔者利用给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上课和管理双语教师的便利,通过发放问卷和访谈,已经进行了初步的相关调查。

(二)在调查基础上制定适合具体情况的Seminar制度以及具体研讨内容。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为了让学员们克服在公众面前用汉语讲话的心理障碍,在Seminar实施的初级阶段,可分为学习教学常用词汇和汉语模拟教学,目的是获得关于使用汉语的较为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后面的Seminar 研讨活动做铺垫。

先把收集的教学常用词汇印发给大家,在早读课由领读带领大家读这些词汇,并在晚自习讨论这些常用词汇的用法。两周以后,开始汉语模拟教学。每周两次,每次两名学员进行汉语模拟教学。时间控制在每次5—8分钟。可以只讲一个知识点,或一两道练习题,讲完以后全班同学点评,并且每个学员每次讲课都录制下来。这一阶段的时间控制在每位学员可以讲两次课。

(三)Seminar 实施的第二阶段是让学员们依据一定的主题有选择地进行文献阅读及合作探究。主题应该围绕那些学员们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能够激励并开阔学员知识视野的问题进行设置。因此,需要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出研讨主题。在此阶段既有自主阅读,也需要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文献阅读:在Seminar 实施初期,以对文献阅读、评析为其重要内容,旨在对学科经典的、重要的、有新见的文献进行分析与研究。到中期及后期,主要是对问题的研究,但这种研究又是以大量的文献阅读为基础。小组成员要合作选择一个选题,然后在此选题的范围内选择阅读文献。学员要作一次认真的发言,必须阅读有关问题的大量资料,教师可以帮助学员确定主要阅读文献,甚至确定必须阅读的章节或段落。除此之外,学员还必须扩展自己的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理论视野。学员的发言要以充分的文献为基础,在发言前必须以小组为单位向教师提交一份发言题目的文献索引,并且要标出自己所参考的文献题目。

合作探究:小组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多次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最后,在独立阅读和小组讨论后就设计的选题拿出一篇研究报告。

(四)到了第三阶段,学员要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平时的实践经验就自己小组选择的主题在全班汇报,并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在口头发言中,可以集体口头汇报,但强调每个人发言的必要性,要求合作小组口头发言汇报必须在10分钟之内。之后小组成员就专题汇报与听众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加强了学员之间的启发与影响。最后将汇报的内容和提问的内容整理成一篇文章。

1.主讲小组汇报自己小组的研究主题。(5—10分钟)

2.互动阶段。补充、提问与答疑。(5分钟左右)

整个过程用时15分钟。每一期Seminar的主讲小组在讲完之后,把所讲主题的材料整理出来,打印后张贴在班级里。

结语

Seminar 让人在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氛围下学习感兴趣的内容,由易到难,使得人们获得关于所学内容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学习。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Seminar制度引入到双语教师的培训中,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让学员通过反复的练习和相互的观摩学习,锻炼利用汉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获得关于汉语使用的积极情感体验,得到能力和自信的提升,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为学员以后学习汉语奠定一定的态度和方法基础,从而有利于汉语学习动机的加强和学习兴趣的激发。Seminar 开始四周以后,任课老师普遍反映学员们在课堂讨论时更加活跃,课堂气氛越来越好。将学期末的模拟课堂实录和开学时的模拟课堂实录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学员们在课堂用语的发音上和教态上都有了明显的改善。通过实施Seminar,一方面提高学员们听说读写汉语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营造一个学用汉语的机会和氛围,学员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了学用汉语的自我效能感。

[1]李桢,刘锦梅,王宝维.研究生Seminar 课教学设计[J].中国林业教育,2003,(6):65.

[2]贺国庆.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63.

[3]马启民.Seminar 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2):21-23.

[4]李雪静.研究式的学生动化的执教——德国大学讲座式的授课方式“Seminar”[J].新疆工学院学报,1999,(6):171.

猜你喜欢

双语汉语文献
学汉语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